倪武帆,文 杰,楊慧芳,莊 園
(武漢紡織大學,武漢430200)
“效率”是在既定經濟資源下,最大限度地給人們帶來盡可能多的滿足程度。通俗來說就是相同投入,產出最大化;相同產出,投入最小化。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也是一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是對理財產品創新總投入和理財產品最終效益兩者關系的度量。中國銀監會主席在十九大會議中表示,防范金融風險、治理銀行業市場亂象要牢牢抓住同業、理財、表外三個重點領域。這與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提出的“所有金融業務都必須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進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秉持著提高資產質量、降低金融風險的原則,積極進行金融創新,在技術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方面均有較大突破,其中,理財產品創新數量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理財產品創新的投入與最終產出還不匹配,未能達到資源的最大化利用,理財產品創新效率還不高。
影響理財產品創新效率的因素是多樣的,彭碧、孫英雋(2015)從互聯網金融的角度論述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對銀行理財產品創新的影響,認為互聯網理財產品一方面拓寬了理財渠道,另一方面對銀行理財產品等中間業務形成了激烈的競爭。趙明元、向剛(2011)認為銀行內部的動力要素是銀行理財產品創新的重要因素。李小勝、鄭智榮(2015)利用SBM模型對上市銀行效率做出評價后,認為資產回報率、凈利息收益率、資本充足率等因素是影響銀行效率的主要因素。張建華、王鵬(2011)通過對中外銀行進行比較,發現金融發展深度、市場集中度、銀行規模等是影響銀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銀行理財產品按風險等級可劃分為5級,等級越高則風險越高,不同風險等級募集資金情況反映了銀行在理財業務上的風險控制水平。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數據整理得表1,從表1可看出,近三年來,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募集的整體風險水平集中在“二級(中級)”水平,“二級(中級)”及以下,募集資金總量占比超過80%,可見中國銀行在理財產品創新方面風險控制良好。在此基礎上,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有52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20.21萬只,累計募集資金167.94萬億元,2016年全年發行產品數和募集資金額分別較2015年提高8.17%和6.01%。其中開放式理財產品較2015年增加4.8%,封閉式產品較2015年增加9.27%。銀行表外理財業務規模占總資產比例約14.77%,理財業務增長21.4%,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同比增長7.3%,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至25%左右。

表1 2014-2016年不同風險等級理財產品的發行募集情況
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創新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中國期限在3個月以內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約占60.64%,一年以上期限的產品規模占比只有約5.9%,產品期限結構不合理。根據2016年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編制圖1,可看出,在收益率方面,2014年至2016年中國封閉式理財產品兌付客戶收益率從2014年底的4.8%左右下降至2016年末的3.5%左右,封閉式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波動下降的態勢。美國理財產品設計主要圍繞人的不同階段、不同需求設計,以避險、保險、投資為核心,而中國理財產品主要是證券、基金、債券、外匯等資產組合,容易復制,產品品種單一,品種結構的不均無法產生規模效應,削弱了創新產品的效用。

圖1 中國銀行業封閉式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
由此可見,在國家政策和金融技術的支持下,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日益豐富,但仍然存在資源浪費,投入產出不匹配的問題,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還不高。
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過程是一個從投入到銷售再到產出的漫長過程,創新的來源多樣、機理復雜,因而造成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不高的因素也是多樣的。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理財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凸顯了銀行理財產品特征的重要性。產品特征包括產品種類、產品規模、產品外延以及市場匹配度。理財產品種類按投資領域不同可分為債券型、信托型、掛鉤性及QDII型,產品種類越多,差異化越明顯,投資者可選擇的理財產品就越多。產品規模體現在產品的數量和籌集資金的規模上,產品規模越大,銀行越容易從理財業務中獲得規模效益。產品外延是除產品本身外的附加產品,包括附加利益和服務,產品外延越豐富,越容易增加投資者的滿意度,提高產品創新效率。市場匹配度是產品供給與投資者需求的匹配度,當理財產品創新能夠抓住投資者投資心理,能夠反映市場需求時,理財產品創新效率就高。
傳統的營銷策略組合簡稱為4P’s,是將產品(Product)、定價(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進行整合協調,為顧客提供滿意商品和服務的過程。產品策略以客戶需求為出發點,設法多增加產品功能;定價策略應得到消費群大眾認同,與眾多相同或相似產品價位相當,且利潤應與眾多經營者相當;渠道策略涉及渠道長短、寬窄、種類等,強調渠道的便利性。4P’s不僅要受到自身目標和資源的影響,而且受到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加劇,在原有4P’s的基礎上新增權利(Power)、公共關系(Public Relationship)、定位(Position),形成大市場營銷策略,簡稱 7P’s。政治力量有利于打通各方面關系,取得有利合作;公共關系要求正確對待新聞媒體的力量,做到善待、善管、善用三原則;定位策略強調產品特色,確立產品的競爭優勢。如圖2所示,營銷策略組合是相互連接、相輔相承的關系,共同對營銷結果起作用。在銀行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營銷策略組合(7P’s)的運用情況將會對產品銷售情況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理財產品創新效率。

圖2 營銷策略組合示意圖
資產利潤率反映了銀行資產的盈利能力,不良貸款率反映銀行資產風險程度的高低,因此,用資產利潤率和不良貸款率來綜合反映銀行資產質量。根據中國銀監會2011-2016年各年年報數據整理編制得到圖3,反映出中國近六年來銀行資產質量和理財產品銷售額增長率的變化情況。從圖3可看出,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11年的1.0%上升到2016年的1.74%,總資產利潤率呈現出逐年緩慢下降的趨勢,銀行資產質量整體下滑。與此同時,中國理財產品銷售增長率2012年出現驟降,2013年略微上升后又呈現下降趨勢,整體增長率從2011年的170%下降到了2016年的24%。2011年后,總資產利潤率和理財產品銷售增長率變化趨勢大體相同;不良貸款率和理財產品銷售增長率呈反向變化,“剪刀差”越來越明顯。
銀行不良貸款率越高,總資產利潤率越低,資產質量就越差,從而造成銀行對理財產品創新投入越少,產品的產出下降,最終導致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低。

圖3 2011—2016年銀行資產質量和理財產品銷售增長率變化情況
創新型人才包括技術創新型人才、服務創新型人才和產品創新型人才等,它不僅強調人才的學歷,更重要的是經驗、學習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學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創新知識的積累度,是創新的基礎和起點;學習能力則反映人才接受新知識新理念的速度和程度;經驗能減少創新過程中的失誤率;創新意識包括堅韌的創新意志、敏銳的創新觀察和科學的創新實踐。銀行投入的創新性人才越多,可能的理財產品創新產出就越多,理財產品創新效率就越高。
金融監管是維護市場穩定的有利保障,為避免金融產品創新泛濫、市場風險增加,金融監管成為影響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的重要因素。如表2所示,金融監管的主體多元,包括政府、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行業自律性組織、各金融機構以及社會群體,監管方式多樣,除政府監管機構利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進行監管外,還包括銀行自身的內部控制和稽核、社會群體的監督。
嚴格的金融監管一方面增加了風險調控條件,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理財產品創新可能性,打擊了單個銀行的產品創新效率。因此,金融監管并非越嚴越好,合理靈活的金融監管更加有利于創新。

表2 金融監管的主體及方式
造成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不高的因素很多,其中產品特征、營銷策略、資產質量等內因占主要位置。鑒于此,可以從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策略、加強內部風險控制等幾個方面提高中國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
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離不開銀行員工積極的創新意識。通過建立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激勵機制,引導和鼓勵員工積極創新。為理財產品創新研發人員建立最優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設計最優利潤提成方案,清晰界定每位研發人員對理財產品創新的貢獻度,對不同的群體執行不同的激勵計劃。除績效工資的激勵外,還可推行股權激勵方式,將銀行理財產品研發人員的切身利益與銀行效益緊密相連,提高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從而提高員工理財產品創新積極性,提高產品創新效率。
對商業銀行的來說,只有及時掌握金融市場的動向,分析出客戶的需求變化,才能推出適應市場、符合客戶需求的金融產品。一方面,可按地區、按風險承受能力細分客戶群體,根據不同客戶、不同階段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創新,豐富產品種類。同時,拓展產品外延,提高產品服務質量,增加產品附加價值,從而提高產品的銷售率,提高理財產品創新的產出方。另一方面,在定價上也應體現出不同產品之間的區別,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從利率和匯率兩個方面進行合理定價,應達到提高產品創新效率的目的。
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在給銀行帶來挑戰和危機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機遇。傳統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以線下為主,廣告宣傳費用在支出中占比較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發展,電子銀行逐漸興起,金融理財產品的營銷開始轉向線上模式,大大縮減了廣告銷售成本。商業銀行除了利用互聯網在電腦端進行營銷,還可以采用手機移動端的營銷方式,建立手機移動客戶端和公眾號,根據客戶群體分類推送合適的理財產品信息。同時,應調整營銷渠道長度,增加渠道容量,最大可能地利用渠道信息,降低營銷成本,提高營銷的有效性。
銀行金融理財產品的創新需要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提高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應注重對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在產品研發階段,開發人員需要面對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唯有熟悉各類金融產品、掌握扎實的理論、數學功底深厚且對市場信息敏感的專業人員,才有可能根據市場情況開發出有可行性的創新產品,還需要專業技術人員解決研發過程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在產品推廣階段,則需要人員具備良好的管理和營銷能力,能夠洞察市場走勢做出準確判斷。各階段所需的人才特性不同,對人才進行復合型培養不僅有利于提高人才綜合素質,而且有利于降低人才投入成本,從投入端提高理財產品創新效率。

圖4 復合型人才示意圖
加強產品創新投入和產出過程中風險管理計劃的編制,找出可能的風險事件,識別引起風險事件的主要因素,并對風險事件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出初步估計。完善產品創新整個流程中崗位的設置,明確每一個崗位的職責、權限,同時設立一定的相互制約條件,使得每個員工、每項業務的辦理都處在內部控制的范圍內,尤其是每項業務都需要經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控制環節才能辦理,進而降低內部風險發生的概率。
綜上所述,根據十九大會議精神,維護金融穩定是中國當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中國商業銀行應緊緊抓住銀行內部因素,緊扣市場需求,突出產品特征,改善銷售策略,加強內部風險控制,減小產品特征、營銷策略、資產質量、創新型人才以及外部監管等因素對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效率的影響,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由于本階段研究僅針對影響中國理財產品創新效率的因素進行分析,未對各因素的影響機理做詳細說明,各因素如何對理財產品創新效率產生影響將成為下一步的研究重點。
[1]倪武帆,袁佳莉.基于利率市場化視角的銀行理財產品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4).
[2]文 杰,馮 丹,倪武帆.美國加息對我國外匯市場的影響及對策[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1).
[3]梁 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現狀及創新研究[J].時代金融,2016(7).
[4]彭 碧,孫英雋.互聯網金融影響下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分析——基于博弈論的視角[J].金融與經濟,2015(5).
[5]趙明元,向 剛.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的影響因素評述[J].改革與戰略,2011(7).
[6]李小勝,鄭智榮.中國上市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基于兩階段SBM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15(4).
[7]張建華,王鵬.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中、外銀行業的跨國比較[J].金融研究,2011(5).
[8]袁增霆,王伯英,蔡 真.銀行理財產品的創新動機及影響因素[J].南方金融,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