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影產業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高素質影視創作人才的需求缺口日益擴大,既有知識儲備又有實踐經驗和動手能力的應用型影視人才成為各影視制作團體爭先搶奪的資源。基于這種形勢,國內高校的影視專業必須一改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的人才培養方式,從行業需求出發,探尋順應時代發展、滿足行業要求的影視人才培養新模式,更好地為行業輸送高素質應用型影視人才。
在本文中,筆者將分析國內外部分具有典型性的影視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并結合我國國情與影視教育現狀,探討高校影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的若干可能。
新中國的電影教育始于1950年,自其誕生之初便遵照蘇聯式電影教育模式進行發展,即以培養“電影藝術家”為宗旨,著重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文化底蘊。相比旨在為電影工業體系培養“從業者”的美國電影教育模式,蘇式電影教育重視理論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而非實操技能。誠然,這種教育模式曾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電影藝術家,且被絕大多數高校沿用至今。然而隨著我國電影工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和影視產業的多元化發展,“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影視人才培養方式的弊端日益顯現,很多畢業生帶著書本上的知識走向社會,卻無法適應標準化影視制作工作,為學生和用人單位帶來了不小的困惑。
我國高校影視專業的課程體系有明顯的同質化傾向。先上基礎理論課,再上專業理論課,其中穿插藝術素養或美學類課程,最終以論文(和作品)結束學業,是大部分院校共同采用的模式。這種模式本無可厚非,但顯然更適用于“研究型”高校。然而縱觀大批“應用型”高校,理論課程比例過大、實踐教學與行業脫節、教師缺少行業經驗、硬件設施匱乏等問題層出不窮,造成學校、學生與社會需求間矛盾尖銳。
近年來,一些高校開始積極調整思路,探索影視教育改革的新路徑,提出“學產融合”、“項目主導”等理念,為學生提供產業化實踐的機會,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受到不同地域經濟因素和影視產業發展狀況的影響,這些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進展不盡相同,大部分尚處于摸索階段,整體上未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與我國不同的是,大部分發達國家的影視類高校采用“先通識后分類”的培養模式,即各專業學生在前兩學年統一學習影視學科通識基礎課程,自三年級起,學生根據特長與愛好,自主選擇專業或課程進行學習。以久負盛名的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為例,學生在前兩年的若干實踐環節中輪流擔任各種創作職務,以充分了解各專業特點。這解決了入學初對專業認識不足、興趣與職業規劃不明確的問題。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既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又掌握較為完整的電影制作技能,通常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
影視專業應避免人才培養的同質化,根據其辦學定位、教育資源、區位條件等情況,探索符合本校發展和人才培養需要的教學模式。應用型高校則要避免照搬研究型高校培養思路,明確行業需求現狀和人才培養定位,提高實踐類課程和選修課的比例,完善成績評估方式,增加作品成績在畢業考核中的權重,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筆者所在的吉林動畫學院電影學院即采用了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前五學期開設專業課程,從第六學期起,全部學生進入學產對接平臺,在不同的工作室接受產業化實踐教學。部分具備條件的高校可借鑒歐美電影教育模式,先開設通識課程后分專業進行教學——上海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已成為國內最早推行該模式的院校。
高校應面向行業,大量引進具有豐富創作經驗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同時明確教師定位,細化理論課程教學與實踐指導的分工,使其各盡所能。還需完善配套教學資源,采購完整的產業級影視制作設備,并建設標準化演播廳、攝影棚、錄音棚、剪輯機房等設施,使學生在校園里就能接觸到業界先進的制作技術與整套流程。
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的良性發展,高校可與校外企業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為其輸送師生共同創作的影視作品。這種以市場為導向、以可持續項目為實踐教學提供支撐的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采用。具備條件的院校還可吸引外來資本,建設制作基地并完善教學設施,或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辦學,實現人才資源與社會資源的高度共享——上海戲劇學院阿里電影學院和浙江傳媒學院華策電影學院的建成為影視專業校企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綜上所述,為填補高素質應用型影視人才的缺口,高校須轉變思路,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與轉型。在此過程中,不僅需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更應結合自身條件與辦學定位,探索務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轉型之路。
參考文獻:
[1]劉海波.以培養電影工匠為目標 推動影視教育的供給側改革[J].當代電影,2017(0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