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權
關鍵詞:小學德育;游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小學德育與游戲存在本質上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促使融入游戲的德育工作會更有益于少年兒童優秀思想品德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具體來說,這種一致性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實踐性與活動性的一致。從本質上來說,游戲是游戲參與者能動性的參與、駕馭對象,并在此過程中生成主動性、創造性的行為。所以無論任何時刻,對少年兒童而言,游戲都是增強其主觀能動性、參與創造性,并在得享輕松愉快的過程中,實現對現實生活的認知與反饋的活動。換言之,游戲本為活動,活動性與實踐性恰是游戲的本質特征。對個體而言,道德品質的形成要以活動與實踐為基礎,尤其是處在快速成長期的少年兒童,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并不可能通過直觀的理性思辨形式建立起來,相反,其需要積累大量的生活經驗,游戲的存在恰為如此的積累過程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其次,體驗一致性。體驗性是游戲不可獲缺的構成要素,也是能夠判斷一項活動是否為游戲的重要標志。對于少年兒童而言,游戲不僅是能夠引發其好奇心、生成愉悅情緒的重要行為,更重要的是參與游戲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樂趣所在。此外,道德品質具有養成性,其非生而有之,也非后天一日可成,而是通過無數實踐、體驗逐漸感悟生成。而游戲能夠帶給少年兒童輕松、愉快的體驗,恰是促進他們生成認知的開始。德育與游戲的相互融合,不僅有助于他們生成堅忍的意志品質和持之以恒的興趣愛好,并能夠推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最后,自由目的性與非功利性的一致。在游戲的世界中,參與者之間并不存在功利性的目的,他們更多的是享受參與游戲的過程,而非執著于游戲的結果,這也是其與競技比賽最大的不同。而且就游戲本身而言,其不必承擔任何社會性的責任與義務,也不會生成任何實際意義上的財富,與德育一樣超越一切功利性,追求的是擺脫壓抑的自由、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追求生命活力。
鑒于德育與游戲本身存在著一致性,因此將德育與游戲相融合,或者說在傳統德育過程中融入游戲的元素,針對德育過程開發有益于小學生成長的游戲,就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結合目前我國大部分小學德育的基本現狀,筆者認為德育游戲的設置可以從終端游戲開發、互聯網游戲選擇及課堂運動類游戲設計三個角度展開。
1.基于終端的德育游戲開發
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數碼工具出現在小學生的課堂當中,而小學生完全可以利用其下載各種有意義的德育游戲,開發智力、認知社會、提高德育修養。但這其中有一極為關鍵的因素就在于德育游戲的開發,即游戲的呈現要保證小學生能夠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當然游戲開發工作屬于軟件技術工程,本身與在校師生無直接關系。但是在此過程中,從小學生終端運用的反饋來看,畫面色彩絢麗健康、融合人文知識及場景模擬類的德育游戲更受歡迎。當德育教師指導學生在此過程中有所選擇時,也間接為游戲設計和開發人員指明了方向。
2.基于網絡的德育游戲選擇
互聯網時代各式各樣的游戲活躍于虛擬世界,也吸引著無數小學生深入其中。由于小學生好奇心強、自制力有限,他們很多人在接觸到網絡游戲之后便沉迷于各種競技、娛樂的世界,不僅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甚至導致其出現不愿主動關注現實世界的態度。就事實而言,互聯網并非一無是處,導致某些學生成績下降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他們接觸了網絡,而在于其不分實際情況的沉迷,所以這就為一部分德育教師敲響了警鐘,即該如何合理地選擇互聯網德育游戲。
第一,引導學生正確區分科學運用網絡和沉迷互聯網游戲的區別。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定期瀏覽積極、健康的社會新聞,為其灌輸健康的思想觀念,明確互聯網的工具屬性。
第二,與科任教師和家長保持溝通,提煉某一階段德育的重點和主要內容,積極爭取家長和科任教師的配合,共同致力圍繞德育工作所展開的互聯網游戲選擇。同時在游戲的運用、使用時間和游戲心得方面,需要三方合力監督。
3.基于課堂的德育游戲設計
基于課堂的德育游戲設計,主要是指在傳統的、統一的授課過程中,融合具有一定創意的游戲,讓課堂形式更豐富,讓小學生感受多元的德育方式。
首先,將德育與體育相結合,以身體力行的演練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比如,在體育課上設計“運送彈藥”“毀滅碉堡”“飛奪瀘定橋”等游戲,既可以讓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鍛煉,又可以讓其在身臨其境的參與中感受曾經戰火紛飛的年代,感受革命勝利的來之不易。同時在游戲進行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融入沖鋒、槍炮等聲音,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其意識到擁有強健體魄和旺盛的生命力便是對祖國發展最好的致敬。
其次,將合作意識融入游戲設計的過程中。在德育的課堂上,教師可以盡可能地采用“集體”思維來開展游戲,比如小組合作共同排演一出小品,又如學生自行尋找合作伙伴,完成任務的設計、操作及統籌工作。如此開展德育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感知公平、感受誠實、感受團隊和集體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感受責任與個人使命。
最后,用失敗磨煉意志,用挫折培養堅持。對小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存在一定的冒險性,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游戲“度”的把握,即“失敗”的概念不能超出游戲的范疇,以免戳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多采用競技性的游戲,比如“小馬過河”“運水競速”等,讓他們在游戲過程中磨煉自身的意志品質,在追求成功、追求勝利的過程中,逐漸培養自身堅持、積極的品質意志。同時,伴隨著學生對游戲參與度的提升,教師亦可以適當增加游戲難度,讓學生充滿挑戰意識。
總而言之,對于少年兒童而言,合理的游戲是能夠推動德育效果提升的有效方式,而在現代教育理念下,合理選擇和開發游戲、有效運用和創造游戲,能夠讓傳統僵化的德育過程變得更加妙趣橫生,變得更加貼近小學生的內心。重視和加強對游戲的設計與選擇,從兒童的成長與學習習慣出發,讓游戲走進課堂,融入德育之中,成為促進小學德育效果提升的必然訴求。
[1]謝浩泉.小學德育教育游戲的研發與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4.
[2]李 ?銘.體育游戲中的德育滲透探究[J].成才之路,2016(1):16.
[3]李 ?敏.兒童游戲:一種需要重識的德育資源——兒童游戲:德育的重要載體[J].中小學德育,2016(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