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奇 付雙 張國榮
【摘要】本文旨在探討微課應用于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的意義、存在的問題與解決途徑。指出微課在提高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其應用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需要通過不同教學環節的改革逐步完善,必將成為高校教改工作的長期課題。
【關鍵詞】微課 組織胚胎學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6-0104-02
組織學是研究人體微細結構和相關功能的學科;胚胎學的研究對象則主要為個體發生及早期發育過程。作為一門重要的形態學基礎課程,組織胚胎學的授課過程多采用理論講授與實驗觀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驗的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對理論課中微觀形態結構的理解和認知。長期以來,組胚實驗課的教學模式多為教師課堂講述與指導,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標本[1]。這種教學模式存在教學效率低下,學生自主性差,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性 [2]。
“微課”的使用給組織胚胎學乃至醫學形態學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微課通常以微視頻為核心資源,同時具備配套的微教案、微課件、微練習及微學習反饋任務單等教學輔助資源[3]。其豐富的表現形式和使用靈活多樣的特點,能夠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豐富組織胚胎學實驗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同時,對提高教學效果和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后續的基礎乃至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具備較高探索與應用價值[4]。
一、微課應用于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的意義
1. 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在我國高校,組胚實驗課往往存在學生分組較多的情況。對于相同的實驗標本,教師需多次反復講解,降低了教學工作效率,也難以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微課內容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能夠滿足不同標本“片段化學習”的需要。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將精力更多集中于教學進程的掌控及重點、難點的講解,提高了教學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微觀形態學課程,組織胚胎學的教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很難形成感性認識。以往的實驗教學模式,學生通常只能被動接受,無法有效提高學習興趣。微課的使用打破了高度依賴顯微鏡的實驗教學模式,使教學過程不再受時間和空間制約。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可通過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效調動學習興趣,從而更好的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3. 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學生在光鏡下按照由低倍鏡到高倍鏡的程序,觀察組織切片。缺乏對學生探究性和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也無法滿足信息化時代的教育需求。而利用組織胚胎學實驗微課,可以在實驗室局域網安裝至學生電腦中,也可以在校園網中下載使用。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選擇學習時間、內容,安排學習進度;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習慣選擇學習方式,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此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是自主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
二、微課應用于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相應措施
微課資源應用于組織學胚胎學的必要性得到了廣泛認同。但是,不同醫學院校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改進方向也未能達成共識,實施過程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1.師資力量儲備不足
微課資源應用于組織胚胎學實驗教學,對授課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甚至是嚴苛的。教師的專業水平、教學改革的設計能力以及現代化教學載體的應用水平,直接影響到微課制作與使用的效果。
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師資力量薄弱問題。首先,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是實施教學改革的基本條件。可通過課程組內、相關學科以及不同學校之間的交流學習,使教師對醫學形態學形成全面的認知,從而為學生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其次,教學改革是一個“變則通”的過程。改變墨守成規的教學理念,加強教師組織、設計和統籌教學環節的能力,是實施微課教學改革的必要條件。最后,與專業教育技術部門溝通合作,掌握不同現代化教學載體的應用環境,是提高微課制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2.教學內容選擇標準不一
“微課”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形式,其核心資源是微視頻。而盲目的將其應用于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唯微課論”,只能抹殺微課教學的優越性。
一方面,應根據教學方案和教學大綱明確微課的適用內容,使不同專業的微課制作更具針對性,保證教學手段更好的服務于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對于課前、課上及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可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微課資源加以改進。包括組織結構展示類、激發興趣類、問題討論類和重點難點解析類等。
3.教學手段豐富性仍需加強
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不同的教學模式合理運用、有機結合,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各自的優勢。(1)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作為新型的教學模式,“微課”不可取代傳統課堂,更不是傳統課堂的單純截屏。微課“片段化學習”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需要為學生統籌規劃并梳理知識要點,從而系統掌握學習內容。(2)翻轉課堂的運用。廣義的反轉課堂,可以是師生身份在課堂的轉換,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任務在課上與課后的轉變。利用微課使用靈活的特點,應用于翻轉課堂的新穎教學方式,能夠更為有效的調動學習積極性,進一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3)網絡教學平臺的運用。我國高校的網絡教學平臺建設業已開展多年,在建立、完善以及使用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利用這一平臺可有機整合微課教學中的不同教學資源乃至教學模式,從課前預習、課上學習、課后復習以及形成性評價等各個方面改變傳統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微課教學是為了適應高等教育信息化趨勢而產生的一種教學模式,目前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正在我國高等院校中廣泛試行。作為醫學形態學的基礎課程,組織學胚胎學的授課過程中,應用微課教學具有積極意義,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切入點。針對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需要與本專業及相關專業教師密切溝通、積極配合,長期探索并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等.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 [J]. 遠程教育雜志,2013,(4):37-42.
[2] 尋尚同,孔大軍.基于視覺文化思考的醫學微課視頻設計與制作[J].濟南醫學院學報,2013.36(4):278-280.
[3]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2:65.
[4]李美香,謝遠杰,等.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中融入互動式教學法的實踐[J]. 基礎醫學教育,2011(02):155-157.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項目編號:GH16215);長春中醫藥大學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項目編號:XJ201644)。
作者簡介:王文奇(1979-),男,醫學碩士,研究方向:組織胚胎學。
通訊作者:付雙(1990-),女,醫學碩士,研究方向:組織胚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