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涂倩
[摘要]近年來,因為專業設置同質化、人才供需不均衡,專業結構調整在新的方面沒有及時跟進,使企業難以招到所需要的高校專業人才。為此,調整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加強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探索經濟管理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促使高校培養高素質人才,滿足新世紀人才市場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使他們更好地參與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關鍵詞]高校轉型 人才培養模式 經濟管理 改革與實踐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為了適應現代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高等教育中的教育結構和相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進行戰略調整和變革。探索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的創新,建立經濟管理專業多樣化的培訓需求和系統的知識普及,加強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和潛力,已成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改革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供給與需求的問題
高等教育普及之前,大學畢業生總量相對較少,供過于求矛盾沒有突顯;普及之后,高等教育培養出的人才供給量激增,呈現供過于求現象。單位期望挑選自己需要的人才,然而高校人才培養方案沒有緊跟市場需求設計,因此人才和市場適配度問題凸顯出來。另外,相比普通勞動者,大學畢業生由于先前的教育投資相對較高,對于就業的收益預期也相對較高,如果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高端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量低于供給量,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就不可避免。
(二)與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系
實質上是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如果高等教育希望自己培養的人才在進入社會勞動力市場后,能夠更好地實現人力資本投資價值或者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活力,而不是無法就業或者找一份‘學歷超標”的工作,就必須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來更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的問題
社會對不同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不同,因而大學畢業生不同專業之間就業率存在巨大差異,現實中部分高校并不特別重視狠抓學科特色辦專業,為求體現“綜合性大學”,為增加生源數量,高校中出現許多雷同專業,人為擴大供需不均衡。例如,為實現“學科門類,齊全,一些原本具有特色的理工院校或地方院校盲目增加經濟管理、法律、文秘等專業,致使一定程度上擴大結構失衡。高校專業設置應當盡可能與國家宏觀產業結構、經濟結構乃至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相匹配,并且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來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對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同時避免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
(四)人才培養方向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尤其是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教育傳統的“理論型”、“學術型”人才培養就變得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高等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要使其對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支撐作用最大化,就得讓人才供給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相對稱、人力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
二、高校轉型發展與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需要國家、社會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其中學校是轉型的主體。轉型發展是優化高等教育結構的需要。多年以來,我國高校發展的同質化問題突出,且成為一個難以解決的頑疾,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實行高校分類管理十分必要。通過培訓和思考,我認識到高校分類分層管理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培養多樣化人才的需要;高校分類分層管理符合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規律;高校分類分層管理符合人才發展的差異性規律。轉型與發展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中國正處于轉型的關鍵時期,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新科技的加速產業化、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城鎮化衍生的新職業,形成了對大量技術技能人才、工藝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既能滿足社會需求,也能滿足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需求。轉型發展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需要。與教育發達國家比較,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創新性,實踐動手能力不強,高分低能,培養與需求脫節,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選人難同時存在等問題,備受詬病。這樣的矛盾和問題不解決,不但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要,也將導致高校面臨生存危機。因此,必須通過高校分類管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發展的需要,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經濟轉型對大量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培養學生的目標和規格,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方法或手段。它包括四個方面:①培養目標和規格;②教育培養目標和規格的全過程;③實現這一過程的一套管理與評價體系;④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匹配。人才培養模式從根本上界定了人才的特點,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為了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高校應突破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規律性認識,把握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經濟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是以經濟管理專業為主體的通識教育,為終身教育做好準備和奠基。在知識建構中,強調知識系統的完整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強調以一般知識為基礎的深厚的專業理論基礎、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創造力;在培養目標上,體現以通識為基礎的應用型人才;在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中,要注重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培養。
經濟管理類現有人才培養模式以課堂為主,課外實踐較少,也是部分學生畢業即失業的原因,課程教材大多由國外翻譯而來,這中間有時間的延遲,因此了解不到最新的消息,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跟社會崗位接軌。
三、高校轉型背景下經濟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一)調整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
中國高校的轉型發展,實質上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改革。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績。與此同時,我們發現企業對經濟管理類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高等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才難以滿足企業的需求,這就存在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其表現在高校培養人才時,偏向學術型人才和理論型人才的人培養,較少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企業需要的正是能將知識技能運用到實際是生產中的應用型人才。這也造成另一個后果一學生畢業即失業。一方面,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學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也容易給招聘者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轉型的關鍵是調整專業設置。經濟管理類專業設置應當從實際出發,緊跟時代步伐,更好服務社會。
(二)建設以“專業牽動,能力驅動,校企聯動”為特征的人才培養機制
(1)專業牽動:優先發展應用型專業。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始終把經濟管理專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作為重點和業務應用的發展,建設專業群,深化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從以知識傳授為主轉向以能力培養為主,培養一專多能型人才。加強學校導師+校外實踐導師的“雙導師”隊伍建設。學生外出實踐,難免難以認識到自身不足,校外實踐導師就能補齊這個短板,讓學生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逐步適應社會。
(2)能力驅動:形成完整的能力培養體系。人才培養的本質和核心是“教什么”和“怎樣教”,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要制定職業能力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能力本位”;強調“應用知識”;突出實踐主題;加強“校企聯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來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高校應當密切結合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和專業特點,以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根據“基本能力、專業能力、發展能力”遞進的三個層次構建能力模塊,并建立相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3)校企聯動:主動出擊,以點帶面。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學生可以到企業相關崗位鍛煉,或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定制人才”。讓經濟管理類專業畢業學生,畢業就能及時上崗完成相應工作任務,學以致用,即解決企業缺乏適用人才問題,也減輕學生就業壓力。
(三)在注重硬實力的同時提升軟實力
大多學生畢業后不能很好地融入社會,這一結果的由來大多則為軟實力的缺乏。比如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等。還有一類是個人素質、信念、忠誠度、責任心、吃苦耐勞等精神方面。就是說在我們培養學生時,在專業能力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
四、結束語
高校經濟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僅是一套或多套固定模式,每一所高校都應結合自身和地方的實際情況,規劃學校長遠發展目標,結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和改革教學體系,不斷完善專業體系建設,形成自己的特色,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經濟管理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