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課程網絡化建設是保障藝術院校教學質量,是符合信息化時代進程,科學的系統的教學環境設計。同時也是提高數字媒體專業課程的資源利用效率,保障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手段。根據藝術院校教學的一般規律,結合藝術院校網絡化建設的自身特殊性,怎樣科學、系統、有針對性地建設好課程網絡化模塊,成為了評價課程網絡化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標。
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是指在學校網絡環境和設備的支撐下所進行的一系列教學手段的改進與提升,科學建立課程網絡化教學必須先明確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課程網絡化建設在普通高校已經非常普遍,而且有些高校將其作為教學手段提升的重要考核指標。針對傳統的藝術課程獨特性,其特殊的教學模式和個性化教學特點,注定我們不能照搬普通高校那些成熟的課程網絡化建設方案。多數藝術院校課程教學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就南藝(南京藝術學院以下簡稱“南藝”)數字媒體專業而言,它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專業,從課程整體設置來看,很多課程是傳統課程與現代化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數字媒體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具有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特點,普通高校的網絡化教學經驗在藝術類院校難以奏效,如素描、色彩、編程、錄音等課程,其課程獨立性強,課程間跨度大。數字媒體專業作為跟互聯網、虛擬技術、互動技術、游戲技術、前沿藝術結合緊密的專業,迫切需要符合自身整體教學要求的科學的系統的課程網絡化建設方案。
第二,課程的網絡化不同于網絡課程,前者是利用網絡手段使整體專業課程資源和教學時間得到充分的利用,是對藝術類院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和完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學質量;后者是利用網絡將課程遷移到網絡環境中,讓學生進行網絡課程的學習,其概念完全不同。
第三,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分析和研究應該從整體教學規劃角度進行論述,不應局限在利用互聯網技術和手段進行課件制作。數字媒體的課程網絡化是指整體課程、通用性課程的網絡化,不能局限于單門課程中。
自2002年開始各高校紛紛開設數字媒體專業,近些年國內的數字媒體行業也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對于數字媒體專業人才需求迫切。本科數字媒體教育作為專業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重要性不言而喻。自2005年11月南京藝術學院在尚美分院和傳媒系等現有學科基礎上整合學院相關資源,成立了南京藝術學院傳媒學院,并確立數字媒體藝術系。2006年通過教育部審核批準,數字媒體藝術系下設網絡與互動媒體藝術、游戲藝術設計、虛擬現實藝術三個專業方向。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新興的專業教學需求,這樣的問題在藝術院校尤為突出。對于教學的改革和推動教學質量的提升是我校一直以來都始終放在重點位置的任務。從國內授予的學位類型來看,數字媒體專業工學學位,占70.8%,文學學位占27.8%,幾乎所有的高校都按藝術類進行文理兼招,需要進行藝術類的專業考試。數字媒體專業所從事的行業大多也跟藝術或設計專業相關,從教學的內容上看,文科類的藝術課程和工科類的課程融合拼接的現象,在很多院校的數字媒體專業中盛行。南藝作為藝術類院校數字媒體專業的代表,擁有國家級數字媒體實驗室和數字媒體博士學位授予點,在同類院校中應起到重要的師范作用。在這樣的院校環境下,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建設應該加緊步伐,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加強理論研究同時進行教學探索和實踐,為本校或同類專業院校的教學改革和教學發展夯實基礎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1)概念不清,事倍功半。課程的網絡化建設不同于網絡課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混淆二者概念,以為課程網絡化建設就是將傳統的課程資料進行網絡遷移,數字化教材。許多部門和院校舉辦了各類現代化課程比賽、網絡課程比賽、電子課件比賽、網絡微課比賽等項目讓教師眼花繚亂分不清其中區別,狹義的理解很容易讓許多教師局限在課件的數字化表現或網絡化應用中。這樣就不能從整體入手系統地進行課程網絡化建設,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課程網絡化建設的進程,同時還浪費了自身精力,事倍功半。
(2)不針對課程特點進行課程網絡化建設。數字媒體專業是一個以藝術為主,計算機技術為輔,藝術與技術相結合,涉及多學科交叉的新興專業。其中數字媒體有很多課程跨學科性使得各種課程教學方式區別較大,數字媒體專業課程既有傳統的藝術課程如素描、色彩;也有設計相關課程,如界面設計、原畫設計;還有計算機類的課程,如網絡編程基礎,交互程序設計等等。可以看出數字媒體課程跨界性強,兼顧藝術和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那么課程網絡化的建設就要有其針對性,不同課程怎么高效的、低成本的進行建設是擺在當前課程網絡化建設的一道難題。
(3)復雜的操作性與實用性難以平衡。課程網絡化需要切實增強網絡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減少教師和學生的工具學習成本,不能為了網絡化而網絡化。當前部分教師缺乏對網絡工具的了解,對網絡工具缺乏信任,認為網絡化的課程操作復雜,不愿接觸,不愿學習使用,網絡資源貧乏,觀念陳舊故步自封,對課程網絡化建設持保守態度。互聯網是一個平臺,網絡化也是一個工具,只有利用合理,師生才可能獲得最大的便利,進而提高教學效率,降低教學成本、拓展教學手段、提升教學質量。所以課程網絡化需要科學系統地進行設計,關注細節、增強用戶體驗、平衡好操作性和實用性,簡化操作、降低入門門檻,充分利用熟悉的工具,使師生能夠輕松愉快地享受課程網絡化帶來的好處。
首先,任何一個課程體系的建設和課程改革都要對比之前的教學效果,如果不能提示課程的教學效率那注定是失敗的。要想提高教學效率,首先要弄清楚課程網絡化的概念和作用,否則既不會因為先進的互聯網技術而提高教學效率,還會因為增加教師與學生的工具學習成本反而降低了教學效率。課程的網絡化從概念上看,是通過網絡實現課程內容和實施教學活動的一項輔助手段,是一種教學資源對教學系統的補充,從內涵上看網絡化是教學的輔助手段,是教學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不是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替代,只是課程教學的一種延伸。
其次,提高教學效率首先需要解決教學資源讀取速度問題。對比傳統的教科書,教師在投影上進行演示教學,傳統的教學模式經常出現教師講課的節奏快于學生的聽課節奏。解決方案有以下幾種:①同步分享,將教學內容呈現在網絡中通過一個鏈接一個分享就能完成該課程章節所對應案例和圖例的同步學習;②同步推送,教師在講到某些知識點的時候可以觸發學生的顯示器以提醒學生目前的內容所在,提高了教與學的同步速度。③群發信息,可以利用群推送功能將該課的鏈接分享給學生,學生通過界面實現信息的快速預覽,而傳統的教材書籍受限與版面,無法完成一頁展示較多的內容,需要翻頁查看,更無法實現縮放功能查看局部或細節。④高筆記速度,學生不但能快速地查閱相關資料同時能夠快速復制內容完成電子筆記的快速創建。例如在《交互程序基礎》的課程教學中,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反饋了解到其聽課效率很高。在課程的第二章節中,processing的工具基礎,對于這個章節其內容為基礎內容,基本沒有涉及太多的技術難點,重要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快速簡單地了解其中的界面構成、菜單選項和偏好設置等,該章內容涉及動態圖示比較多,通過該課程網絡平臺可以非常快速地將這部分知識傳遞給學生,對比傳統的利用教科書或ppt演示教學方式其效率至少增加一倍,該課程平臺預設的教學資源讓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能夠快速地講述這部分內容,對比傳統教學,課堂多出來的時間就可以進行延伸教學或者增加實踐練習,同時提升了教與學的效率。
2015年建設的數字媒體教學平臺是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建設的一部分。在網絡化的教學環境中,教與學突破了時空間限制,學生可以進行自主學習隨時與教師互動。2016年學校進行了全面的網絡服務升級,無線網絡信號遍布校園,網速帶寬提升對于課程網絡化資源建設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支持。2018年7月傳媒云課app正式上線,手機移動端設備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課程網絡化進程,學生對于學習資源的提取越來越方便,學習效率也越來越高。數字媒體課程在利用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對傳統課程進行拓展和補充使得傳統的教學中的部分環節和過程變得更加人性化、高效化、趣味化。學生可以不受限于課堂時間對課程進行碎片化時間的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反饋,比起傳統的作業評價方式教師的作業批改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學生得到教師反饋也比較及時,有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掌握情況的自我認識和提高。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使傳統的課堂教學得到了很好的補充和擴展,豐富了教學手段,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效率。
就目前來看,大部分高校的網絡課程不注重教學環境設計,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設,而只是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單陳述,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使得課程網絡化的優勢完全沒有發揮出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學會利用教學工具。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必需品,與其想盡辦法避免學生將手機帶入課堂,不如將手機變為教學工具使手機成為教學環境設計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智能手機能夠勝任一些傳統設備不能完成的功能,如信息快速分享、文件分發、群體通知、拍照記錄等功能都可以當成很好的教學輔助工具。利用手機作為教學工具比較受學生歡迎,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變得富有活力和趣味,同時也能轉變部分師生將手機看成學習絆腳石的錯誤印象。
數字媒體課程網絡化教學方法上要體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的科學設置,缺乏科學的教學規劃、教學設計、教學過程和教學目標的安排,就會使課程網絡化建設失去了其固有的特點和優勢。師生的互動應該是在雙方具有溝通意愿的時候發揮效力,雖然課程網絡化建設為碎片化的互動教學創造的良好的溝通環境,不合理的程序設計也會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長期占用教師的個人時間,再好的工具也會被抵制。解決方法應該可以從兩方面考慮:首先制度設計部門應該就其勞動強度對教師的工作量進行科學的考核,如利用數據統計工具對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時間進行度量;其次可以考慮設計符合藝術院校具體特征的程序加以管理,如科學安排師生互動時間,人性化定制師生的互動時間,對于重復性比較高的問題可以開設以一對多的集中式互動交流措施。
教學評價和反饋是網絡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網絡化教學特色和優勢的版塊。良好的教學評價和反饋體系的建立,可以有效促進教師不斷提升教學效率,改進教學質量。第一,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和反饋系統;第二,建立教師對學生的課業評價系統;第三,建立學生對自身的學習狀況的評價。
總之,數字媒體專業的網絡化建設核心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彰顯藝術教學特色,完善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科學且系統地構建符合自身特色的網絡化教學環境。對藝術院校課程網絡化建設深入地進行研究,遵循科學性、系統性、針對性原則,從高效性、互補性、互動性、趣味性等多方面進行設計。當然,由于藝術類院校網絡化建設尚處在探索和不斷完善階段,本文所涉及的內容,在許多方面也存在不足之處,同時考慮到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殊要求,課程網絡化構建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