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杰
(佳木斯市廣播電視臺,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當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全媒體時代已經悄然而至。在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也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嚴峻的威脅和挑戰,網絡媒體的崛起也漸漸打破傳統媒體的格局。隨著互聯網新聞的快速興起,傳統模式下的深度新聞、調查新聞等,由于成本高昂、制作過程繁瑣等原因也逐漸退出了大眾的視野。2013年11月底,“眾籌新聞”這一概念正式被引入到新聞媒體領域,并且迅速成為一種全新的新聞模式。在這種情形之下,對“眾籌新聞”這種全新的新聞生產新模式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2008年的時候,“眾籌新聞”這一概念就在美國一家非營利性質的創業型公司所提出,主要是社會大眾通過捐獻資金的形式對新聞媒體的報道進行付費,只是這一概念并沒有得到發展就隕滅。直到2013年11月底,“眾籌新聞”這以概念才重新走進我國社會大眾的視野。眾籌模式的產生雖然給傳統新聞模式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但是也為傳統新聞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點:第一,社會大眾對于報道能否順利完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社會大眾是報道所需資金的來源,而不是媒體;第二,新聞項目是否能夠順利報道并不取決于媒體,而是取決于社會大眾綜合各種因素后所做出的決定,第三,新聞項目的發起人在規定期間向社會大眾反饋項目的進程并且提供相關的報道成果。
從目前我國“眾籌新聞”的發展現狀來看,個體和聯盟式眾籌新聞是當前眾籌新聞的最主要的一種模式。媒體以個人的身份,通過相關的媒體平臺等進行新聞的報道、宣傳、籌集資金等行為,稱作為是個體眾籌新聞;聯盟眾籌新聞主要是指在完成信息登記和審核等前提下,媒體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項目的宣傳、籌資以及報道等環節,并且在這些過程中需要向該第三方平臺支付相應的資金。個體式眾籌新聞和聯盟式眾籌新聞兩者的區別在于,個體式眾籌新聞強調的是媒體的品牌效應,通過報道項目對于品牌的形象進行構建和宣傳;聯盟式眾籌新聞主要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社會大眾的效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籌集資金,從而在媒體人信息真實性、支付安全性以及內容的真實有效性等方面都有著非常強的可控性。
眾籌這一概念最早源于金融領域,主要是指為特定的項目籌集資金。預付眾籌和閱后支付眾籌兩者模式的共同點在于,媒體人首先發布報道項目的相關信息,并且在受眾處籌集到相應的資金以后,就會向受眾群體公布新聞項目的具體報道方案,并且將最后報道作品反饋給受眾。兩者的區別在于,預付眾籌實質上是屬于一種推廣營銷的模式,投資人需要對此進行投票,只有當大部分投資人通過后才能順利完成資金的籌集。在閱后付費眾籌中,則省略了投票這一環節,媒體對流程進行設置,受眾者對此進行評價和考核,根據考核結果決定是否出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已經籌集到資金的新聞項目基本上都是以自媒體平臺為主,而通過傳統媒體籌集到資金的新聞項目則較少。通過自媒體作為眾籌平臺的模式,一般情況下而言,對于項目完成的時間也并沒有嚴格的要求。因此,大部分新聞項目在規定時間內未能夠提供新聞作品。目前,我國對于眾籌新聞的模式仍然處于探索和摸索的階段,因此也未出臺相應的制度或者建立完善的體制對于項目進展的控制、經費是否合理使用以及投資者的回饋進行相應的控制和監管。
目前,對于“眾籌新聞”的模式是否合法并沒有完整和準確的定論。為了有效解決“眾籌新聞”的合法性問題,應該從以下兩方面著手解決:一方面,相關部門應該盡快出臺相應的法規法律體系,對于眾籌行業的發展加強監管力度。另一方面,在當前尚未完善的制度下,相關項目的負責人、媒體人以及投資者等參與者要加強選題的慎重性,有效防范風險。
“眾籌新聞”除了需要關注新聞的宣傳及報道效果之外,同時,要充分發揮傳統媒體的優勢和作用,拓寬傳統媒體的傳播渠道。通過在傳統媒體平臺上播放新聞項目,一方面,能夠幫助傳統媒體完善其資金鏈;另一方面,也能夠對于自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聯動整合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眾籌平臺”的一個重大隱患在于對項目的評估效果無法準確的判斷。一方面,媒體人對于新聞項目的價值無法進行準確地掌握,而出資會對于新聞項目的價值產生一定的影響,可能會淪落為商業新聞;另一方面,對于新聞項目的執行以及進展等都缺乏完善的考核機制。針對這些現象,國內應該建立健全相應的審查和考核機制,從而加強眾籌平臺業務的規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