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芳
(濱州電視臺,山東 濱州 256600)
“互聯網+”時代悄然而至,廣播電視新聞在這一時代背景中要想獲得發展機遇、拓展發展空間,務必改變傳統的采編方式,并制訂抵御新媒體沖擊的基本措施,進而提升廣播電視新聞播報效果,吸引受眾關注度。由此可見,對該論題的分析具有重要現實意義,論題分析的必要性十分顯著。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時代屬于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結合于傳統媒體或者傳統行業,能在改變傳統工作模式的基礎上,拓展發展空間。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利用“互聯網+”優勢,能夠有效彌補實際工作存在的不足,同時,還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使采編工作時效性得到保證。從中能夠看出,“互聯網+”對廣播電視新聞有積極影響,借助其優勢來創新采編技巧,并制訂有效措施抵御“互聯網+”時代的沖擊是極為必要的,具體分析如下。
廣播電視新聞要想在“互聯網+”時代捍衛市場競爭地位,占據競爭優勢,務必做好采編方式創新工作,適當應用新媒體于傳統采編工作,這有利于引導廣播電視新聞多元發展,滿足受眾提出的多樣性需要。與此同時,這也是創新傳統單一采編模式的基本表現,滲透新媒體技術能夠縮短采編時間,在短時間內完成采編任務,確保受眾新聞需要被及時滿足。
在新的時代背景中,受眾與新聞制作者并無明確界線,因為受眾能夠借助網絡平臺參與新聞編輯活動,受眾不僅能夠為其提供豐富的新聞素材,而且還能起到信息傳播的重要作用,在新聞信息全面挖掘、真實性保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基于此,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更應提高自身業務能力,拓展新聞視角,提高新聞敏感度,爭取在短時間內搜索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以便引起受眾關注,避免因新聞信息延時搜索,或者新聞信息播報不及時降低收視率。
“互聯網+”優勢遠遠超過傳統媒體,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要想優化質量,不斷提高節目收視率,彰顯節目創辦的積極意義,務必在應用新媒體的基礎上,堅持“內容為主”原則,制作貼近民生的新聞信息,同時,做好后期處理工作,具體分析如下。
“互聯網+”技術在社會各行業應用,其應用作用不言而喻,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創辦的過程中,為傳遞積極能量、正向引導輿論,務必做好新聞信息獲取、編輯工作,在內容上合理定位。首先,采編人員應切身體驗群眾生活,在敏銳觀察的基礎上搜集新聞線索,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深層次的新聞信息。然后,全面、深入報道新聞內容,促使受眾清晰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以及最后結果,這一過程既保障受眾知情權,又能提高新聞節目影響力。最后,采編人員對新聞事件跟蹤報道,及時更新新聞內容,將新聞內容背后的價值深度挖掘。
廣播電視新聞在“互聯網+”背景中,并不意味著新聞信息要脫離實際,一味追求更新速度和傳播效率,反之,這類節目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圍繞民生話題全面報道,確保民眾利益得到保障。與此同時,節目創辦期間還應把握正確的黨建方向,彰顯政黨方針以及政策,借此潛移默化創新民眾思想,拉進民眾與黨、政距離。此外,新聞工作者還應對社會信息需求動態關注,據此明確廣播電視新聞制作方向,避免出現新聞信息片面制作,新聞選材遺留、重復等現象,確保所提供的新聞信息滿足受眾需要,這對節目長期發展、新聞工作者升職空間拓展有重要意義。
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獲取后,需要借助專業軟件對其加工、處理,借此提升新聞信息質量,避免出現信息差錯。“互聯網+”時代先進技術應用與新聞信息后期處理,在文字、圖像、音頻等方面精細化加工,能夠改變以往單一的處理方式,實現文字信息醒目、圖像畫質清晰等后期處理目標,這有利于優化新聞信息傳播效果,擴大新聞信息傳播范圍。在新聞信息處理過程中,需要嚴格審查信息內容的準確性,避免采編、處理工作出現差錯,待審查無誤后組織播報活動,這對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質量提升有重要作用,能夠取得良好的播報效果。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背景中,廣播電視新聞應與時俱進改變傳統采編模式,為提高節目收視率以及播報效果,對采編技巧融合創新,新聞節目創作過程中掌握有效應對措施,這不僅能夠彰顯電視新聞節目創辦作用,而且還能擴大電視新聞影響力。與此同時,采編人員工作能力會逐漸提升,其他傳統行業能在認識“互聯網+”優勢的基礎上,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促進傳統行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