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義橋
在數字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各種媒體已經進入融合的大環境,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作為與傳媒息息相關的應用型學科,必須立足于媒介融合背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熟練掌握各種媒體的傳播手段及操作平臺,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要旨。現行高校學生的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均是以兩個學期一個學年的時間做規劃,常規的教學周排課系統和授課模式側重于專業理論教學,以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教學的課程難以有效的、高質量的實施。高校現有專業培養計劃的專業集中實踐課程主要以大四學生畢業實習為主,大一至大三均無法提供高質量集中實踐教學,也成為應用專業培養人才的難點。福建師范大學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大膽創新突破固定化的兩個學期設置,在福建省率先開設“個性化培養周”。
本次“個性化培養周”聯合了省勤工助學協會,匯聚了數百名優秀教師,并廣邀國內知名企業家、投資人、青年創業者集聚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成長成才搭建了廣闊的學校平臺,為福建乃至全國高校個性化人才培養貢獻先行經驗。本次“個性化培養周”時間安排在學生期末考試結束后,由學校與學院合力組織,集中一周的時間根據各學院各專業的學生特點給予學生開設涵蓋科研訓練、科技活動、考研學習、專業實訓、專業競賽、學術研討、創業訓練、創業實踐、交流訪學、社會實踐、就業實踐等多方面內容。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充分利用個性化培養周的契機,充分利用一周的時間,突破傳統以理論為主的培養模式,為各個年級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安排了豐富、充實的實踐教學。學院根據各年級實踐能力的不同,將活動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種類型的課程,在學生能力達標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并且學生在個性化培養周期間必須保證足夠的學時,即要求每個年級的學生至少完成7個單位的學習時間,適當體現學生的自主權。
在高等院校中,應用型專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多有欠缺,忽視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且教學方式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學生僅按部就班的學習新聞傳播學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交融更新的速度遠遠超過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全方位正確的認知專業成為學生日后積極參與專業實踐的基礎。因此,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在個性化培養周期間針對步入學校的一年級新聞傳播學類新生開設專業認知課程,課程從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學制設置、教學計劃的安排、專業賽事介紹、優秀作品交流、就業目標、實驗器材的操作學習、實驗室管理規定等內容組成,引導學生了解專業內涵,對專業有較為明晰的認知,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踐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對實踐課程的參與興趣。
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的特點是實操性強,尤其需要教師、學生與業界動態接軌,但現行高校管理制度使高等院校與業界難以在人才培養方面達到高效的溝通,產學研教學不深入,導致高校教師實踐教學動力缺失,學生對業界了解途徑較少。個性化培養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與業界集中學習交流的機會。傳播學院邀請實戰經驗豐富的東南衛視制片人、新華社福建分社融合報道中心主任、福建省電視臺主任播音、福州市少兒頻道總監、海峽衛視紀錄片工作室制片人、福建海吶天成廣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等業界專家,為各個年級開設共計16場講座。講座為學生提供了最新、最翔實的學習案例、分享業界行業動向,使學生學習內容從課堂教學延伸至業界生態,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實踐的理解和思考。例如“關于AR市場應用與策劃”主題講座老師通過多個視頻和案例向學生說明了平面圖形識別與定位、人臉識別、3D圖形識別、SLAM技術并提出在AR市場新聞傳播學類學生的學習要點;在“新媒體環境下電視節目的核心競爭力”的主題講座上,擁有豐富的從業經歷和培訓經驗的老師,結合自身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中發生的趣事逸聞,向學生講述在新媒體環境下優秀電視節目的策劃、制作與播送節目的情況。
個性化培養周不僅實現學科、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等方面跨界融合,還進行知識層面的整合,從而實現多學科視野和研究方法的融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學類專業僅在專業方向內進行融合培養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高校必須盡可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通識教育且將多學科的知識與實踐內容進行整合。個性化培養周將校內與院內資源整合,從學校層面,充分調動各學院的資源,開設各類跨學科精品課程。學院根據各專業需求,指導學生修讀校內公共選修課程。例如在個性化培養周期間,由于師資力量的側重點不同,傳播學院課程設置中缺少法律相關的重要課程,相關法律的學習對專業學生在拍攝新聞、制作影視作品、創作廣告有重要意義,因此傳播學院指導學生修讀學校開設“電影中的法律”等課程,學校開設的課程成為學院培養的重要補充;此外,傳播學院與經濟學院合作為在校大二、大三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系列課程”,在分享自主創業的重點和難點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專業學科背景,給學生提供更多專業意見。
新聞傳播學類學生作為社會中具有專業傳播知識和學術背景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話語在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后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新聞傳播學類學生具備良好的國情意識、人文精神、媒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是十分重要的。以個性化培養周為契機,增加學生與社會問題深層次接觸的機會,進一步學習社會新聞的調查方式、撰寫要求和新聞攝影的操作。傳播學院邀請新華社福建分社融合報道中心主任宋為偉老師,為同學們開設名為“鏡頭的溫度”的新聞攝影主題分享會。業界專家通過短片的形式向同學們闡述新聞記者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業界人員工作生活的現實狀態。通過展示春運、進城務工人員、巴西武裝沖突等新聞照片向學生講授新聞攝影的技巧、圖片說明寫作、構圖等知識。
由于學校第一次組織個性化培養周,學校與學院兩級單位協調時間不足,活動整體統籌尚有欠缺。實踐教學的主要授課地點為實驗室,目的是增加學生對專業器材的認識和實驗室使用方式,但教學組織相對松散,授課形勢相對單一,互動性不夠。在準備時間充裕的情況下,應增加高年級學生助理,將新生進行分組教學,增加互動性,充分調動學生動手能力。
新聞傳播學類屬于應用型專業,大學四年的培養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分階段提升。在本次個性化培養周中,學院針對一年級學生提出側重于專業認知的活動,有利于新生為更好的進階學習打下基礎。但是,針對大二、大三和大四學生分層次進行實踐教學有待區分,進一步體現不同階段實踐教學側重點的不同。大二的學生應側重于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積極參與學校重要部門相關活動的新聞采寫、攝像、編輯等工作,通過學校與學院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將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有機的結合;大三的學生應側重于實踐綜合能力的整合,例如組織學生到實踐基地進行實踐學習;大四學生應側重于強化業界所需求的實踐能力,只有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才能體現個性化培養。
由于個性化培養周安排在期末考試結束后,學生習慣性地將期末考試視作學期結束的標志,對個性化培養周的認識不清。在活動安排中,除了專業負責人、個別教師外,教師多沒有參與其中,導致此次活動參與度底,關注度少。因此,學校應與學院進一步推進個性培養周的目標和意義,從觀念上改變學生與老師對常規教學的認識,將個性化培養周作為課堂的延伸。此外,學校給每個班級均配有班主任,應當利用個性化培養周的機會,充分發揮班主任的作用,加強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聯系,請班主任給予學生更有針對性的專業指導,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能把個性化培養周舉辦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