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杰 安徽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
中國的電視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歷程,電視記者的角色形象在受眾心中基本已經形成了定勢,普遍認為電視新聞記者只要具有一般的新聞業務能力,能夠及時發現新聞并迅速進行新聞采寫以及能熟練運用各種采訪器械就能勝任電視記者的本職工作了,甚至連一些電視記者自己也都這么認為。
但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得到空前發展,隨著4G時代到來以及電腦、智能手機的普及和移動網絡終端的廣泛應用,如今當新聞事件發生時,大眾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拍照或錄制視頻傳遞,可以說人人都有“麥克風”,個個都是新聞的傳播者,并且諸如QQ、微信、微博等各種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逐漸成為受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這種背景下,電視記者不再是信息的唯一傳播者,他們的傳統地位受到沖擊,而且對電視記者的新聞采訪和寫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媒介發展新時期,面對媒介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局面、新要求,電視記者更要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找準角色定位,轉變傳統的新聞工作思路,結合新媒體傳播的特質,制作出更能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電視新聞節目,從而不斷提高電視媒體的收視率,吸引更多的廣告收益,促進電視媒體更好的發展壯大。
(一)功能定位。無論任何時期,任何電視臺的電視記者在進行角色定位之前都必須要弄清電視記者的真正工作職責和擔負的功能,否則就容易偏離了方向,不利于發揮電視記者的職能。我國電視媒體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要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旋律為主,電視記者要服務和圍繞這個工作重心,開展新聞的采訪、寫作及編播,切實履行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擔當的監督輿論環境、傳播信息及娛樂的功能,尤其媒介發展的新時期,網絡媒體由于信息發布門檻較低,容易成為不實信息及色情暴力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因此,電視媒體以及電視記者應該抓住機會,加強信息發布審核機制,維護社會主流媒體的形象,第一時間向受眾傳播正能量的信息。
(二)情感定位。雖然電視記者作為新聞工作者,但是它們仍是社會“人”,作為個人,自然擁有喜怒哀樂等情感和感受,這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進行角色定位時要充分認識并尊重個人所擁有的情感因素,不刻意回避也不故意夸大,正確處理好個人情感與新聞采訪的平衡,尤其面對突發性、災難性新聞事件報道時,更應該合理控制情感,不能讓情感影響到新聞的報道,千萬不能出現因個人情感原因導致新聞報道出現偏差,更不能因個人情緒而丟失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專業素養。
(三)權責定位。電視記者作為“無冕之王”,除了具有發布信息、輿論監督、傳播文化等權利外,還是一個享有公民權利的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和公權力,電視記者在從事新聞采訪時,任何人或單位都不能強行干預或阻止;當然,權利與義務是相對的,電視記者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更應履行電視記者應盡的職責,不發布虛假信息,不利用記者的特殊身份謀求非法收益,可見,新時期電視記者進行角色定位時必須也要考慮到電視記者的權責定位。
(四)技能定位。在新媒體時代,面對媒介融合的趨勢,電視記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不能再局限于“單一”的記者角色,要通過各種學習或培訓,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能,尤其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各種新媒體工具,盡量從新聞采、寫的“單一型”記者向采、寫、編、播于一體的“全能型”記者轉變,可以適應新聞工作的各個崗位,這就要求電視記者在進行角色定位時充分了解自身的綜合實力,不要盲目、盲從,實事求是,找準自身的定位,扮演好合適的角色,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的優勢。
(五)地位定位。在新媒體出現和興起之前,電視記者作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擁有很高的“地位”,但是隨著新媒體的飛快發展,QQ、騰訊視頻、百度論壇等各種自媒體平臺以及移動終端APP的大量應用,受眾如今完全可以從互聯網上了解世界各地的新聞,還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收看世界各地的電視節目,最關鍵的是,受眾現在也可以自己拍攝新聞視頻或圖片,通過轉發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形式及時傳遞信息,甚至有時傳播出去的信息連電視記者都還未來得及采訪,人人都變成信息的傳播者因此,受眾的“傳者”地位極大的提升,相應電視記者的“傳者”地位相應被弱化,電視記者在角色定位時要坦然面對這種地位上的變化,擺正心態,盡量將電視記者的專業性、系統性展現出來,為受眾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務。
既然新時期電視記者進行角色定位不是一種盲目、隨隨便便的個人行為,要遵循電視記者這一工作崗位的基本要求外,更要厘清電視記者角色定位的方向與重點,這顯然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需要電視臺和電視記者共同付出艱辛努力。那么如何進行新時期電視記者的角色定位呢?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研究:
(一)強化對電視記者的綜合技能培訓
俗語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電視記者,面臨的媒介競爭壓力巨大,如何適應新時期媒介發展的要求,已經成為每個電視記者都得認真思考總結的一個深層次課堂,為了不讓自己被新時代所淘汰,就要進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如成為專業的“出境”記者,或轉為電視新聞編輯等等,不管轉變到什么角色,前提是電視記者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專業技能,否則要求電視記者進行角色轉型和定位就會變成一句“空口號”,沒有實質性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新時期的電視記者更應注重自身專業技能的拓展,學習新媒體知識,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二)做好傳播者角色的轉換,加強受眾意識
在單向傳播時代,電視臺以及電視記者更多的是扮演著“把關人”的角色,主要從事新聞信息的篩選、判斷、采寫和傳播,處于傳播的主體地位,對于受眾而言,電視臺播什么,他們就只能看什么,這是“我播你聽”的模式,受眾基本上是被動收聽,只能選擇看或不看,而且受眾與電視臺及電視記者之間幾乎沒有任何互動。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出現徹底打破了這種單向傳播的模式,將單向傳播轉變為雙向傳播,現在受眾可以通過電話熱線、網絡論壇、官方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與電視臺和電視記者進行互動交流,這種雙向傳播的模式能有利于電視臺及電視記者更好了解受眾的信息需求,便于“投其所好”,從而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可見,加強受眾意識,“以受眾為中心”,是電視記者進行角色定位和轉換的首要前提。
(三)制定合理的管理機制體制
在媒介發展的新時期,電視媒體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而增強媒介競爭力的關鍵在于培養一批有實力的新聞工作人員,電視記者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電視臺的綜合實力,因此,電視臺要創造機會,通過制定合理的管理體制和獎懲機制,鼓勵和幫助電視記者進行角色定位研究,找準最適合自己的角色,為電視記者發揮最大潛能提供條件,激發電視記者的工作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思維,從而力爭培養出更多具備高素質、全能型電視記者。
總之,新時期電視記者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一定要與時俱進,克服困難、搶抓機遇,把握好角色的定位,做好角色的轉型,切實提高自身的綜合專業素養,尊重受眾的信息需求,以“受眾”為中心,轉變傳統的新聞工作方式方法,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促進電視媒體與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制作出符合時代發展特色以及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高品質電視新聞作品,確保電視節目的收視率,增強電視媒體的市場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電視記者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能促進電視媒體更好更快的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