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焦洪磊 張曉軍 鄭慧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學生單獨開設“創業基礎”必修課并根據學校實際開設創業教育類選修課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發展戰略逐步走進大學生課堂,如何讓創新創業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中,培養更多具有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熱點。在此背景下,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成為各個高校研究的重點。
目前,創新創業教育納入高校教學系統,高校對于如何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行了諸多討論,王占仁提出了“廣譜式”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四川大學啟動了“萬門課程建設計劃”,開設“創新創業型”和“實踐應用型”課程,為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意識和能力奠定堅實基礎。但是縱觀我國高校,大多數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僅僅局限于理論教學,無法擺脫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學習形式,考核評價基本上也是沿用傳統的“一卷評定”的模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還不夠系統。
高校創新創業課程,目的是提升當代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業能力,使學生就業有優勢,創業有基礎,發展有空間。高校僅僅是瞄準部分有創業潛力或者有孵化項目的學生,是遠遠不夠的。創新創業教育應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能力,只有全面增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才能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如果僅將目標聚焦在孵化和創業,該課程就會局限于部分學生,不能很好的在所有大學生中順利開展,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許多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開設的相關課程,僅僅是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所有授課都是在課堂上完成,沒有實踐教學環節作為支撐。雖然高校進行了教學改革,積極開展模擬教學,使學生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但最終所有課程還是在教室內進行,所學知識還是局限在書本上。高校內缺乏完善的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無法很好地通過開展校企合作來建設校外創業實踐基地,學生沒有真正進入到企業空間,創造思維及應用能力訓練不能得到很好的鍛煉,也就不能理解真正的商業運作。
從國家提出創新創業教育到現在,發展時間較短,各種教程參差不齊,缺乏科學統一的相關教材,教學知識不連貫。許多教師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直接從網站上搜索相關案例,并沒有對案例進行深入的調查和了解,所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臨時拼湊,沒有系統進行分析和篩選。目前很多高校都是由學校其他專業課程或者學生工作指導教師進行授課,沒有專業的創新教育課程教師,這些教師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和學習,對創業理論知識也沒有很好的理解,對于創新沒有明確的概念,對于創業沒有實際的經驗,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而高校的創新創業課程的性質決定了,創新創業課程教師必須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的創業實踐經驗。否則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創新創業教育不應該局限于成功創辦企業的教育,更應該培養一種志業樂業敬業的精神,應該側重學生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創新創業課程應該分層次設置,對于低年級學生,應面向所有學生開設必修課,并計入相應學分,目標在于創新創業基本素養的培養。對于高年級學生,應當開設選修課程,提供相應的平臺,以供有創業興趣的學生學習法律、管理、財務、風險等相關知識,使其掌握創業的初步知識。對于有項目,有意向創業的學生,開設小班教學,講授企業創辦相關課程,比如創業融資、公司組織與管理等。
第二課堂形式靈活多樣,是對第一課堂的有效補充,能提供理論付諸于實踐的機會。創新創業課程應充分利用第二課堂,以“創新創業”大賽為核心,鼓勵學生多參與到諸如創新創業專家論壇、創新創業項目路演比賽、創新創業模擬創業等活動中。學生通過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提升綜合素質,打磨項目,補齊短板,為開展創業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部分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內容陳舊,老師照本宣科,一味灌輸純理論知識。講課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與實際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無法做到與時俱進,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缺失,實際的教學效果不佳。學校應該從專業教師和學生管理教師中選拔專業教師,進行創新創業的教育教學工作。學校要加強創新創業課程教師與企業的溝通與交流,掌握企業創新的一手資料。高校要時常組織教師到各大型企業進行學習,以此來提高創新創業課程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企業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策略逐步了解,對于企業實際的運營狀態逐步掌握,同時,學校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良好的指導,建立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幫助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及企業家精神創建孵化實踐平臺,積極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生態圈。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合理構建創新創業課程對學生今后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要緊緊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培養出敢闖能干的綜合素質人才,開創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