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瀟
民族文學創作的前提之一就是創作者對其所屬民族文化的認同,其包含精神意識、民俗傳統等各個方面,此處所說的認同主要是指文化方面的認同。同時,文化所包含的內容較多也比較復雜,其就很容易受到國家、民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民族文學的文化認同也就不同。在當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影響各民族文化認同的因素就不僅僅局限于本民族長期的積累,還有不同民族文化的溝通交流。
本文在參照英美文學的基礎上,具體從認同的四個方面分析了英美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創作的認同差異,最終揭示出認同差異對文學民族性的作用,以提高人們對我國民族文學的認知度。
一、英美民族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在文化焦慮上的差異
這種差異主要是不同的民族國家意識造成的,民族文學創作者在進行創作時,其使用的多是本民族語言,而語言又是傳遞民族文化觀念、傳統、民族生活價值判斷體系的主要載體。部分創作者為了避免受到這種影響,或許會選用其他語言進行創作。但是,這些創作者出生以來,所接受的就是本民族語言,其長期以來就是在用本民族語言思考,其在創作時也無法完全避免本民族文化的影響。從這個層面來看,由于英美兩國民族文學中所使用的英語接受了大量來自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詞匯,其在創作時所隱含的民族國家意識也就較多地受到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影響。其中,美國歷史具有特殊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文化逐漸遠離原本的英國文化,其來自各國的移民所導致的分散、多元文化的結果,都使得美國民族文學對自身所依托的文化產生了焦慮情緒。其民族文學的創作在這方面就表現得最為明顯,從《圣經》中的《出埃及記》到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其都明明白白地體現了創作者對自身民族的認同,而福克納、安德森等作家各自開創的小說理性,都明顯地體現了這種焦慮,以及創作者開拓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望。一直以來,中國受大統一思想影響,其民族文學的創作所基于的民族國家意識都是將民族和國家統一重合起來,其在創作時所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就是:將不同的族群共同體整合到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中國的民族文學所體現的自然就是實現“和中求異”的焦慮。
二、英美民族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在地域文化和身份構建上的差異
民族文學認同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各創作者對地域文化的書寫和自身身份的構建,而這二者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民俗體系的影響。英美文學中在這方面表現最明顯的是英國文學,以托馬斯·哈代為例,其故事較多地體現了其所生長生活的英格蘭西部地區的地方文化,更是構建了著名的“威塞克斯小說體系”。其著名小說《德伯家的苔絲》中所描述的每一個巫術和鬼怪故事都來源于哈代的所聞所見,這種對民間信仰和原始思維的表現在中國的民族文學創作中也大量存在。但兩國在這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差異,具體表現在文學創作時對個體的人與人自身所獨有的家庭空間、地方環境之間的文化連結的不同利用。英國民族文學中,地域文化是通過個體、家庭等來體現的。而在中國民族文學中,個體和家庭是受限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具體來說,英國民族文學中的人物形象身上作為一個個體的特征和家庭文化的特征,要遠超過其負擔的民族文化特征,其代表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而中國正相反,其民族文學中的人物形象在創作之初,就被嚴格限制在對地域文化和民族身份特征進行完全表達的要求之下,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也遠超過其個體和家庭文化的特征。
三、英美民族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在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上的差異
當前,英美民族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在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各自的代際轉換過程中。以我國臺灣的現代民族文學為例,20世紀60年代,中國臺灣的現代民族文學第一次作為敘述的主體發出自己的聲音,《太陽公主》等作品塑造了中國臺灣少數民族文化的大無畏形象,而進入90年代少數民族文化在中國臺灣民族文學中卻逐漸衰落。這一階段,恰好是臺灣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階段,在這種轉型中,受到當時文化政策的影響,中國臺灣的民族文學逐漸開始向主體文化靠攏。因此,中國臺灣少數民族作家就選擇打造“山地文學”的類型化符號,通過對傳統歷史文化的追憶和對文化消亡態勢的關注,來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實現民族認同。而英美民族文學,特別是美國民族文學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其所選擇的適應方式往往是文化激進主義與保守主義的對抗。這種差異背后所表現的其實就是各自民族不同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英美民族歷來的審美傳統和文化氣質都是比較偏向“對抗”的,而中國則主要是“潛隱”式的。
四、英美民族文學和中國民族文學在跨文化創作上的差異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文學的認同對象不僅僅包含本民族,也包含其他民族。其最終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對本民族文化情感的表達,還要通過認同來豐富發展本民族。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當代的民族文學無論是從創作,還是從傳播上來講,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異質化”的情況。其跨文化創作也就更多存在對外來文化的抗拒和吸收這種問題。而由于歷史的影響,英美文化的民族文學在構建認同時具有很大的優勢,但這并不表示英美民族文學的創作就不需要面對異質化這一情況。長期以來,受英美文化的影響,英美民族文學都帶有難以消磨的種族主義印記,其在進行跨文化創作時,就容易出現極端化傾向。造成中國民族文學和英美民族文學在跨文化創作上的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兩國長期以來使用的文學敘事類型不同,其中前者文學敘事類型的主體是詩歌,而后者的文學敘事類型卻更多體現了跨氏、跨城城邦等特征。
五、結語
中國和英美受社會形態、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對于各自民族文學的創作又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最終導致不同民族文學之間認同的差異。同時,民族文學又能通過對民族中具體的人的影響,來影響人們對民族的認同,從而影響民族文化。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外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