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摘 要:《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七年的歷史。小說描寫了大小戰爭共四十多場,上百個戰斗場面,展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本文試從戰爭描寫的特點、藝術手法入手,分析《三國演義》戰爭描寫藝術的高超與給后世的啟示。
關鍵詞:《三國演義》;戰爭描寫;啟示
《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最杰出的歷史演義小說。在作者筆下,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千變萬化,不重復,不呆板,生動具體而又各具特點,作者善于根據戰爭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藝術概括和描寫,表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每一次戰爭的描繪,作者都詳盡地介紹了主將的性格、兵力的配備部署、雙方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轉化以及戰略戰術的運用等,無不豐富多彩,各盡其妙。作者筆下的戰爭,變換無窮而又互不雷同,讀來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深長。
一、《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特點
(一)以斗智為主,智勇結合的戰爭描寫
《三國演義》在斗智中展開了戰爭描寫,主要體現在把政治決策與戰略決策、戰略決策與戰術應用、斗智與斗勇結合起來,其中以斗智為主,著重描寫了戰略戰術的應用。
1.把政治決策與戰略決策結合起來的戰爭描寫。《三國演義》的可貴之處在于,不但寫出了政治軍事斗爭中的許多奇謀勝算,更重要的是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寫戰爭,把政治決策與戰略決策結合起來,因為這是關系全局,決定成敗的。
2.把戰略決策與戰術應用結合起來的戰爭描寫。戰略決策的正確與否,關系到戰爭的全局,而戰術運用是否得當,則影響戰爭的局部。如赤壁之戰整個戰略決策寫得跌宕起伏,變化多端,并和戰術應用相結合,把戰爭描寫得千變萬化,豐富多彩。
3.把斗智與斗勇結合起來的戰爭描寫。《三國演義》在戰爭描寫方面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形象地再現了千變萬化、威武雄壯的戰爭實況,生動地描繪了眾多英雄人物“魁偉動人”的“武勇智術”,即以歷來膾炙人口的赤壁之戰為例。
(二)立體式全景式的戰爭描寫
1.既寫戰爭,又寫政治;既寫戰爭生活,又寫外交活動,使小說通過戰爭描寫,氣勢磅礴地反映出三國時代的歷史畫卷。
2.描寫了三國歷史時期許多重大戰役和著名戰斗。可以說《三國演義》寫出了古代戰爭的一切形式,所寫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形式之完備,都是世界文學史上所少見的。
3.它很有魄力地直接描寫了戰爭的總司令部。《三國演義》將古代戰爭的復雜場面移到紙上,表現戰爭全景,描寫最高統帥部的雄偉氣魄。
(三)富有個性的戰爭描寫
1.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戰術解決不同的戰役。《三國演義》寫戰爭,千變萬化,各有特色,沒有雷同之感。采取不同戰術,都是根據天時、地形和特定的具體的戰爭條件決定的。
2.描寫戰爭的復雜性。作者從史實、實際出發,寫戰爭的復雜性,不回避勝利一方的某些失誤,失敗一方的某些勝利。作者還善于把緊張激烈的戰斗與輕松閑適的場面結合起來,這種有張有弛的寫法,把戰爭描寫得十分精彩。
(四)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描寫戰爭
《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多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如街亭之戰,司馬懿出場之前,作者作了精心的布置。另外,我們不能忽視在戰爭描寫中具有某些樸素的辯證法因素。
二、《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
(一)隨事寫人,在激烈的戰爭沖突中塑造人物的性格
1.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的性格。《三國演義》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如曹操這一“奸雄”形象。作品就是如此在生死攸關、尖銳激烈的斗爭中活畫出了人物的靈魂。而人物的性格也在這戰爭的漩渦中得到了最突出而又充分的表現。
2.通過多種角度和典型細節來刻畫人物性格。例如關云長性格的塑造,既寫了他的“勇冠三軍,”又寫了他的“義”,同時也寫了他的自負。這就寫出了一個人性格的復雜性,給人以立體感。
(二)“張中有弛,動中有靜”的藝術表現手法
《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描寫,還運用了“張中有弛,動中有靜”的藝術手法,把激烈緊張的戰斗過程寫得有張有弛,松緊相宜。忙中偷閑,有急有緩的描寫,將戰爭場面表現得更加豐富多彩,曲折生動,極富藝術感染力。
三、《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啟示
(一)珍惜人才,善于鑒別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是取得戰爭勝利、事業成功的基本條件
只有珍惜人才,鑒別人才,善用人才,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事業的成功。由此我就想到,在如今的社會中,真應該多一些像劉備、曹操等這樣的“伯樂”,與時俱進,發現人才,珍惜人才,讓我們的國家以更快速發展起來,立于強國之林。
(二)《三國演義》凝結了中國古代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斗爭經驗及政治智慧,我們應該吸收、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謀略的重要性。如謀略得當,會反敗為勝,取得決定勝利。《三國演義》中層出不窮的奇謀勝算,給讀者以驚喜和啟迪。
2.描寫了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與外交斗爭。在描寫激烈的軍事對抗中,作者常插入對才思敏捷,不辱使命的政治與外交斗爭的描寫。
總之,該書是研究中國封建社會戰爭有價值的寶貴資料之一,為后人提供了描寫戰爭的范例,也為歷史演義小說創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它囊括了中國自階級社會以來至明代成書時的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斗爭經驗,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結晶。但也應該看到作者鮮明的傾向:寫帝王將相血肉豐滿,寫下層老百姓則蒼白無力;將帥決定一切,兵士幾乎虛設,人民更無地位。當然,這與作者生活的時代(元末明初大動亂)不無關系,我們不能用21世紀人的眼光來要求六百多年前的作者這樣或那樣,而應該站在歷史角度客觀、公正的來評價這一歷史現象。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2]齊裕琨.中國古代小說演義史[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
[3]李獻芳.中國小說簡史(古代部分)[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