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剪輯是影片后期制作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能夠從影片整體結構中提取有機成分,可以自己作為一部分單獨出現,也可以對影片進行完善,剪輯藝術的出現推動了整個影視藝術的發展和進步[1-2]。
鏡頭的剪輯風格,所體現的是整個影片的創作目的以及對整個影片結構與內容的理解。在實際剪輯過程中,針對于不同種類的影片,我們應該采用不同的剪輯方式。在進行剪輯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影片風格、內容、整體構思進行詳細的揣摩,對于編導所追求的藝術創作點進行把握,這樣確定剪輯風格,使其融入整個影片的剪輯過程中[3]。
畫面的節奏是影片中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表情的體現等眾多因素所構成的,攝像師在進行拍攝時,會根據影片的風格、意圖進行揣摩,然后在拍攝過程中把握拍攝的速度,凸顯出影片的節奏基調。那么在剪輯后期,編輯所要遵循的原則便是注重對影片中節奏的把握,盡量將影片中精彩的片段進行保存,依據故事情節發展的節奏,對各部分進行的側重點進行把握,最后將整個畫面內容、結構進行串聯,便形成了張弛有度的剪輯節奏。
一個完整的影片的結構包括總體布局和段落構造兩部分,編輯在進行后期剪輯過程中要對上述兩部分進行把握,務必要求做到內容自然流暢、結構嚴謹、完整統一等特點,這樣才能達到一個影片的基本要求,下面對其進行詳細介紹。
1.過渡性和邏輯性是一個影片的基本要求,要在不同段落間自然地進行銜接,合理過度,而不是顯示出過度人為的銜接。
2.影片結構的嚴謹性是另一個重要要求。影片的條理清晰,才能有助于觀眾深入其中,細細品味,倘若剪輯過程雜亂無章,給觀眾云里霧里的感覺,那么會讓觀眾產生厭惡的感覺,也不會得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3.最后,便要求整個影片內容充實,段落與整體完整統一,而不是出現前后風格不一致,內容不完整,畫風出現大轉變,那么會給觀眾摸不著頭腦的感覺。
為了讓觀眾產生情感聯想,便需要直觀的印象或讓觀眾感動的畫面。與其他藝術類別相比,畫面刺激情感更具有優勢。所謂畫面語言主要是指電視藝術家用來形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和方法,包括構圖,燈光效果,顏色,色調和許多其他語言進行表達。由于視覺刺激的直接影響,畫面表達更加直觀,它與抽象的文學語言不同,能夠讓觀眾直接感受到情感。而文學作品中,借助書面語言來表達情感,每個讀者由憑借自己身的想象,會有不同的畫面形象。雖然表達情感都是相似的,但情緒渲染的強度與畫面語言強度相差甚遠[4]。
鏡頭剪輯過程中,要尤為注重構圖的銜接,構圖語言是畫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圖片中的對象的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視覺圖像來進行情感的表達。主體是電視畫面構成的主要部分,它占據了圖片的主要位置,是圖片信息的主要載體。它具有最高的信息度和最集中的信息量。例如,在遙遠的非洲大草原,鏡頭拍到母獵豹正在喂養她的幼崽。主體是母獵豹和小獵豹。背景是無盡的草地。這種鏡頭畫面便給與觀眾一種非常溫暖的感覺,并充分表達了濃濃的母愛之情。當然,紅花需要有綠葉來襯托,主體和陪體在鏡頭畫面中正如紅花和綠葉。陪體加深了作者的遐想,進一步刺激觀眾情感的迸發。
畫面語言的另一種形式便是光效語言。電影和電視是光影的科學,即沒有燈光,便沒有精彩的影片效果。燈光效果、角度、層次所體現出的各種各樣的變化,構成了豐富的光效語言。一般認為光效語言具有塑造人物形象的功能,但在情感的表現中似乎不太明顯。然而,隨著光效語言更加有效的運用,逐漸成為表達思想感情的新型有效電視屏幕語言之一。比如,在電視連續劇《暗算》中,整部影片使用黑暗陰影來表現當時特殊時代的斗爭工作,暗示他們的工作是永遠不會被人知道的。在《捕風》的中,黃依依向安在天表達愛情時,光線變得稍微亮了些;當黃依依即將放棄對他的愛時,光線亮度下降。這種光的使用意味著兩位主人公復雜和矛盾的情緒。女主角對愛情爆發的絕望和男主角內心與情感之間的斗爭,在光線的影響下呈現給觀眾。雖然光效語言的表達不是很直接,但它的隱含的表達可以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并使每個人都有情感上的共鳴。
影片效果的好壞不僅僅只有好的創意,但沒有完善的剪輯手段是不可能表達影片的想法。相反,即使再好的剪輯手段,如果缺失了創意,也不可能只憑借特殊效果完成情感的表達。此外影片的編輯需要長期的實踐能力,才能把握整體結構的統一性,控制編輯的節奏,突出了后期編輯的技巧,才能更好的表達影片的情感。
參考文獻:
[1]曹華.紀錄片中鏡頭的剪輯運用——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電影新作,2017(4):96-101.
[2]翟國鵬.鏡頭剪輯對電視藝術創作的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1-71.
[3]董春.鏡頭語言對動畫影片的影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4.
[4]張國環.淺談剪輯與鏡頭語言的關系及應用[J].數字化用戶,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