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新聞工作者肩負著還原事實傳遞正能量的重大使命。在反映出民風、民情、實事、時事,應對各種突發情況的同時,掌握好情緒調節、心理控制至關重要。我國對新聞工作者的研究已經非常豐富,但是對新聞實踐中的心理變化研究還是少之甚少。本文從心理理論方面著手,旨在以理論促實踐,探索出新時代的記者在新聞采寫上心理變化的應對措施。
心理狀態在記者采訪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決定新聞成敗的鑰匙。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能激發出記者滔滔不絕地思維源泉,新聞作品的精彩程度也能隨之提升,一個消極的、憤怒的負面心理狀態不能將新聞的本質反映出來,不能提煉出精品。記者新聞的撰寫過程中不單單只是和人打交道,其中也需要和事件本身打交道,如果受到負面情緒的沖擊,被采訪人或者事物就會失真。記者要掌握好一種能夠有敲開采訪對象心靈的本事,將個人的氣質和性格在他們之中和藹可親或者能與之深入探討??傊?,在新聞采寫過程中,把握好良好的心理狀態至關重要,不單單只是促進新聞作品的完善,也能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能樹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和個人的良好行為品行。
因為記者和受訪者可能在成長經歷、職業、就業環境、學歷水平、知識儲備、興趣愛好、收入情況等各方面存在差異,受訪者不單單只是有群體心理,也具有個人的個性心理。群體心理就是指一些處境相同、身份地位差異不大或者長期受某一種客觀因素聯系的人,這個人群都存在著共性的心理特征。例如:一些教師在言談舉止和為人處世方面都是彬彬有禮和善于交談;一些軍官都具有嚴謹認真,剛正不阿的共性;一些農民都具有淳樸善良,大氣豪邁的共性;講究分寸:一些社會流氓都具有知法犯法,目無王法,臟話連篇的共性。個性心理就是指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有的個體,都有自己鮮明的特征;普通市民群眾初次與記者見面容易拘謹靦腆,熟悉后一般能熱情傾談,等等。所謂個性心理,就是每個人特有的心理,任何個體都是從屬于特定的群體。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記者在采訪之前要先對自己的受訪者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做好第一手資料,做好自己的一個心理前期準備,為和受訪者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和受訪者的交談中,記者不斷關注受訪者的細微表情和他的身體變化,做到察言觀色,隨時準備隨機應變。在我們采訪過程中,受訪者的身體變化或者動作申請等變化都是在向我們傳遞他當時的心理活動,這也就是我們心理學上經常提到的“微表情”。記者要逐步分辨出受訪者通過表情動作等微妙變化透露出來的信息,譬如受訪者的笑就傳遞出他對某件事情的重視或者積極,受訪者的沉默就代表著某件事情可能存在負面情況。記者要隨時將這些信息記錄下來,逐步掌握好采訪工作的主動權,拉近和采訪者之間的距離,促成完美的采寫作品的誕生。
怎樣去和受訪者產生共鳴,這是很多記者需要研究的課題,要將自己拉近受訪者表述的情景中,抓住對方的精神世界,學會換位思考,體會對方當時的心態和情感。這也就是我們心里學上說的“共情”法。記者要全身心地投入進去,學會聆聽對方,不僅僅知識去聽對方口頭表達的東西,還包括對方的一系列表現出來的非語言行文,在聆聽中還需要去附和對方,去作出適當的反應。這樣就能讓對方覺得自己被尊重和被理解,從而進一步加強了雙方的認識和溝通。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對于突發事件是不能避免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往往突發事件容易給人視覺上或者精神上一種巨大的沖擊。在事前,要做好對突發事件的預測性安撫工作,做好采訪前的心理準備,保持一種沉穩的狀態去迎接采訪。在事中,受訪者由于受到了突發事件的外界干擾,情緒波動可能很大。記者要在第一時間去安撫好受訪者,掌握好其心理狀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必要時,可幫助其一起去處理好某些突發事件。另外,在事后,記者要平息好自身情緒,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做好本次采寫作品的完結,形成良好的精品。最主要的是,我們在處理報道突發事件時,一定要本著以人為本的工作態度去進行采寫,從人性化的視覺出發,做好社會的守望者和引導者。
在記者的新聞采訪中,合理運用心理知識、合理掌握自身情緒、合理處理受訪者心理變化、合力運用心理技巧有助于整個采訪過程的順利完成。當然,我們的記者在日常采訪中可能還會遇見各種突發事件,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工作中進一步加強應變能力培養,爭取新聞采寫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雷愷.談重大災難性報道中記者的心理調節[J].中國廣播,2011(11).
[2]雯文.一位“80后”記者的心理焦慮與困惑[J].中國記者,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