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源陽 管 鈺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徐州 221116
2018 年,我國的高等教育畢業人數達到820萬人,大學生面臨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高等教育機構是當代社會勞動力的主要供給方,但高校在學科、專業和培養方式等方面受到體制和制度的約束,不能完全匹配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導致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研究基于社會需求下的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可以使大學生清晰自己的特質和職業要求的關系,從而在大學中規范生涯設計,最終能夠尋找到適合自身特質的就業崗位。
上世紀九十年底開始,國外學者開始對就業能力進行研究。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學者雖然重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但提出的就業模型和研究結論是基于歐美的國情和社會背景下的研究,對我國的文化、國情和就業市場并不適合[1]。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處于探索階段,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結果之間進行過一系列調查研究,但研究只停留在調研和差異化分析上,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缺乏聯系。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社會需求聯系,引導大學生認清社會需求的關鍵要素和提升就業能力的途徑,能夠幫助大學生順利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就業崗位。
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綜合能力的體現。當代大學生如果沒有清晰認識自己適合的成長類型,將會在大學中無序發展。這部分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往往出現盲目性,就業后因自身優勢得不到發揮,容易產生對崗位的不滿,發生頻繁跳槽的情況。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高校通常在學生入學后開設生涯規劃類的課程,以幫助新生制定符合自身的生涯規劃。但此類課程側重于大學生涯的建設,與職業發展缺乏有效聯系;大學期間就業指導多以“突擊性”教育為主,沒有形成系統教育模式;學生接受就業指導和職業規劃的教育,側重于理論、政策宣講,且多以教師講授和高年級同學介紹了解社會需求,缺乏直觀感受。這導致學生對職業認識模糊,對自身職業產生不了興趣,對職業方向把握不準。
大學環境給與了大學生更加自由和獨立的空間,但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大學生習慣于“被安排”,遇事由家長和老師做主,形成了心理上較強的依賴性。這使得大學生在面對個人成長問題事,缺乏獨立的個人決斷能力;在面對職業決策時,學生表現出優柔寡斷,甚至拖延逃避的狀態。
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除了具有較強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還需要團隊協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而當前高校強調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增長,對學生社會實踐缺乏專業指導,沒有系統地培養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獲得的能力,導致學生能力的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綜合能力的體現。根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以及大學生就業能力所包含的職業可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理解,本文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專業學習能力、社會感知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社會應變能力力四個成要素構成,這四個要素不是簡單疊加的關系,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關系。
專業學習能力并不是單純的學習專業知識,還要運用知識在相應的環境中轉化為生產動力或社會推動力的能力。專業學習能力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表現為運用儲備的專業知識在應試教育中取得較好成績。在當前的評價體系中,達到這種層次的學生能在學校獲得較高的評價;第二層次表現為能夠利用現有的知識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并結合工作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讓自己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第三層次表現為能夠運用現有的知識儲備去創造新知識、新理念,具有這個層次的學生有潛力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或變革推動者。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中,專業學習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其他要素發揮作用的基礎。
社會感知能力是指在人際關系、社會環境、政治氣候以及個人情感、言語、內心世界等現象中準確捕捉到信息,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思考和行動的能力。這種能力一方面需要對外部世界有敏銳的覺察,從宏觀和微觀角度獲取信息;另一方面要準確的自知和自我評價,關注自身的需求和情感變化,進而實現自我控制或指導自身發展的能力。社會感知能力處于能力結構的核心地位,在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中起到中樞作用,指揮并控制著其余要素。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大學生與周圍人員的相互影響與應對的管理能力,其中包括: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領導能力,影響與發展他人的能力等。這部分能力在不同專業背景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在高年級和低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在不同性質的職業和職位中對這個能力的要求也存在差異。社會交往能力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中起到“神經網絡”的作用,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利于支持其他能力的提升。
社會應變能力是大學生根據自身的特質和目標,結合社會和職業的變化需求,不斷調整和發展自己的能力。當前社會高速發展,職場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大學生作為未來職場的工作者,必須持續不斷的發展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社會應變能力處于就業能力結構的外層,是再學習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的綜合體現。
當前,我國的高校培養模式滯后于當前社會的發展,造成大學生就業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差距。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培養方案,開展大學生差異化就業指導,構建面向用人單位的培養體系,是高校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必然途徑。
選擇符合自己特質的職業,不僅會增加職場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從工作中取得愉悅感,更容易取得成功。在高校,自身職業特質認識明確的大學生,在就業時有更精確的定位和更充分的準備,獲得錄用的幾率也更高,對工作的滿意度更好,工作持續時間更長。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特質的職業,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職業特質。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將職業劃為六種類型:社會型、企業型、現實型、常規型、研究型、藝術型。根據他的理論,每個人符合或接近上述某種職業類型。高校中不僅要開展生涯規劃,還要開展貫穿整個大學期間的職業指導,引導學生自我認知,讓大學生了解每個階段自己的性格特點和適合自己的職業類型,帶領學生了解職場世界,匹配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和職業發展之路,并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以達到個人特質與需求職業滿意的目的。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明確適合職業的有效途徑,是向職場過渡的準備階段,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社會實踐能夠開闊大學生的眼界,改變大學生固有的思維模式,提高大學生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都大學生進入職場的必備素養。
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由于教育的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在就業是容易出現受挫能力弱、從眾、自卑、盲目攀比等心態。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增加了自身的閱歷,轉變不合理的就業理念,克服各類就業心理問題,以更加成熟和理智的心理面對就業。
大學生在了解自己職業特質和職業類型后,需要通過實踐明確職業規劃和未來努力方向。通過社會實踐,大學生能夠更加全面、客觀的認知社會和自我,調整合理的職業目標,找準職業定位,從實踐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職業規劃,進一步明確適合的職業方向或職業崗位,達到對理想職業的認同感。
在大學的人才培養中,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未來高校改革的一個方向,讓企業參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是將培養目標同社會需求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高校邀請企業參與教學計劃制定,使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具有針對性;邀請企業人員參與學生的培養中,搭建學生與企業溝通的平臺,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企業文化和市場需求,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拓展就業能力的積極性;高校以實習基地為提升就業能力的平臺,可以幫助大學生盡快具備企業需求的素質和技能,縮短從學校到職場身份轉變的周期,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
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不僅能夠進步一加強學生對社會和行業的了解,還能明確企業的需求和個人發展目標,從而不斷調整和修正職業規劃,達到自己理想的就業目的。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行業更新變化速度加劇,大學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就業競爭和工作壓力。提升大學生面向社會需求的就業能力,不僅能夠幫助他們順利找到適合的崗位,還可以幫助他們在入職后,根據職業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和修正自己的知識結構,培養職場需求的新技能,實現儲備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在不同工作類型和崗位之間實現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