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瑛
(甘肅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甘肅 蘭州 730000)
傳統媒體主要包括報紙、廣播、期刊和電視四種類型,由于科技革命的興起以及科學技術在當今信息時代的發展,作為信息時代產物的手機和網絡等新興媒體接踵而來,憑借著其擁有的技術優勢和時代優勢迅速取代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那么,傳統媒體在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時代背景下和新媒體蠶食其領地的發展背景下,何以解憂呢?筆者認為,順應新時代發展潮流,融入新媒體無疑成為今后的發展之路。
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一些新興媒體如移動電視、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等的不斷出現,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讓信息傳播朝著個性化方向發展,與此同時,也毫無疑問地沖擊著報紙和廣播等一些傳統媒體。
計劃經濟時代,我們每個人都習慣并適應著報紙、廣播和電視等傳統媒體帶給我們的新聞信息,進入市場經濟時代,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革,尤其是電話、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亮相,再一次打破了傳統媒體不敗的神話,傳統媒體在新聞界的優勢和壟斷地位頃刻間土崩瓦解,黯然失色。至此,媒體生態可以說是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面對新技術的到來,傳統媒體盡管也在思考著自己的出路,謀劃著發展的方向,但是相比較新媒體的生長速度而言,卻還是只能望其項背。媒體領域的市場占有率是衡量媒體發展態勢的要素,數據調查顯示,傳統媒體在媒體領域日漸式微,影響力也在一步步減弱,曾經的雄風和霸氣也不復存在。
新媒體之所以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主要源于信息時代新技術的發展,信息來源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革,以前只能由媒體發布,受眾被動的接收,現在不光是受眾的接收方式靈活多變,而且也可以提供給媒體信息,成為推動媒體發展的重要力量。電視、廣播和報刊等傳統媒體,由于自身傳播的特點和局限性,在傳播內容上缺乏獨特見解,傳播方式上渠道比較窄,傳播的及時性不足等原因,自然不能抵御新技術的沖擊。但是互聯網由于其與生俱來的先天優勢,可以說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沖破了傳統媒體在這方面的壁壘,讓網絡等新媒體和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充分融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平臺。
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經濟一路高歌猛進,隨之帶來科技的迅猛發展,新媒體的初步引進開始于2004年,僅僅十多年的時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是當年的一條線早已成為一個面,覆蓋著日漸崛起的中國。隨著政策的支持以及新媒體行業的發展規則的逐步完善,在國際社會,新技術研發和新市場的有效開拓是新媒體發展體現出的新的亮點,媒介融合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表明,到2017年6月為止,在中國使用手機獲取信息的人數已經達到7.24億,并有持續增加的發展態勢。在人們生活的各個社會領域都普遍存在著智能手機的影子,并且由于其先進的傳播功能和方式而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那么新媒體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將“新媒體”解釋為互聯網時代下由新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區別于報紙、電臺、電視等的媒體形態。表現形式主要有互聯網、手機和網絡電視、大數據、可視電話等等。高效的傳播速度、廣泛的覆蓋面以及雙向互動是其最顯眼的特征。
我們面對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每天都有眾多新技術的誕生,并隨之帶來新媒體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和表現內容的豐富性。在城市街道隨處可見的大屏幕、醫院的電子信息指導牌等,這些新興媒體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人們被動接收信息的方式,也開始學會了主動融入新媒體,在悄無聲息中就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對世界的認識。
從古至今,任何一種事務的發展前進,背后都有一種磅礴的力量在推動。當然,新媒體的發展也不例外,我國新媒體之所以在短短幾年有了巨大的飛躍,歸根結底在于高新技術的推動?,F在已經有所規模。
傳播方式有別于傳統媒體是新媒體發展的獨特之處。國際社會上,可以說新媒體的發展技術已經完全成熟,新媒體傳播的主要方式是計算機,而這一切傳播的基礎在于互聯網技術的成熟。與此同時,雖然中國引進互聯網的時間相對比較晚,但是經過我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新媒體發展速度也和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并駕齊驅,各方面的技術和條件也日漸成熟,不僅在技術上不落后于國外發達國家,而且由于我們的創新,很多方面已經領先于國外發達國家。
新媒體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勢顛覆了傳媒業。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喪失了大量讀者。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時間都比較固定,比如電視新聞播出只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受眾閱讀報紙受到時間和距離的限制,獲取信息不及時。而新媒體幾乎沒有傳統媒體的所有限制之處,更加能滿足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新媒體無形中改變了人們與生活對話的方式。
“唱和如一,宮商協調?!边@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的一句名言。講的是,唱聲與和聲必須統一,宮音和商音相互協調,才能奏出美妙和諧的音樂。那么對于新聞媒體發展也是如此,在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只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相互借鑒,才能持續健康、穩健前行。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無論在什么領域,要想能夠長盛不衰,就必須從受眾的角度進行切入,只有滿足受眾需要的才是最實用的也是最好的,才會被用戶所認可。要明確一個認識,那就是新聞媒體已經跟隨社會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要想跟上新時代新聞發展腳步,就必須意識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新聞媒體發展的大邏輯。
2018年3月22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通知》得到了絕大多數行業人士的歡迎,大家認為這個通知響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訴求。
《通知》對網絡視聽節目消費者是利好,對營造清朗網絡空間是利好的,對規范版權秩序是利好的,對促進行業健康發展是利好的。
《莊子》中載,魯侯問木匠梓慶: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梓慶說:將為鐻,必齊以靜心,不敢懷慶賞爵祿、是非巧拙之想。所謂“靜心”,就是心無雜念、志存高遠,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利。習近平總書記曾同幾位藝術家交談,問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是什么,他們不約而同地說了兩個字:浮躁。誠哉斯言!一段時間以來,追求“短平快”、粗制濫造等文藝“浮躁癥”,深為社會所詬病。因此,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也應該從文藝工作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能夠沉得住氣,專注做好新聞媒體工作,讓新聞媒體的發聲真正能夠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創作屬于我們時代的經典,還是要牢固樹立“精品意識”,更好地聚焦時代主題,用情感和功夫錘煉作品,用時間和心靈釀造作品,傾力打造體現時代特色、代表國家水準的精品力作。
茫茫九州流中國,縱橫當有凌云筆。放眼世界,貿易規則在升級,經濟格局在重構,技術革命在興起;聚焦中國,經濟增長在下行,產業結構在變革,發展動力在轉換,傳統媒體影響在減弱。何以解憂?唯有創新。
傳統媒體雖然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面臨一系列挑戰,但是只要全面認識和把握新常態,從時間和空間大角度審視我國媒體發展大勢,就一定可以與新媒體并駕齊驅,共同引領時代航向。正如費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傳統媒體的個性化制造,顛覆性創新,融合型發展,多維度跨越,既是發展式的革命,也是發展思維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