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江
(寶泉嶺農場廣播電視局,黑龍江 鶴崗 154211)
一般情況下,人們將新聞報道與客觀事實是否相吻合作為新聞真實性判斷的基本標準。在這樣的認知下,“新聞符號文本”和“客觀世界/對象”是構成新聞報道的兩個基本元素,并且“客觀世界/對象”將會對“新聞符號文本”的真實性起到衡量的作用。鑒于此,我們將新聞真實認為是“客體之真”,并且客體之真是由“本體之真”和“實踐之真”兩大部分的內容所構成。
新聞的“客體之真”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困境。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傳播主體認知有限性和多樣性的困境。人類認識事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由表面現象到本質,由局部認識到全局認識,由低級到高級的認識程度。所以,當新聞所報道的內容與人們所認識的事物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和區(qū)別的時候,人們無法得知事情的真實性,則無法準確地判斷新聞的真實性。除此之外,傳播主體的認識往往并不是相同的,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即使是對于同一項事物和同一個事實,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因此,當我們無法掌握客觀事實的真相的時候,對于新聞的真實性該怎樣去評判。第二,傳播符號具有片面性的困境。符號主要是指人們表達意義時所必備的載體。換言之,就是人們在感受外面的世界的過程中,需要通過符號這個媒介,將自己的經驗感知解釋為意義。解釋的過程也就是符號化的過程中,避免不了會出現片面性。也就是說,存在的事物是具有立體化的、多角度的、全面化的以及多層次的特征,當人們在對事物進行觀察的時候,往往是從多個角度或者是以不同的參照物而進行觀察的,就可以挖掘出該事物中不同的屬性、特征和品質。由于符號片面化的特征,從而使得新聞總是側重于從某個方面、某個視角對客觀事實開展調查,無法全面涵蓋客觀事實的全部范圍,導致了新聞是一種局部化、片面化的真實。第三,傳播受眾認同的困境。對很多的案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可以得知,新聞在大部分情況下被揭發(fā)或者是證實的主要原因在于受眾群體對它產生了一定的質疑。所以,部分新聞的真實性得不到良好的保證,并且也缺乏受眾群體對它的認可和接受;反之,某些新聞傳媒所提供的反而不具備真實性特征的新聞卻在很長的時間內卻被認為是具有真實性的。總之,新聞的“客體之真”往往會遭受到受眾接受的一個困境。第四,道德倫理的困境。在社會結構中,新聞媒體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人員也必然會受到社會中道德倫理的約束。例如,出于人性關懷以及對于消息來源等保護,真實姓名等不方便透露出來,對于一些細節(jié)也不便于報道,這將會導致對于新聞“客體之真”是否應該繼續(xù)踐行而遭到質疑。第五,法律困境。新聞求真是為了能夠滿足受眾的知情權。但是,當公眾的知情權與他人的隱私權、肖像權以及名譽權等存在著一定沖突的時候,采取何種標準或者規(guī)則去衡量哪種權利的優(yōu)先級就顯得非常的重要。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一味地追求新聞的“客體之真”,往往也會遭受來自法律方面的制約。
針對上述新聞“客體之真”所面臨的困境,新聞業(yè)界以及學術界的相關研究者對于如何有效突破新聞“客體之真”所面臨的困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具體的破解路徑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馬克思唯物論的現象與本質的概念出發(fā),認為本質真實是新聞的最核心的方向。所以,針對新聞報道過程中的只停留于表面真事但是卻忽略了本質真實的情況,則新聞工作者應該充分掌握材料,并且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從辯證思考的角度去思考新聞的現象。第二,由于新聞工作者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據此,真實主要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部分的內容。宏觀真實強調總體或者整體性,指與整體真實之間較為接近,注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全面性、廣泛性和深層次性;微觀真實也可以稱為是具體真實或者局部真實,強調從小處或者基本元素出發(fā)做到新聞報道的準確。除此之外,還有相關的學者提出了“報道真實”和“理解真實”兩種概念。該觀念認為,在新聞主體和收受主體兩者共同的努力下可以提高新聞真實的完整性。即為了達到新聞報道真實這個目標,首先新聞報道者要保證信息的報道真實,即新聞與客觀事實要保持相吻合;其次,接受者要準確理解新聞中的含義并且表示認可,這表明新聞文本中的表述是真實的。
但是,以上各種方法卻沒有從根本上對于新聞的“客體之真”的困境進行解除,因此,有必要對于新聞的“客體之真”的“本體之真”及“實踐之真”提出思考,并且對于“新聞真實”進行重新地理解。
根據符號學的相關理論可知,任何客觀事物在發(fā)生到進入人化世界中的整個過程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如前面所述,符號具體是指一種攜帶著意義的感知。美國符號學之父認為符號是由再現體、對象以及解釋項三大塊內容所構成。從新聞生產、傳播以及收受者實踐的整個過程來看,從客觀事實到新聞事實、客觀事實的當事人到新聞工作者,最后到達受眾群體,這樣構成一個完整的信息傳遞的過程。在這樣的信息傳遞過程中,總共經歷了多個層次的符號化過程。以下內容將對所經歷的符號化過程進行具體的探討分析。
第一層的符號化過程主要是指客觀事實的當事人或者是目擊者等將自己對于客觀事實的真實感受等進行組合,使之成為一個符號序列并且進行解釋。第二層符號化過程則是發(fā)生于新聞符號文本到新聞受眾這個過程中。新聞受眾則主要包括普通受眾和特殊新聞受眾。在此過程中,新聞普通受眾—新聞符號文本為再現體開啟符號化,在對符號進行解釋的過程中將會采用不同的能力元語言或者是語境語言,并且結合自身的解釋意義對于新聞報道中的內容做出是否接受的決定。對于新聞特殊的受眾群體而言,其符號解釋過程中則主要以新聞符號文本作為出發(fā)點,并且將此和客體最開始階段的意義進行比較,再對于新聞文本中表述的事實做出是否認同的決定。在經歷了層層的符號化過程后,新聞的“客體之真”將很難再達到,“再現體”和“解釋項”兩者是否保持一致性是新聞求真的標準。
總而言之,為了實現新聞“符號之真”這個目標,即在保持其真實性的基礎和前提之下,使得新聞能夠具有指向價值,同時又可以產生一種傳播效果。因此,實現符號價值目標在于,對于同一種客觀事實,無論是通過經驗感知或者是符號文本,要保證不同符號解釋主體獲取的感知、認識等方面的一致性。
新聞的符號之真在新聞求真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一方面,新聞“符號之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客觀事實的具體真相”“誰看到的真相可以成為客觀事實的評價標準”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對于認識主體認知有限性以及客體符號化過程中的片面化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并且也可以消除新聞媒體機構以及新聞工作者所面臨著的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因此,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新聞求真符號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在新聞的“符號之真”中,將新聞實踐過程中不同符號主體對于客觀事實的認識是否保持一致性作為評價的標準。所以,新聞“符號之真”通過對不同符號主體的意義解釋進行分析和觀察,與新聞實踐的具體規(guī)則相符合。
綜上所述,新聞的“符號之真”相對于“客體之真”“本體之真”以及“實踐之真”而言,其與現實生活中的新聞實踐之間的關聯度更高,并且更加具有操作性、可行性以及互動性等鮮明的特點,這也是新聞求真的符號學轉型的具體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