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將軍
(大理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在2011年我國頒布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1],目的是進一步加速我國貧困地區的經濟脫貧、致富發展,促進各民族的共同進步、繁榮富裕,實現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是自然、歷史、社會、經濟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應結合國家扶貧工作的總體要求,并結合民族地區的地方實際情況,認真解決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使民族地區的經濟得到顯著發展。
“生產什么”“怎樣生產”“為誰生產”是經濟學研究中的三大經典主題。各個地區經濟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地區之間存在經濟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的情況。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關注點是“在哪生產”,研究的主題是多樣的[2],如某一區域特征、采用的目標與政策手段、區域產業結構演化、人口增長與變遷等。
德國經濟學家杜能在1826年提出了農業區位論,其主要觀點是特定農場距離城市的遠近是由極差地租所決定的。19世紀末,韋伯在研究工業布局受運費、勞動費與聚集因素的作用和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工業區位論。在20世紀50年代,現代區域經濟學初步形成[3]。艾薩德將最小化成本和最大化利潤的決策引入一般經濟學,并且設計了有關區域分析和應用的模型。20世紀6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學得到快速發展。
區域因素在推動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強調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區位條件。一個區域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優勢在于該區域的地理位置優勢和該區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個區域發展的經濟輻射強弱取決于該地區的區位、交通和通訊狀況。
(2)資源條件。一個地區所擁有的自然背景和社會經濟資源構成了該區域的資源條件。一個地區的資源條件會影響該地區的各種類型的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布局的選擇,該區域的城鄉建設和人居環境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受到該區域資源條件的約束。
(3)在國家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考察某個區域的經濟實力、開放程度、基礎設施、科教發展狀況、國民教育、產業構成和政府角色等一系列綜合競爭力衡量指標,可以了解該區域在國家整體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4)區域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區域實施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是區域經濟發展大戰略的主要內容。為推動地區經濟的增長,增長極與點軸發展模式常被運用到區域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上。
我國民族地區所占面積超過全國的二分之一,總面積為63.72%。民族貧困地區通常處于偏遠地區,具有豐富的能源、礦產、旅游資源。由于民族地區的交通落后、信息封閉,對這些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水平較低,存在資源的無序開發、過渡開采等問題。民族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生態破壞加劇,自然災害較多,對當地人民的生活以及扶貧開發政策的開展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為了積極推動民族地區扶貧開發工作的持續、穩定進行,要將經濟開發與生態保護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保護與開發相互促進。為了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生態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積極推動民族地區發展方式的改革,扎實、穩定地推動和落實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
第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民族地區基礎設施的不完善是制約和阻礙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要加強交通電力、水利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打破民族地區較為保守和封閉的環境,推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第二,遵循市場機制。為了發揮民族地區優勢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改變民族地區以資源輸出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探究和實施激勵開發民族地區的有效政策,發展以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集聚群,推動資源開發上下游產業鏈的延伸和擴大。
第三,加強生態保護。為了貫徹和落實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切實解決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要加強民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合理開發和建設,建立科學合理的保護機制及補償措施。
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事業相對滯后,阻礙和制約著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政策落實。義務教育階段在民族貧困地區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入學率較低,輟學率較高,文盲率較高,科學文化素質不高[4]。部分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一味模仿發達地區,不具有自身的特色,不符合民族地區的實際狀況。為解決上述問題,要將公共醫療、社會保障體系、就學看病難等一系列公共問題與民族地區扶貧開發的推動和促進有機結合起來。
第一,改善人口素質。要增強對民族貧困地區教育培養的支持力度,發展職業教育,加大科技基金和計劃扶持力度,貫徹落實“兩免一補”措施等[5]。
第二,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與地區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要鼓勵大學生進行自主創業[6],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新創業的開放思維,減少民族地區的人才流失。支持大學生創業的主體包括制定優惠政策法規的政府、提供創業理論教育和一定的創業實踐的高校、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環境的社會支持體系以及擁有一定經濟基礎稟賦的家庭。
第三,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建立健全民族地區公共衛生體系,包括預防防疫、衛生服務、衛生醫療機構等,并積極鼓勵專業衛生人才到民族地區工作。
第四,完善農村公共保障體系。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區農村公共保障體系和制度建設,有效切實解決民族地區貧困問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民族地區的產業結構層次低,產業化水平低。民族地區的第一產業比重過大,基礎薄弱;第二產業比重低,科學技術及其人才素質低;第三產業增長慢,傳統服務業比重高,新型服務業水平低。民族地區產業結構趨同,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民族地區要調整內部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實現經濟的健康長久發展。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沒有將優勢的文化資源轉化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經濟資源[7]。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強化民族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
第一,對旅游資源的經營。要充分發揮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的優勢,帶動旅游相關產品和一系列旅游配套設施的發展。
第二,對農業資源的經營。民族地區地形、地貌、氣候復雜多樣,有利于發展特色農業種植。要加強多樣化的現代農牧業的發展,形成民族地區農產品的特色。
第三,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將科技進步和人口素質提升結合起來,改造傳統產業,積極發揮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第四,對文化資源的開發。民族地區要結合區域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文化產業是民族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文化優勢的民族地區要優先發展自身的文化產業,推動民族地區切實、有效地進行第三產業布局[8]。發展民族地區文化產業的具體措施包括:制定科學的發展原則和目標,創作反映民族地區優秀題材的影視文化、文學藝術,打造市場、資本以及創作相結合的創作體系等。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政策,使我國民族地區脫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民族地區的經濟和生活水準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國較大范圍的民族地區仍存在依靠國家扶持的傳統意識。為此,要改善對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政策。
第一,在制定整體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要綜合考慮到民族地區的特殊情況,將民族地區的發展戰略放在突出位置,繼續深入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
第二,要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資金投入,采取科學的扶持政策和計劃,如民族優惠、專項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等[9]。
第三,要縮小各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加大外界對民族地區的對口援助,如可以與我國發達的地區的省市、有影響力和實力較強企業進行對接。
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民族地區的經濟比較落后。但是,民族地區擁有美麗的風光、燦爛的人文底蘊、獨特的風情等自然文化資源[8],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方向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思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民族地區的扶貧開發必將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