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濤
【摘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經濟增長速度,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實現經濟健康、持續、快速的發展是經濟理論界和世界各國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
本文結合新形勢下對經濟增長方式新內涵的概括,及現階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和嚴峻性,就遼寧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遼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轉變的思路與對策。文章的結論為:遼寧省必須采取多種措施,積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解決全省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才能加速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建設,實現遼寧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循環經濟;自主創新
一、引言
早在1995年制定“九五”計劃時,我國就曾提出兩個根本性轉變,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與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此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不理想。2005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把加快推進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作為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和最緊迫的任務。
近年來,遼寧積極實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對傳統產業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提高了產業技術基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不少行業、企業和產品的能耗、物耗水平下降,促進了遼寧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但是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仍未從根本上解決,所有制結構和產業結構不合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資源環境對發展的制約日益突出,城鎮化進展不快,城鄉、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加大,縣域經濟發展滯后,社會保障和就業壓力沉重,改善城鄉困難群體生產生活條件的任務還很重。總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型特征仍然顯著,嚴重制約著遼寧經濟的發展。
二、遼寧經濟增長方式的現狀
(一)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日益惡化
由于遼寧歷史上長期沿用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顯突出。同時,資源的短缺和過度消耗已使部分傳統產業陷入困境,嚴重影響了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持續改善。
(二)國有企業改革不足,粗放經營顯著
2004年,在我省地方國有企業4482戶中,國有獨資企業有2787戶,占62.2%(比全國平均水平大約高20個百分點);股份公司有134戶,僅占其中的2.9%;有限責任公司851戶,占19.1%;其它形式的有710戶,占15.8%0 97%分布在制造、交通、農業、商貿等一般競爭性產業。
2004年底,在全省134戶股份公司中,每百元資產的利潤總額,非國有控股的公司為4.1元,國有相對控股的公司為3.8元,而國有絕對控股的公司只有3.2元:全部地方國有工業企業的資產占全省工業企業總資產的51.1%,但利潤僅占9.6%,與非國有控股企業相比,在總資產貢獻率、資產利稅率、凈資產收益率上,都低1至5個百分點,這說明國有企業的經營水平和資產運營效率不高。
(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擴大
1~9月份,我省城鎮居民最高10%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669元,而最低10%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61元,二者相差14508元,高低收入之比(以低收入戶為1)為1:7.7,即低收入戶人均擁有1元錢,高收入戶則人均擁有7.7元。對比去年同期資料(最高10%收入戶人均14065元,最低10%收入戶人均2014元),二者相差12051元,高低之比為1:6.9,差距繼續拉大。
三、遼寧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觀念
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首要條件。觀念問題是一個人行動的指南,長期以來,我省片面追求經濟增長速度,重數量輕質量的外延發展方式深深扎根于各級領導和人民大眾的思想之中,忽視成本與效益、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我們一再指出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但當經濟發展的高潮到來時,粗放型增長方式又往往成為必然選擇。這一方面是傳統的計劃經濟管理方式,導致人們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數量,忽視經濟增長的質量:另一方面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干部考核辦法。因此,牢固樹立經濟效益意識,是我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最為基礎的條件,充分運用投入產出理論,以最少的生產要素投入,最大限度地獲取持久收益。
(二)轉變經濟體制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關鍵在于使經濟增長置于合理的體制保障之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及在這種方式下所產生的種種問題,是傳統經濟體制和在這種體制下形成的經濟機制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體制條件。體制創新是轉變增長方式的制度保障。要著力推進改革,從制度上保障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三)實施人力資本戰略
人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歸根到底還要靠人,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工程,造就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有利于引導國民合理消費,創新體制,強化企業管理,推進科技進步。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工業化實踐表明,確立人力資本積累優先戰略,是一國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的源泉,是構成國家財富的最終基礎。“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要的就是要花大力氣開發人才資源,提高人才素質。因此,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為人才輩出創造一個優越的環境是發展經濟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四)節約資源消耗、優化產業結構
結構調整是轉變增長方式的產業依托,我省今后應繼續把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
按照一般經濟學的原理,生產可行性邊界是由最短缺的那些產品的生產能力所決定的。這是由于各種產品在生產中客觀存在一定的比例。某些產品,如由于電力、鋼材生產不足,以其為條件的那些產品生產也必然增長不上去。這就是西方經濟學中著名的“木桶理論”。因此,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其基本思路主要有:第一、調整、優化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結構,從宏觀經濟結構上看,應該努力調整和優化現存的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結構,也就是農業、工業、第三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調整。必須繼續加強農業,緩解農業增長不足對國民經濟的制約。切實認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堅持把加強農業放在首位,要做到穩定增加糧食產量,著力提高質量。積極發展多種經營,開發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工業要在繼續發展的基礎上,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大力加強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要加快交通、通信、能源、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開發和建設。發展第三產業,使之適應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