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迎迎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刑事訴訟法都注重懲罰犯罪和對公權力的維護,認為對犯罪人進行刑事處罰,就是對被害人最大的補償,因而相對注重被告人的權益,事實上忽略了對被害人權益的保護和救濟,被害人很難得到充分補償。本文主要研究刑事被害人補償救濟制度的概述。
【關鍵詞】刑事被害人;補償救濟;必要性
2012年我國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將“尊重與保障人權”寫入其中,成為刑事訴訟法的一個亮點,這一修改最大的受益者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但對同樣作為當事人的刑事被害人的補償救濟卻沒有實質進展,被害人是犯罪中的弱勢群體,其權益同樣需要獲得尊重和保障,但是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對于刑事被害人而言,保障制度尚不夠完善。這使得被害人的損害很難得到救濟,對被害人似乎不公平。每年我國的刑事案件超過400萬件,其中近一半的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后,得不到或者不能得到完全的補償救濟,從而使這些家庭陷入困境。二次傷害極大地刺激刑事被害人及其家人,使其對社會產生不滿,進而可能產生新的報復性的危害甚至犯罪。我國現在倡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以求建設和諧社會,那么被害人救濟補償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對我們立法、司法的進步顯得尤為重要。
一、刑事被害人概念
被害人一詞源于拉丁文中的Victim,有兩層含義:一是宗教儀式上向神供奉的祭:二是指因他人行為受傷害或受阻礙的個人、組織、道德或法律秩序。筆者認為法律上所研究的是第二種含義:犯罪分子侵犯的經濟、社會秩序中合法權益遭受損失的個人、集體或組織,與集體或組織相比,個人所受損失還包括精神損失。刑事法律關系中的被害人是指刑事被害人。理論界對刑事被害人的理解,主要有4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刑事被害人是指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這種分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被害人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自訴案件的自訴人,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狹義的被害人指公訴案件的被害人。這種觀點對被害人的范圍認定比較全面。
第二種觀點認為,刑事被害人是指那些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忽略了遭受犯罪行為間接侵害的被害人。
第三種觀點認為,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權利或者財產權利受到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這種觀點不但忽略了遭受間接損害的人的權益,而且沒有關注到被害人的精神損害,很多犯罪中,對被害人的精神損害甚至比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更為嚴重,在當今社會,我們在關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益的同時,應該更多地關注被害人的權益,而不應該片面的看待被害人。
第四種觀點認為,刑事被害人是指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并在訴訟中執行控告能力的人。這種觀點指的是自訴案件、附帶民事訴訟案件中的被害人,但是公訴案件中,在訴訟中執行控告能力的是公訴機關,即檢察機關,被害人并沒有執行控告的權利及能力,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較為合理,既關注了直接被害人、間接被害人,又關注了公訴案件被害人、自訴案件被害人,對被害人范圍認定比較合理,符合實踐中對被害人的理解和定義。
二、刑事被害人補償救濟的必要性
1996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被害人訴訟當事人的地位,那么實踐中就應該使被害人不僅是立法上的當事人,更要得到切實的保護,賦予被害人與其身份對應的權利,包括參與庭審、詢問被告人、申請證人出庭、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提出量刑建議、獲得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賠償以及國家補償救濟的權利。但是我國目前實踐中對刑事被害人最起碼的權利:起訴權和上訴權保護的力度都不足,實踐中被害人的起訴權主要表現在自訴案件中,自訴案件僅包括誹謗、侮辱罪(但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等四大類案件:而在公訴案件中檢察機關一般作為控訴主體,在這種情況下,被害人與案件之間的聯系就以檢察機關為紐帶,了解案情也多通過檢查機關,被害人往往通過被害人陳述、旁觀庭審、提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來對案件的審理起作用,在關乎被害人的重大權益時被害人也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訴求,而需要通過檢察機關訴訟,等待判決結果。
檢察機關是我國代表公權力,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懲罰犯罪而追訴犯罪的機關,他們主要維護的國家的秩序和社會的穩定,而刑事被害人是直接遭受犯罪侵害的受害者,他們在遭受人身、財產損害后,往往有強烈的獲得賠償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愿望,在發生重傷或死亡的案件中,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還會受到嚴重的精神損害,監察機關與被害人利益訴求有根本上的區別,所以檢察機關很難完全維護被害人的利益,而被害人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彌補來慰藉其受傷的心靈,很可能對被害人及其近親屬造成二次傷害,讓其產生仇視甚至以極端的方式報復社會的行為,從而形成新的威脅,成為不安定因素。
自訴案件中被害人很難有效的行使起訴權;公訴案件中,目前我國的法律對被害人上訴權沒有規定: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損害賠償,而刑事案件中的精神損害大多數情況下比物質損害更嚴重:刑事案件被告人往往生活窘迫,負擔能力差,這使得被害人的損害不能得到有效彌補,而我國目前的經濟狀況沒有能力大范圍的補償被害人,也沒有完善的補償救濟政策。整體來說,我國目前對犯罪嫌疑人的權益保護水平高于被害人,造成了當事人雙方權利的不對等,所以我國應當完善立法、出臺可行的政策來進一步保障被害人的權益。這樣才能更好得維護公平正義,更大程度的維護法律的權威,增強人民對法律的尊重,有利于建設法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