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鈐霜 冀洋
[摘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去產能已經成為目前經濟發展的關鍵,但其導致的人員安置問題的解決是該政策有效推行的關鍵,我們的研究正是基于該背景,通過對安徽省水泥行業去產能的現狀,面臨的問題進行調查,通過調查的結果,從員工、企業、政府三方面提出人員安置的措施,從而促進去產能政策更好的落實,推動經濟新發展。
[關鍵詞]水泥行業 去產能 職工安置 現狀 措施
一、研究背景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持續提高,產業結構、區域結構、投入結構等方面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在傳統的需求管理的作用逐漸弱化的情況下,為應對這些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運而生。15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概念,提出結構性分化問題已經是最掣肘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實現經濟的新常態,就必須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然成為中國當前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二)去產能背景
去產能,即化解產能過剩。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凸顯,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消耗、高排放行業尤為突出。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自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行時,去產能就從鋼鐵、煤炭行業首先開始了。
然而其影響也隨之產生,最令人憂患就在于導致了大量職工失業。這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活力,還對人民生活、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據相關調查,2016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大概涉及職工80萬人左右。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深入,必然會導致更多的過剩職工。因此如何對去產能過程中涉及的職工進行安置成了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
(三)安徽省水泥行業背景
安徽省作為一個水泥大省,自十二五以來累計去水泥產能2212萬噸,超額完成十二五任務。對安徽省水泥行業去產能中的職工安置現狀進行研究,并根據現實情況提出安置建議,將對全國范圍內水泥行業的職工安置產生借鑒價值。
二、人員安置現狀
通過對省發展改革委員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和部分水泥企業管理人員和職工的調查得知,就水泥行業而言,因為尚處于去產能的初始階段,專門針對水泥行業的規劃和政策尚且缺乏,也沒有專門為水泥行業去產能設立專項資金。因此在人員安置上,企業仍扮演著主要角色。然而由于部分企業缺乏責任意識,政府也缺乏對企業責任的有效監管,水泥行業的失業職工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安置。
省政府相關人員表示,雖然當前水泥行業過剩產能職工的安置尚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政府始終抱有積極主動處理態度,一系列措施都正在落實當中。如實施就業新起點計劃,發揮各類資金引導作用,拓寬分流渠道,加大再就業,鼓勵困難企業與職工集體協商,通過轉崗培訓、輪休降薪等措施,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總體來看,目前安徽省水泥行業過剩產能職工主要是通過以下幾項舉措得以安置:
(1)企業內部安置職工。政府鼓勵大型企業通過轉型轉產、多種經營、培訓轉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置過剩人員;另外,部分兼并重組后的新企業也更多的采用吸納原企業職工來滿足企業人才需求。
(2)鼓勵下崗職工自主創業。政府出臺了多項行政審批、稅收優惠、監管服務等制度,營造寬松便捷的創業政策環境,盡量降低過剩產能職工創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鼓勵支持這些職工進行個體經營或開創小微企業。
(3)社會政策兜底保障職工生活。在失業職工再就業之前,政府按個人社會保險繳納情況給予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險補貼,保障過剩產能職工基本生活;同時實施就業援助,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
(4)開發公益性崗位安置職工。對于勞動能力不足的大齡過剩產能職工或零就業家庭人員,政府開發更多的公益性崗位以安置。
而人員安置中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四個方面:
(1)制度不完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去產能已經成為促進經濟新發展的關鍵,但是對于伴隨而來的人員安置問題,卻沒有相應的制度來解決,因此企業的人員安置措施缺乏系統性,員工的權利無法得到很好地保障。
(2)保險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的社會保險覆蓋的范圍小,且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主要范圍局限在國有企業、城鎮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此很多中小企業員工失業后的生活無法得到保障。
(3)就業壓力大。需要安置的員工掌握的技能較為單一,因此實現自主就業或者是創業的難度較大,且他們的年齡分布不均,對于不同的員工需要提供不同的安置方案,方案的制定對企業和政府來說都是難題。
(4)重視程度不高。無論是員工、企業還是政府,對于人員安置問題都缺乏深刻的認識,員工本人認為安置意味著失業,心理上難以接受;企業沒有合理的人員安置方案,也缺乏一定的資金保障;政府雖然有一定的相關規定,但是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三、去產能人員安置的建議
(一)員工本人
(1)明確未來規劃。明確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偏向選擇自己失業后的職業,例如培訓后轉崗、自主創業、提前退休等制定自己的規劃。
(2)提升自身技能。由于目前的技能不能滿足員工再就業的需求,因此員工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利用企業和政府提供的培訓課程,充實自己的技能,從而實現再就業。
(二)企業
(1)挖掘現有潛力。利用現有場地、設施和技術,通過轉型轉產、多種經營、培訓轉崗等方式,多渠道分流安置過剩人員;督促企業為促進職工轉崗安置開展的職業培訓,按規定從就業補助資金中給予職業培訓補貼。
(2)實施內部退養。支持企業內部退養,由企業發放生活費;對退養人員免除企業和個人繳納的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費;從就業補助中根據企業退養人數給予適當的社會保險。
(3)落實崗位補貼。支持企業與工會協商,采取協商薪酬、靈活工時等,穩定現有崗位;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企業,按規定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補貼。
(三)政府部門
(1)組織充分就業。全面了解擬分流職工的技能水平、就業愿望等情況,制定再就業幫扶計劃,舉行專場招聘會;為失業人員技術辦理失業登記,發放就業補貼,免費提供就業服務;對有培訓意愿的職工和失業人員,開展轉崗培訓;開展跨地區或跨行業就業崗位對接和有組織的勞務輸出。
(2)落實扶持政策。對有創業的意愿的職工和失業人員提供創業服務,按規定給予稅費減免、創業擔保貸款、場地安排等政策扶持;領取失業保險人員自主創業的,可申領創業補貼。
(3)提供托底服務。對就業困難人員建立檔卡,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的“清零”;通過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予以托底安置;妥善處理勞動關系。
(4)加強社會保障。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的條件的人員,按規定發放失業保險和其他失業保險待遇。
去產能導致的人員安置問題是經濟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這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當然不同行業和地區的辦法是不完全一樣的,但它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都可以互相借鑒。但這個問題的完全解決還要依賴于改革的深入和政策的不斷完善以及企業和員工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