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夢瑤
【摘要】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保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長治久安的法律基礎,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保證。修改憲法是適應社會發展,維護人民長治久安的應有之義,本文擬從修憲的概念、原因及我國修憲的歷程等方面來討論我國當前憲法修改的必要性和意義。
【關鍵詞】修憲;必要性;修憲歷程
一、憲法修改的概念
修改憲法,簡稱修憲,是對憲法的修正,是指有權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對憲法文本的某些條款、詞語或結構予以變動、補充或刪除的活動。
二、憲法修改的原因
法律是建立在社會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步發展,用來維持社會秩序的法律顯然也要順應其改變以達到法律所需要的目的。由于憲法的適應性同穩定性是辯證相聯的,而這種適應性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以憲法會不斷地發生同社會現實的矛盾,沖突和脫節為前提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第一,憲法規范雖然是客觀的政治,經濟等社會關系為反映對象。但它畢竟是一種主觀的存在形式需通過人的認識這一中介才能形成。
第二,人們用于記載自己對現實社會關系盡心判讀結果所使用的文字還無法做到精確的程度。
第三,從認識論來講,人具有認識世界,透過現象認識本質能力。但。也就是說包括憲法規范在內的法律規范作為人們將來的行為準則或界限是以人們過去的行為為標準的。
綜上所述憲法的修改是必然的。現代憲法學正在經歷著實證主義向實質主義的轉變,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被賦予同等的價值,而憲法修改正是維護憲法的規范性與現實性平衡的基本手段。通過憲法修改使新的社會變化與原有憲法秩序得以整合,繼而維護憲法的有效性。
三、我國憲法修改的歷程
自“文化大革命”之后,我國的憲政遭到嚴重破壞。在此背景下制定的1975年憲法,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大革命”的烙印,“左傾”嚴重。為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的第四部憲法,即1982年憲法,也是迄今一直在實施中的憲法。
1982年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制定的憲法的基本原則,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并吸收了國際經驗,是一部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根本大法。1982年憲法已經經歷了3次修改,每一次修改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1988年,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這是我國第一次采用憲法修正案的形式修改憲法。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同時將有關條款修改為“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
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主要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及“改革開放”正式寫進憲法: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取代“人民公社”,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規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再一次通過了憲法修正案。以黨的十五大為依據,對憲法部分內容作適當修改:將“鄧小平理論”寫進憲法序言;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明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確立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修改了我國的農村生產經營制度;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地位。
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第四次憲法修正案。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增加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容;在統一戰線的表述中增加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進一步明確國家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方針;完善對私有財產保護的規定;增加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的規定;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權的規定;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成的規定;關于緊急狀態的規定;關于國家主席職權的規定;修改鄉鎮政權任期的規定;增加對國歌的規定。
四、我國憲法修改的必要性
黨的十九屆二次全體會議專題研究憲法的修改,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修改憲法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以憲執政的決心。在即將對憲法修改之際,深刻領會憲法的地位、深刻領會憲法的發展規律,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推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對憲法做適當的部分修改非常必要。
黨的十九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目標的重大政治判斷。把這些新的政治判斷,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特征和最大的優勢寫入憲法,尤其是用憲法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固定下來,作為我們黨的長期指導思想,將對更好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從我們黨歷次修改憲法的歷程來看,每一次的修改都是對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獲得的成功經驗的總結。把這些成功的寶貴經驗用憲法固定下來,保持憲法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確保憲法的權威性,這本身就是我們黨的成功做法。這一次即將對憲法的修改,將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確保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與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方向有著根本的保障作用。
另外,這一次即將對憲法的修改,既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也為對我國各分領域法律的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對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進一步完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基本要求,進一步推進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進一步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有著重大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