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周穎 陳為瑋
摘 要:非物質傳統遺產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不斷地遭到來自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不僅可以使人類智慧的結晶得以延續,民族精神的血脈得以銜接,又可使人類社會和諧持續地發展。本文旨在對浙江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現狀進行梳理,為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研究提供可借鑒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與傳承
前言
2006年,武術、蹴鞠等多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國務院明確表明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不斷地遭到來自西方現代體育文化的沖擊。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國內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對其研究進行梳理。
一、研究現狀
(一)從基礎理論角度對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
國內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楊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緣起、現狀及其相關問題》—文中詳細闡述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概界定及其范疇,為后期的研究提供的理論研究基礎。隨后,研究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進行了實證研究,陳莉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一文中指出:“在科技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可以順應時代發展,使其包裝、改造,適合現代消費者的口味,但是開發和利用始終替代不了最原始的保護和繼承。
(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項目研究
獨特的地域性是民族體育形成的基礎,地域性決定了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應具有特征明顯的發展模式與運行軌跡。文獻研究表明,目前研究主要對以某一少數民族地區或某一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探討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保護與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和保護對策,調查研究存在單一性。在已查閱的文獻中,甚至不乏對某一區域單一傳統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研究。如:陳諱等《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一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文主要對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區域內傳統項目進行了闡述研究;林慶《云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對策研究》則是將研究范圍為云南省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由此可以看出,以往針對非物質文化遺傳領域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較少,缺少更進一步的系統研究。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立法保護和法律問題研究
近幾年,不少學者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和相關法律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如:田艷《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劉晶《新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問題研宄》、黎明《論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源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為更好的發揚和傳承起到了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相關研究已取得較多成果,但仍存在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空間。一、被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演變以及現狀等方面可以進行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對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民族傳統項目研究比較多,而對于省級和市級的非遺民族傳統項目的研究相對缺乏。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方面提出更合理有效的策略。從目前的研究顯示,主要包括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制體系、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管理和參與體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的合理利用等幾個方面。除此之外可以基于教育學、新技術傳播等視角的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保護與傳承進行研究。
二、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
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普查,了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資源的分布、構成、保護傳承情況及其所面臨的危機,構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與傳承的策略。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由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等特點。因此,應該將其分類進行保護。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來分類,可以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為易推廣類和不易推廣類。本研究認為不易推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依據可以四項策略進行。一、文化生態策略:主要從保持文化本真、提升文化價值兩個方面進與文化建設相結合行研究;二、集群式策略:主要包括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媒體宣傳相結合、與文化建設相結合等方面進行闡述;三、特定場域策略:主要從民間傳承、節慶整合、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傳播等方面進行探析;四、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傳承、學校教育傳承、俱樂部教育傳承等方面進行分析。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可根據項目自身特點,選擇多種策略進行。
三、小結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方針的指引下,依托各區域文化資源的有利背景,研究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傳中各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起源、演變和發展,著力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偉.從人類學視角看西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與發展[J].湖北體育科技,2010, 29(4):386-388.
[2]牛愛軍.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對“傳統武術傳承人”保護問題的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42(10):52-55.
[3]張納新.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的傳統武術文化保護策略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2):55-58.
[4]朱小烽,陳為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嘉興摜牛”的保護與傳承研究[J].體育科技,2012,33(4):32-35.
[5]陳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J].貴州民族研究,2007,27(2):97-101.
[6]田艷,王讓.我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保障立法及其完善[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6):10-14.
[7]陳煒,張瑾,梁林溪.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2(1):35-39.
[8]黎明.論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源問題[J].民族研究,2007(3):11-19.
[9]陳宏,蔣宏宇,宋冬梅,等.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發展的困境與超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5):125-131.
[10]黃琦,張偉,李洪明,等.黑龍江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模式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版),2015(7):206-207.
[11]陳永紅.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育的相關思考[J].時代教育, 2016(1):200-200.
[12]邱世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全民健身可持續發展中的傳承與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7):16-16.
[13]祝婭,周次保.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評價研究的分析[J].體育學刊,2015(5):59-63.
(作者單位:嘉興學院師范學院,浙江 平湖 3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