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平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人口的迅速增長,傳統林業由于飽受地域性限制,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愈加嚴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前林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為實現林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適應當前林業經濟發展狀況,生態林業建設成為現代林業發展的新方向。所以,探究林業發展的新模式,克服地域限制,緩解生態環境污染,發展環境友好型,資源集約型的生態林業成為新時期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大數據分析 生態林業 運用
一、大數據分析在生態林業上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投入匱乏,林業龍頭企業以及林業合作社的輻射力度不足
林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林業的穩定發展關系到國民發展大計。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勞動力價格的提高,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人員逐年增多,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絕大多數中老年人成為林業勞動力的核心,導致農村勞動力呈現空心化。勞動力的缺失以及林業種植經驗的閉塞,農戶收益并沒有呈現良好態勢,生態林業的發展進一步受到條件的限制。目前,隨著生態林業的示范園區不斷建設,龍頭企業的發展在生態林業建設上的推動作用不斷加強,同時也存在地域發展不平衡、政府對龍頭企業的扶持不規范、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不配套等問題,企業發展在資金,技術,品牌建設,管理中存在不足,導致生態林業龍頭企業本身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發展生態林業的土地資源緊缺
土地資源是所有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在林業耕地方面,2014年我國國土資源局公布了第二次全省土地調查數據,以2009年12月31日為標準時點,全省耕地面積為5996萬畝,比1996年第一次土地調查時減少171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由2.15畝下降到1.59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綜合考慮全省現有耕地數量、質量和人口增長、發展用地需求等因素,我國耕地保護形勢十分嚴峻。耕地減少的原因在于現今調查標準,技術方法的改進和生態退耕還林、林業生產結構調整及自然災害損毀等因素的影響,主要還由于人為開發破壞,亂占用耕地,以及因生態農產品收益低而放棄種植導致荒蕪耕地等眾多因素存在。發展生態林業,有利于林業資源的集中化,規模化,可持續化,土地資源作為林業發展的基礎條件,進行有效的統一管理對于發展生態林業具有重要意義。
二、大數據分析在生態林業上的應用對策
(一)積極促進農民群眾對生態林業發展觀念轉變,加強土地監管力度,合理規劃生態林業用地
首先,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視角,充分認識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用生態林業思想積極推動三農工作;其次,黨員干部要在農村進行廣泛宣傳,增強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培養農民基本生態倫理認知,提高全省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目前,生態林業建設項目眾多,尤其是圍繞生態觀光旅游林業以及生態觀光園的開發不斷掀起熱潮,這就更需要用生態林業的觀點作指導,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現實與長遠兩個時段,搞好整體協調和綜合配套,方便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克服盲目性、片面性等一些不利于生態林業發展的短視行為,使這些項目優化布局,科學運行,發揮整體效益,為林業發展增強實力和培植后勁。第三,要通過生態林業建設,促進思想大解放,不僅僅通過單方面強化農民的生態意識為主要抓手,還由單純的抓環節轉向抓好全程組織與服務,由以產值、產量為主轉向產量質量效益和資源生態保護并重,由單一的經濟效益目標追求轉變到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協調一致上來,走高產優質之路,實現生產發展、生態保護與農民收入同步增長,為實現農村生態林業大發展創造思想解放的先決條件。
此外,發展生態林業土地資源緊缺的因素在于: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污染嚴重,人為開發破壞嚴重以及因種植收益低下而放棄耕種,以致大量荒蕪土地存在等眾多因素。因此,針對上述成因,解決土地資源緊缺的措施可分為三方面:政府方面:通過政策立法執行并加以監督,合理規劃林業用地,加強農村土地管理,加快土地流轉進程;企業方面:積極參與配合政府政策指引,提高技術有效減少污染源頭,降低工業三廢對土地資源的污染破壞;農村農民方面:積極引進科學種植技術及良種,施用生態有機肥,互相交流種植經驗,努力提高單產面積收益,創新致富渠道,充分保護和開發宜耕土地。
(二)積極響應國家發展生態林業相關政策,抓住機遇,充分發展生態林業
方面,充分利用“互聯網+林業”技術,積極創新生態農產品產銷新模式。“互聯網+林業”最大的優勢主要是,其一,省去了生態農產品中間經銷渠道,能夠使產品價格大幅度降低,增加其生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二,互聯網能夠有效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其三,有利于打造生態農產品品牌,營銷的成本較低,而且影響力較大。通過“互聯網+林業”這一模式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與生態林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物聯網實時監測,應用大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可實現精準林業,降低單位生產成本,提高單位產量;其次,互聯網機技術推動生態林業的信息化管理,可有效促進市場信息的動態導向作用,以期解決生態農產品產銷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提升生態林業生產效率,更有利于加強生態林業智能化生產管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以及產量;充分利用“互聯網+林業”能夠催生巨大數據收集、信息平臺建設等技術服務需求,更能夠形成更大的農資產品銷售空間,成為創新生態農產品產銷新模式。
另一方面,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抓住生態林業發展的機遇,自覺融入生態林業發展的大環境。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我國作為我國對外開放承東啟西的關鍵指點,與沿線國家的林業資源、技術、市場等優勢互補性愈加明顯,為我國開展林業國際合作創造了難得的戰略機遇。作為古絲綢之路的起點,我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地理區位和歷史文化優勢明顯,林業科技,資源優勢突出,尤其是水果產業發展就較為迅速,因此,應充分立足林業發展優勢,加快林業走出去步伐,以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內陸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為依托,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