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傅心蓓

摘 要:新一輪科技革新中,信息技術利用其最活躍的創新、最密集的交叉、最廣泛的滲透等優勢,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根本性、全局性的影響,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力量。“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仍應保持高速創新發展態勢。文章以身處全面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的徐州市為切入點,探討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何在現實中采取更為一致的戰略與步調,實現自身跨越式發展,并進一步分析這一發展對徐州經濟做出的貢獻以及對經濟結構的影響,從而對徐州信息技術發展趨勢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新一代信息技術;經濟增長;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08-03
信息技術的到來給全球帶來了最前衛的科技力量和產業發展力量,全球中最有潛力、發展最快的領域就包括以信息技術為主的信息產業,以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如雨后春筍般滲透應用到各個領域,對經濟運行產生深刻影響,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力應用不光催生了一系列信息時代的新興產業,而且加速傳統產業變革的步伐,成為中國傳統經濟發展的強動力。不久的未來,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信息產業會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主力軍。徐州市作為淮海經濟圈的重要城市,其地理區位優勢明顯,北鄰“京津冀”,南接“長三角”和“環渤海”,位于三大區域經濟板塊的中心位置,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并被國務院列為全國國土規劃綱領中著重強調發展的城市之一,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運用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含義及其優勢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含義
被國務院確立的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因其知識集中度高的優勢,得到了全國一致的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具體含義囊括下一代通信網絡、物聯網、三網融合、新型平板顯示、高性能集成電路和以云計算為代表的高端軟件,具有全面感知、高速傳輸、智能處理的特點。
1.下一代網絡是以軟交換為中樞的,提供包括音頻、數據和多媒體業務的綜合性開放的網絡架構,代表了通信網絡發展的目標。NGN是在傳統的以電路交換為主的PSTN網絡中逐漸邁出了向以分組交換為主的步調。
2.物聯網就是物物連接的互聯網,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械、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形式聯結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連,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3.三網融合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在向寬帶通信網、數字電視網、下一代互聯網連接過程當中,通過技術改造,使其技術功能趨于同等,業務范疇趨于相同,網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用戶提供語音、數據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4.云計算是基于互聯網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這類模式提供了可用、便捷、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資源共享池的測量(資源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軟件,服務),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交互。
(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優勢
相較于傳統信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略勝一籌。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傳統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有了更深層次的提高。
1.高滲透性。物聯網的發展與生活越來越緊密,3D打印、無線射頻識別、手機支付等都滲透到了生活乃至企業生產經營中。截至2016年底,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將近10億,隨著4G時代的普及,移動互聯網也有著極大的發展空間。
2.高增值性。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融合,推進技術創新,提升技術價值;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品設計融合,增加了產品的信息技術含量,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企業經營管理一體化,促進了業務管理,實現了管理價值。
3.強創新性。云計算與互聯網的運用,使經濟更加活躍,涌現了大批的電商、微商。移動應用、云服務等新興商業模式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強有力創新性的產物,而新一代信息技術亦是這些模式的傳播媒介,加速了技術的創新。
4.高帶動性。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的生命力使信息技術產業朝著智能化改善與發展,以電子商務為例,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實現了高達20.2億的交易規模,與上年相比增加了23.6%,加速了線上經濟的增長,同時也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因自身優勢使其在中國經濟增長加速期中起到了引擎作用,外在的政策扶持也是鞏固了它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的因素之一。政府大力出臺發展新興產業的戰略,必將扶持和推進中國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強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戰略的實施對于構建產業新體系、加速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步調、提高綜合實力的競爭起到關鍵性作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支撐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突出的位置,讓新一代信息技術發揮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領頭羊的作用。
二、徐州市信息技術發展的瓶頸與制約因素分析
(一)產業規模偏小,發展緩慢
首先,從高新技術產業總規模看,2016年,蘇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9 335億元,同比增加2.8%,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1.8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46.8%,同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而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4 5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6.17%。
其次,從企業規模來看,2016年全省新增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共有3 514家,其中年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有878家。連云港共有高新技術產業67家,其中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有56家,產值超億元的有11家,分別占全部企業數的83.6%和16.4%;南通市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到80家,其中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有69家,產值超過億元的有11家,分別占企業總數的85.5%和14.5%。而徐州高新技術產業有72家,其中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有50家,產值超過億元的10家,分別占企業總數的85.5%和13.9%。
再次,從發展速度來看,2016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67 12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了8%,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41.5%;蘇中高新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2.1%,蘇北同比增長11.5%。蘇州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44萬億元,增速為28.45%,而徐州4 505億元,增速僅為18.35%。
(二)科技投入不足,制約發展
近年來徐州市政府對信息技術財政撥款有所提高,但是科學技術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相比省內其他城市仍然偏低。2016年,徐州對科技的財政撥款為207 115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2.59%,比2015年高0.04%;同年,蘇州對科學技術的撥款為237 198萬元,占財政總支出的5.28%。科技投入的不足,嚴重制約了徐州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三)R&D;占比低,創新弱化
研究與發展是反映一國科技實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當研究與發展經費占GDP的比例小于1%時,處于技術引進和效仿階段;占比例大于1%,處于技術消化、改進階段;占比例大于2%,處于技術創新階段。2016年全國的R&D;支出是15 440億元,占GDP的比重是2.1%,科技進步貢獻率增至56.2%;江蘇的R&D;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2.65%,而徐州的研發支出占生產總值的1.9%。可見徐州市的科技活動改進大于創新,低于江蘇總體發展水平。
三、基于聯立方程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貢獻分析
信息產業的發展不僅意味著一個國家物質文化的進步,更多地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最快和最有發展潛力的產業部門,凸顯了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對經濟的直接貢獻也越多。由于徐州戰略性新興產業起步晚發展慢,所以選取發展迅猛的近六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徐州GDP帶來的增長數據進行分析。
隨著信息技術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逐步影響產業發展,已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國經濟規劃,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信息技術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運作,市場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日趨成熟。
本文的聯立方程模型借鑒Harald等提出的模型,并結合徐州市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造。
生產函數方程形式如下:
GDPi=a1Li+a2Ki+a3INTi+?啄1i
GDP是徐州市國內生產總值,K代表徐州市資本,用城市固定資產投資表示,INT代表城市互聯網的用戶數,?啄1表示生產函數方程的誤差項,i表示年度時間。
本文的需求函數方程形式如下:
ITPi=b1WIRi+b2ITDi+b3GDPCi+?啄2i
ITP表示新信息技術普及率,用使用互聯網的用戶數除以徐州市總人口數;WIR表示智慧項目占比,用徐州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建設項目在徐州市總建設項目中的占比;ITD表示信息化程度,用第三產業增加值除以徐州市GDP增長值表示;GDPC代表徐州市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用徐州市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徐州市總人口數;?啄2表示需求函數的誤差項。
本文的供給方程形式如下:
IFDi=c1ITPi+c2URERi+?啄3i
IFDi代表徐州市信息化程度,URER表示經濟資源利用率,由于城市資源包括勞動力和土地等多樣化資源,因此本文中用徐州市經濟產值除以總資源能耗值,?啄3表示供給函數的誤差項。
從以上聯立方程模式和表格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徐州市互聯網用戶規模的擴大,對于城市經濟增長有顯著的影響。
2.從整體來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需求和供給受經濟實力和信息化程度的影響。
3.從時間變化上來看,從2011年—2016年,互聯網用戶數的增加,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所提升,而智慧建設項目的實施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更為顯著。對于信息技術普及率,人均GDP也有顯著的影響。
徐州的創新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上述數據表明徐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城市經濟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列為全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市、電子商務示范市、信息消費試點市。
四、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徐州經濟的影響
(一)對徐州產業結構的影響
1.變革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徐州歷來以煤炭產業為主,隨著環境與科技的改變,推動“制造業”向“智造業”轉變,利用移動互聯網高效地滲透到技術的創新中,突破了煤礦提升與運輸保護裝備領域的關鍵技術,世界首創的TT-B型擇繩調換智能保護裝置,實現了滑繩溜車保護、卡繩功能,降低風險;世界上第一個ZHT-B型雙補鎖定回轉自動換層搖臺,雙向補償技術是穩定可靠的鎖籠,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迫使外國產品以一半價格進入中國市場。
徐州市近年來的軟件業和信息服務業也得到了提升發展,政府致力于打造國家軟件園。到目前為止,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軟件產業在城市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80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1%,全市共認證軟件企業89家,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42億元,同比上漲了82%,遠高于工業增加值及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
傳統產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修改和完善原有工業的基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自動化和信息化,大大優化了產業結構。
2.推進服務業,完善產業結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運用,城市的智慧化發展越來越被大眾認可。遵循“互聯網+”的趨勢,智慧城市在徐州順利進展,促進公眾服務的智慧化,建設智慧社區、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旅游等項目,探索PPP模式,把信息技術遍及應用在經濟發展、政府事務、企業管理、百姓生活中。傳統服務業更多的是需要密集的勞動力,現代服務業利用互聯網的便捷高效極大地削減了這一點,新一代信息技術是知識經濟擴展的重要通道,促進社會分工,分化第三產業,完善產業結構。智慧徐州建設的計劃把基礎平臺提升工程、智慧政務推進工程和智慧產業工程等六大類45個項目歸為重點施行對象,總投資為35.3億元;迄今為止,已有45個項目開工,實施建設資金28.2億元,總體進展順利。
在徐州這個重視煤炭產業的城市,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無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到了推動作用,城市服務業勢必會成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的主要領域。
(二)對徐州企業發展的影響
1.降低企業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徐工集團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兩技術集成的一個基準,在兩化的推廣下,逐年增加營業收入,實現整個供應鏈與價值鏈的生產和銷售。在2016年上半年的財務報表中,徐工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81.38億元,凈利潤1.27億元,經營活動的現金凈流量5.37億元,同比增長146.81%。兩化的核心是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提高資源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產業升級。利用計算機虛擬技術大大降低了勞動者的工作量,從而加快生產,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2.優化組織管理結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徐工起重機G時代緊跟全球信息化的步伐,在工業4.0時代大背景下互聯互通,事業部全新開發的手機管家系統、后臺保姆系統,可以讓客戶全面跟蹤了解,真正地把設備與人兩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幫助用戶在大數據中建立智能化管理。
信息技術打破了人們的空間和地域限制,實現了不同行業、不同地域的合作,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企業管理高效無誤地進行。
五、對徐州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趨勢展望
(一)深層次滲透新一代信息技術
進一步推動三網融合,形成綜合多媒體的通信業務,增強徐州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網絡技術的融合為跨界經營的產業提供了前提條件,互聯網的融合型服務日益增多。現如今的手機平臺就是傳統互聯網與通信技術、手機終端融合的產物。加速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數據資源共享,建立數據化交易,使政務、產業智能數據化,發展智能型設備和網絡信息,為徐州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大力支持,讓徐州經濟能夠更好更快地發展。
(二)以技術創新,推動IT行業發展
鼓勵徐州更多的重工企業注重技術創新,爭取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增加市場份額,使得新一代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增強徐州企業的競爭力。加快管理體制創新,推進醫療、教育、交通運輸等的智能化。奠定IT產業領域的基礎,保證硬件供應、操作系統、數據庫完善、新電子領域的國產化,并在信息化基礎上推動高端化。
(三)發揮地理優勢,貫徹落實政策
在高鐵時代下,徐州作為一個重要的高鐵交通樞紐,應該借助高鐵的優勢,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徐州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通過激勵政策鼓勵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研發與推廣,加快社會整體轉型;制定完善的政策與制度,引進和培養技術、人才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聚集;加強信息安全建設,確保新興信息技術在安全環境下發展。
順應低碳經濟時代的潮流,新一代信息技術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未來經濟的轉型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是一場技術的變革,信息化、智能化將是社會未來發展大勢,推動信息技術,促進產業轉型,完善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勢必帶動我國新一輪經濟高速發展,徐州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所課題組.信息技術產業對國民經濟影響程度的分析[J].經濟研究,2001(12):17-26.
[2]馬娜.城市智慧化發展水平的評析——以江蘇徐州為例[J].東方企業文化,2015(24):193-194.
[3]陳寶國.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浪潮對我國的影響[J].科學決策,2010(11):1-25.
[4]楊,薛建強.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背景與趨勢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3):94-96.
[5]尹洪石,曹蘭亭.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分析[J].硅谷,2013(17):14-16.
[6]余曉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十三五”仍將保持高速創新發展[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17(1):28-31.
[7]王斯坦,王屹.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帶給傳統經濟的機遇、挑戰及政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5(31):37-40+61.
[8]徐鑫,劉蘭娟.新一代信息技術影響經濟轉型的作用機制研究[J].經濟縱橫,2014(5):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