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高隆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全面從嚴治黨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根本保證和基礎前提。完整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政治、組織和制度保障。近年來,形成了日趨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編織了高效嚴密的黨內監督體系,明晰了全面完備的黨內責任體系,確立了科學合理的黨內評價體系。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大制度體系已經初見成效。
關鍵詞:制度體系;從嚴治黨;根本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39-02
早在1980年,鄧小平分析我們過去發生的錯誤時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 20世紀80年代末,鄧小平談論中國的發展問題時指出:“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只要這個環節不發生問題,中國就穩如泰山。”[2]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管黨的有機統一。鄧小平1978年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指出:“沒有黨規黨法,國法就很難保障”[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全面從嚴治黨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根本保證和基礎前提。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清晰的要求,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十八屆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做出了具體的部署,只有不斷扎緊制度籠子、提高制度執行力,才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保障。近年來,我黨不斷制定、修改完善黨內法規,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結合,抓住了要害,突出了重點,明確了方向,為全面從嚴治黨提供政治、組織和制度保障,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大制度體系初見成效。
一、形成了日趨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古人云: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從嚴治黨重在依規治黨,構建完整、嚴密的制度籠子。從黨內法規自身的表現形式來看,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等兩個重要的黨內法規,與《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黨內法規體系。從內容上看,以黨內政治生活為起點,以黨內監督為重點,以黨內問責為支點。既要求有“思想防線”,又設定了“道德高線”,又規定了“紀律底線”,同時與“法律紅線”相銜接、協調;既有行為的正面引導,也有行為的負面清單;既有事先預防,又有事中的監督,也有事后的問責。從形式上看,既包括黨章、準則、條例,又包括規則、規定、細則、辦法,還包括一系列黨內規范性文件以及各級黨組織制定的管理、規范黨組織活動和黨員行為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一個完整、全面、具體的黨組織活動和黨員干部行為規范。這一日趨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又通過黨內監督體系、黨內責任體系和黨內評價體系具體表現出來。
二、編織了高效嚴密的黨內監督體系
黨的長期執政地位和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了黨內監督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如果黨內監督失效,則其他監督必然失靈。古人云:法之不行,自上犯之。黨內監督落空,全面從嚴治黨就會流于形式。《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黨內法規編織了一個嚴密的黨內監督籠子,形成一套完整的監督體系。從監督主體來看,既包括黨的中央組織的監督、黨委(黨組)的全面監督、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的日常監督和黨員的民主監督等黨內監督,也包括同級權力機關、行政司法機關的監督、民主監督、審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外部監督。從監督對象來看,從黨的高級干部到普通黨員,從中央政治局到基層黨組織,都必須受到監督,既明確了黨內監督的對象是全體黨員,又強調了黨內監督的重點對象是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使得黨內監督全覆蓋、無禁區、無例外。從監督內容來看,既體現對黨員干部品德的監督,也體現對黨員干部行為的監督;既體現對黨員干部工作職責的監督,也體現對黨員干部生活的監督;既體現對領導干部個人的監督,也體現對領導干部親屬和身邊人的監督;從監督方式來看,既要強化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又要改進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還要發揮同級相互監督作用。
三、明晰了全面完備的黨內責任體系
宋朝著名思想家蘇荀說過,“有官必有課,無課是無官也”“有課必有賞罰,無賞罰是無課也”。歷朝歷代都有一套完整的吏治制度,有一系列關于官吏問責的標準,在一段時期維持了官吏的素質,這是古人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是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和內在應有之義。《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一起,堅持職權與責任相適應的原則,既規定了六類監督職責,又明確了四種責任,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備的黨內責任體系,體現了權力和責任的統一。各層級的監督主體和職責包括:一是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面領導黨內監督工作的職責。二是黨委(黨組)的監督職責,書記是第一責任人,黨委常委會委員(黨組成員)和黨委委員在職責范圍內履行監督職責。三是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要履行監督執紀問責職責。四是黨的工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的監督工作職責。五是黨的基層組織對黨員切實履行義務的監督職責。六是黨員對黨的領導干部的民主監督職責。同時,各種職責既是一種權力,又是一種責任。這些黨內法規規定了五種責任,包括黨組織的責任、黨的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領導責任以及黨員責任。從執紀的內容來看,包括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等。從問責的情形來看,包括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維護黨的政治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堅決、不扎實等,使廣大黨員知敬畏、明底線。從執紀問責的措施來看,要求達到“四種形態”,各形態之間環環相扣、相輔相成,形成了完整、嚴密的監督執紀體系。
從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的責任劃分來看,層次非常清晰,明確了被問責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承擔的領導責任和上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承擔的領導責任,具體包括黨組織領導班子在職責范圍內的全面領導責任,主要負責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員的主要領導責任以及參與決策和工作的班子其他成員的重要領導責任,以此促使黨的領導干部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
四、確立了科學合理的黨內評價體系
古人云:任人任法,皆言治也。從嚴治黨實質上是從嚴治權、治官,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黨內評價體系是黨和人民選賢任能的制度支撐,具體包括干部考核體系、干部選拔任用體系和干部問責體系,其中一個重要的核心環節就是選人用人。“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1]選人用人標準是一個風向標,是黨風政風的集中反映和體現,也是領導干部行為的指揮棒。
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治官不應當只是消極的防范與懲處,還要有積極的保障與激勵。既要創造一個循名責實、因能授官的競爭機制,又要形成一個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良好氛圍,確保領導干部勤政敬業的進取精神與安全感。為此,領導干部的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必須界限清晰,把監督問責與信任激勵結合起來。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以及《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規定》《關于防止干部“帶病提拔”的意見》等黨內法規形成了一個完整、科學的干部評價體系。一是考核任用機制,既強調了任人唯賢、德才兼備、注重實績等選拔任用黨政領導干部的原則,又集中規范了領導干部“下”的情形,對十種不適宜擔任現職的領導干部及時予以調整。強調了用人失察失誤的責任追究,推動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考核任用機制。二是約束激勵機制,既有對黨員干部的監督、問責機制,又有對黨員干部的保障與激勵機制,《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了縱容、唆使、暗示或強迫下級弄虛作假、隱瞞實情的問責追責,對堅持原則、敢于說真話的同志的支持、保護、鼓勵。同時,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三是監督問責機制,《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既明確了對事后的亂作為、不作為的問責情形和方式,也規定了對黨員干部事先、事中行為的監督,這些黨內法規共同構建了一個系統、完整科學、合理的干部評價體系。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五大法治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國家法治體系之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本質要求和重要體現。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黨內法規的制定主體將順應社會發展新形勢,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的部署和要求,為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各級黨組織在嚴格執行黨內法規的過程中,通過制定一系列規范黨組織和黨員行為的制度,從而加快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實現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制度治黨的有機銜接、協調和統一。
參考文獻:
[1]貞觀政要·擇官[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M]//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鄧小平.善于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M]//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M]//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