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
摘 要:網絡環境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網絡的開放性、互動性使得網絡信息傳播高效快捷,改變了大學生學習、社交、娛樂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網絡的虛擬性也使得網絡信息更加復雜,真假難辨。大學生群體以其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認知范圍等特點成為網絡環境的特殊主體,極易受到網絡各種各樣的信息的干擾,進而影響其健康成長。基于此,我們必須要開展紅色校園網站建設、制定網絡道德規范、完善網絡法律條例、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強化大學生網絡行為自律。最終達到優化網絡環境,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250-03
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7.3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53.2%,大學生是網民中與互聯網聯系最緊密的群體。①迅猛發展的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引起了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大變化。針對其劣勢,若不加以正確的疏導,會給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不良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網絡環境的特性,重視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造成的沖擊,及時采取相應對策。
一、網絡環境的含義和特點
(一)網絡環境的含義
網絡環境又被稱為賽伯空間(cyberspace),意指整個虛擬的現實的世界。通常這個概念涵蓋所有與互聯網相關的一切存在形式,是以網絡媒介、技術為載體,貫穿人類活動的整個社會網絡空間。通俗地講,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聊天、學習、購物、工作、娛樂等一系列的活動,網絡雖然與現實相對立,卻又能將現實中的人事物轉移到網絡中,實現與現實相通。
(二)網絡環境的特點
網絡之所以能對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重要影響,因其獨特的特征。首先,網絡具有開放性。通過簡單、快捷的操作,無論你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連接到互聯網,便可實現信息等資源的共享。網絡環境的無國界性使得信息流動的自由基本沒有限制。其次,網絡具有及時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的傳播速度和更新周期都極快。網絡可在瞬間將信息發送給用戶,而不受印刷、運輸、發行等因素的限制,這使得網民可以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通過網絡及時便捷地發布或了解世界各地的重要信息[1]。再次,網絡具有互動性。網絡信息的流動具有雙向性和交互性。不論對方的年齡、性別、工作等,信息溝通的雙方都可以自由平等地與另一方進行交流。最后,網絡具有虛擬性。匿名上網是網絡的一大顯著特點。人們在網絡可以虛擬自己的一切,在虛擬的空間中,無論是虛擬的第二個自己還是真實的自己都可以敞開心扉無所顧忌地交流和發布信息。
二、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沖擊
網絡促進經濟的發展、民主政治的進步、文化的繁榮、思想的傳播,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網絡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拓寬視野、認識世界的重要渠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造成了沖擊,帶來了負面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網絡輿論擾亂大學生的評價標準
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說:“在網絡上,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沒有執照的電視臺。”[2]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只要具備了上網條件的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將自己的心聲發表出去,而所有人的信息通過網絡傳播媒介形成輿論,會產生不可估計的力量。大學生的三觀正處于形成時期,思想極其活躍,他們渴望了解社會、參與社會,他們更具有民主的意識、更希望通過多種的途徑發表自己的意見、觀點,行使自己的話語權,而網絡恰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要想實現對互聯網這個信息海洋的完全監控是不可能的。互聯網屬于高度開放的空間,出于信息資共享的需要,發布的信息也并不受嚴格的控制,匿名發布信息、參加討論相對容易,這為大學生單純的思考、迫切的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交流提供了平臺。在這一過程中,勢必需要大學生通過自己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去思考、辨別,甚至做出是非選擇。但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互動性等,一些帶有偏差性的網絡輿論仍會干擾大學生的評判標準。 比如揭人隱私、妖言惑眾、偏激非理性等,而一些虛假信息的公布更是模糊了大學生客觀判斷的依據,他們相信網絡輿論就是事實,而忽視了事件本身的客觀存在,于是評價標準也隨之發生偏差。
(二)網絡成癮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現代醫學表明,如果一個人不間斷地長時間上網,并且不能控制自己對網絡的依賴,就會很容易患上“網絡成癮綜合征”,醫學上又稱其為“病態性使用互聯網”。北京大學心理學系錢銘怡老師進行了高校網絡成癮的相關調查。錢教授隨機抽樣了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本科生進行相關測試。結果表明,大學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網絡成癮者。在被測試者中占到6.4%,而根據最新調查顯示,網絡成癮者達15%之多[3]。據調查結果,大學生網絡成癮大多離不開以下幾點原因:現實當中人際關系相處不當轉向網絡尋求成就感;忽視學業寄托于網絡的虛擬世界;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感的需要;缺乏自我控制力等。網絡成癮者一旦停止上網,馬上就會出現焦躁易怒、情緒波動大、精神萎靡、頭昏腦漲、食欲不振、疲乏無力等不良的身心反應。他們不想回歸到社會現實生活中,把上網當成發泄情緒的唯一工具,拒絕與人交往,回避社會活動。網絡信息中的真偽、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摻雜在其中,對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即使他們在某一時刻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了正常生活,但仍然無法擺脫對網絡的癡迷,而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人格發展。
(三)網絡虛擬誘發大學生的網絡犯罪
脫離現實的虛擬世界是虛幻的,網絡與現實的分裂導致網絡世界的活動失去規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現實世界。網絡虛擬性的特點,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契機。完全匿名的社交方式所形成的虛擬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給犯罪人員帶來了便利,甚至成為導致他們犯罪的條件。近年來,以網絡為載體的大學生犯罪明顯上升,嚴重危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大學生進行網絡犯罪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網上盜竊行為。如2012年,北京某名牌大學計算機系學生宋某,非法入侵一商業銀行,盜取30余萬元,致使該銀行聲譽受損,間接損失巨大。二是危害互聯網運行安全的犯罪行為。如2006年底在我國互聯網上爆發的大規模熊貓病毒,對各行各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三是利用網絡進行詐騙行為。如以買賣商品為由,收到付款后便杳無音信。四是在網上散布傳播違法信息、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大學生的思想體系還處在成長成型階段,他們在瀏覽互聯網的過程中,容易接收一些極具煽動力的反動頁面信息。堪憂的是一些大學生的政治辨別力不足,反將其傳播擴散,最終擾亂社會網絡空間的秩序。面對虛擬的網絡世界,大學生網絡犯罪具有主體智慧性高、手段隱蔽性強、后果危害性大等特點。虛擬的網絡世界為大學生犯罪了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條件,而網絡犯罪則使大學生的美好未來毀于一旦。
(四)網絡誘惑削弱大學生的道德意志
網絡匯聚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是人們搜尋信息的智能寶庫,但同時夾雜著眾多的垃圾信息,低俗文化、黃色、暴力等各類信息五花八門,不健康的低級趣味的網絡游戲會銷蝕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形形色色的網站、溝通工具更是使人目不暇接。大學生堅定的道德意志力還在培養過程當中,受網絡的開放性、虛擬性以及無拘無束性等影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進而導致大學生的道德行為規范失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和約束,大學生利用網絡發泄自己的感性欲求,針對某一具體社會事件在不問事實真相的情況下,隨意發表自己的言論,以致部分人對社會和諧造成了危害。還有甚者對網絡資源任意踐踏,破壞和竊取,現實的不可能在網絡里都成了可能,現實的道德約束以及道德意志的壁壘,在網絡的誘使下漸漸坍塌。當道德意志被破壞的同時,自身的行為也隨之與道德規范相違背,危害自身和社會的發展。
三、應對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沖擊的對策
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力,隨著網絡的發展普及,如不對其進行合理的疏導解決,產生的問題也會隨之增多。因此,需要凝聚社會各方的力量,形成一個整體聯動的社會教育體系,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優化網絡環境,清潔網絡空間。具體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開展紅色校園網站建設
建設紅色網站,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使網絡不僅成為人與人之間交流、傳播文化、促進經濟發展的引擎,更是開展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要正確面對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帶來的沖擊,應對挑戰,抓住機遇,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開拓新的局面。在黨委和學生工作部的指導關心下,充分利用紅色校園網站為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服務,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解決提供平臺和渠道,使紅色校園網站成為大學校園中面向學生的理論學習網站,成為網絡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渠道、成為服務大學生的重要平臺。
(二)制定網絡道德規范
網絡的虛擬開放性助長了大學生犯罪的僥幸心理。在網絡的虛擬社會,由于沒有實名制,大學生對網絡文明和網絡的道德規范視而不見,觸犯法律,導致犯罪是道德意識匱乏的具體反映,因此,要大力進行網絡道德建設,規范網絡行為。網絡道德規范的建設要遵循虛擬與現實的結合,在現實的社會道德基礎上,利用現實道德的一般原則加以網絡的特性,形成適用于網絡發展的合理的網絡道德規范,做到虛實相通,和諧發展。如誠信、公平、友愛、愛國、敬業的社會規范都可以運用到網絡行為中。以網絡本身作為宣傳的工具和手段,加大網絡宣傳的力度,指導大學生文明上網,遵守網絡道德規范,進一步使大學生明確網絡道德規范在網絡環境和現實社會中的重大意義。
(三)完善網絡法律條例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規矩遵循的網絡則是一個混亂不堪、毫無秩序的大游戲場,充滿矛盾和沖突。針對大學生網絡盜竊、制造傳播計算機病毒或進行黑客攻擊、利用互聯網散布反動言論,甚至一些個別大學生在互聯網上建立色情網站或制作色情網頁等系列的違法犯罪活動,不能僅僅依靠道德的力量。當網絡環境中的道德自律已經不能控制大學生在其中的違法犯罪活動時,法律就顯得至關重要。法律是道德實施的保障,是調節和規范大學生網絡行為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網絡法律制度的建設:首先,要健全和完善網絡法律法規,網絡上各種各樣的違法、違背道德的事情時有發生,而當這些事情發生后,有人想去訴諸法律的時候,就會發現法律的空白,因為沒有法律的約束,一些所謂的知法守法的人就會鉆法律的空子,尤其是網絡這樣一個大的虛擬社會,其監管更是重中之重,應在已有的網絡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全面的“網絡法”,規范社會的種種行為。其次,要加大執法打擊力度,打擊網絡犯罪,維護網絡秩序。一旦出現違法現象,執法機關必須嚴格執法,對于在網絡上散播謠言、混淆視聽的不良用心者一定要采取法律措施(因為雖然沒有造成人身傷害,但是對思想的危害更嚴重)。最后,要建立網絡環境的監察與執行機構,對網民的虛擬行為加以強有力的監督,對不道德的行為給予及時有效的戒懲。網絡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提供強制的約束要求,當這種約束轉變為自身的行為習慣時,雖然這需要時間的過程,但是當外在的約束行為轉化為內在的思想,被接受、認可、并成為思想的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將呈現嶄新的局面。
(四)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平臺
大學生沉湎于虛擬的網絡世界大多數是由于網絡與現實的反差、現實中的不平等待遇、自我實現的途徑受阻、人際關系處理不當等,造成心理失衡,轉而訴諸網絡尋求心理安慰,沒完沒了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絡上聊天、瀏覽、發布信息,甚至攻擊謾罵,這是網絡心理障礙的典型表現。心理障礙繼而會引發思想道德規范的失調,因此需要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平臺,解決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問題,規范大學生的思想道德。通過網絡心理咨詢,找出問題的根本,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網絡的互動性,為解決心理問題提供了溝通和交流的基礎,而網絡的虛擬性,也使大學生可以敞開心扉,減輕心理壓力, 同時虛擬也保證了心理咨詢者的隱私,為解決心理問題提供了保證。建立網絡的心理咨詢平臺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咨詢、網絡論壇、留言板的形式。實踐表明,網絡打破了人與人交流的時空障礙,帶來了區別于傳統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許多大學生帶著對現實的恐懼在網絡中為失衡的心靈尋求一個新的支點,當問題得以解決后再以嶄新的姿態回歸現實。因此,網絡咨詢平臺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措施,也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開辟了新的途徑。
(五)強化大學生網絡行為自律
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任何傳統的通信方式無法比擬的。在網絡的道德環境中,缺少外在的監督和管理,這就需要大學生作為網絡主體有較強的自律能力。道德基礎源于對自身的管理、約束,網絡道德行為規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具有強制約束性,而是依靠人們內心對規范的服從,并且通過外在的行為來表現,它對大學生的行為起著導向和規范作用。某新聞雜志上曾刊登一份題為“全國十所高校大學生應用網絡情況”的調查報告,報告表明:在200名調查的對象中,有超過50%的人上網主要是為了收發郵件,看新聞及評論,發送賀卡及用QQ、人人、微信等聊天識友;33.3%以上的人是在關注有趣的論壇,貼帖子,下載音樂,在線看電影,玩游戲,棋牌等。200名對象中,僅有3人上網是為了接受遠程教育,入網進行電腦知識培訓等。在網絡社會中有寶藏有陷阱,而一旦有人自制力差,就會嘗到我們并不希望得到的惡果。大學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自由且無拘無束的環境,少了家長的叮囑,老師的監督,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更是自由自在,這種缺少外在管制的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也是我們不能預料到的。
大學里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一種現象:高考以十分優異的成績進入大學的孩子,可在第一學期考試卻出現幾門功課同時亮紅燈的狀況,當老師問其原因時,學生的回答往往是這樣:“我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放松了,于是逃課上網,玩游戲,是我自己的自控力不好。”很多大學生就是因為過度沉溺于網絡,無法回到現實的生活,耽誤了自己的學業,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產生心理問題等,而這些問題的本質并不在于網絡本身,而是大學生自身的自律性太弱。現在我們正處在一個信息化的社會,網絡如今就像生活必需品一樣,時刻伴隨在我們周圍,而承載網絡信息載體的工具——手機,更是人手一部,沒有了手機沒有了網絡,人就像生病一樣,六神無主,網絡就像我們的另一個平行世界,對于一部分大學生來說流連網絡的時間要遠遠多于現實,造成了思想與現實脫軌不能自拔的現象。我國互聯網協會發布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對青少年上網提出了“五要五不”的要求,為大學生的上網行為自律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質性建議。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自律最高境界就是慎獨,即,獨自一人,無人監督,也能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做出合理的實踐行為。大學生需要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嚴守道德防線,履行一個大學生網民應盡的責任。
四、結語
網絡環境作為一個特殊的環境視域,對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道德建設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力。網絡輿論擾亂大學生價值評判標準;網絡成癮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網絡虛擬誘使大學生網絡犯罪;網絡誘惑削弱大學生的道德意志。因此,針對網絡環境的種種負面影響急需采取應對之策。開展紅色校園網站建設,有助于占領校園主流意識形態陣地;制定相應的道德規范,可以引導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上的行為;完善網絡法律條例,以外在的強制力對大學生網絡行為形成一種強有力的約束;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平臺,對于疏導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大有裨益;最后,大學生只有對網絡行為進行自律,才能使其內化為一種網絡行為自覺。以上述對策為契合點,才能造就一個清新明朗的網絡環境空間,進而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建軍.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3.
[2]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05.
[3]陶國富,王祥興.大學生網絡心理[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