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萍 徐作明
摘 要:黨和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進行部署。為了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性和時效性,明確提出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構模式。第一,通過專業引領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第二,通過實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拓寬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第三,通過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擴大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第四,通過傳統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
關鍵詞: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反思;重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255-02
黨的十八大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進行部署。習總書記強調,要堅定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幫助樹立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題,必須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體系。
一、轉型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學生和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2013 年,習近平在五四青年節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與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僅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需要。
第一,理想信念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習近平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作為轉型背景下的大學生,堅持做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為什么樣的人服務等都是學習生活中面對的重大人生課題,如何解決面臨的諸多難題,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只有通過理想信念教育,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滲透在大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方面,引導青年大學生不斷增強“四個自信”,把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豪情壯志的滿腔熱情轉化為勤奮學習、奮發向上、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強大動力。
第二,理想信念建設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習近平強調:“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辦好我們的高校,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凝練了當今時代的價值特征,科學回答了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養什么樣公民的重大問題。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感召力和生命力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起著引領示范作用。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順應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第三,理想信念建設是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的關鍵環節。理想信念的缺失是高校學風不正產生的重要思想根源。經濟發展常態化、政治發展復雜化、文化發展多元化等諸多因素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復雜程度。目前,高校一部分大學生存在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業動機不單純等問題。這就啟發我們,高校的學風建設不能僅憑嚴格的校紀校規進行硬性管理,還要加強人文關懷,進行柔性管理,將堅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優良學風作為堅定理想信念的根本保證,不斷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實際水平,將理想信念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二、轉型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形勢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現實環境復雜化 。理想信念教育雖然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受到了諸多方面的沖擊。從國際來看,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價值觀念的沖擊給理想信念教育帶來巨大沖擊,同時隱含著“西化”“分化”的危險,世界范圍內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社會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的沖擊動搖著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從國內情況看,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的轉型時期,各種經濟成分和利益格局日趨多樣化,必然會帶來個人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其直接表達形式就是個人理想的多樣化,所有這些都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帶來了新挑戰和新課題。
第二,理想信念教育客觀內容抽象化。高校從未停止過理想信念教育,但成效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空洞化和抽象化,缺乏生動性、具體性和可操作性。以傳統抽象的理論原則代替對現實的分析,將理想信念教育等同于傳統的知識教育,將社會現實排斥于理想信念教育之外。因此,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始終堅持“三貼近”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形式真正入腦、入耳、入心,滲透到學生靈魂深處,真正成為大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有力的思想武器。
第三,理想信念教育對象需求功利化。理想信念是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也是指引人生的燈塔和做人的根本,更是大學生基本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身處轉型背景下的青年一代由于特殊的生長環境和優越的物質生活,部分人過分追求自我、張揚個性、注重發展、講究利益,忽視奉獻和付出,將追逐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成了世俗的名利追逐者。對理想信念的追求過分功利化和務實化,容易動搖基本立場,迷失發展方向,產生理想信念的錯誤認知。
三、轉型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成才問題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圍繞習近平的講話精神,當前大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引領,不斷開創轉型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局面。
第一,通過專業引領和人文教育相結合,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進一步利用思政課強化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堅守思政課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內容上,主要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等,不斷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教學手段上,作為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據轉型時期大學生思想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從而引領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文教育激發大學生堅定的理想信念。在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教師不僅是授業解惑的師者,更是言傳身教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傳道者,教師在承擔傳授專業理論的同時,還要擔負起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引導大學生遵循客觀規律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逐步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
第二,通過實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拓寬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在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基本原則,充分發揮實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優勢,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時效性和針對性。一方面,根據大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的新特點,加強實踐教育環節,在社會實踐教育中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石。加強實踐教育是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促進大學生了解國情、深入社會、豐富閱歷、增長知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責無旁貸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根據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的變化,充分發揮校園社團活動的功能豐富的自我教育功能。作為教育者,應該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創造多方位的發展平臺,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來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滿足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需求,從而更加自覺主動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第三,通過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相結合,擴大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徑。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紅色文化具有強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容易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從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入手,以傳統教育為載體,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激發廣大青年大學生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強烈的社會使命感,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然,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能狹隘化,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應當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潛在育人功能,利用紅色文化來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文化屬性。因此,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應當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創新紅色文化形式,拓寬紅色文化渠道,增強紅色文化對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四,通過傳統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創新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目前,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由于在教學過程諸多領域的局限性使得理想信念教育不能緊跟黨的十八大精神的內在實質,不能引起大學生對自身個人理想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情感共鳴。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新媒體技術的廣泛運用已經顛覆了傳統的信息認知,以網絡傳播為代表的傳播方式已成為大學生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這種網絡存在的客觀事實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上,應當突破傳統的教育思維,加強新媒體平臺建設和管理,將新媒體的信息傳播優勢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有機結合,把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動權,突出新媒體技術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優勢與功能。
參考文獻:
[1]《中國青年報》評論員.青年有多高理想,國家就有多大夢想——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五四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評論之一[N].中國青年報,2013-05-06.
[2]王秀麗.中國夢開創理想信念教育新篇章[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
[3]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4]安建萍.黨的十八大吹響了實現中國夢的進軍號角[EB/OL].(2013-0l—04.)[2017-04-11].http:www:cssn.cn.
[5]張果.大學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現狀、原則及路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