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偉 陳永華
摘 要:全面依法治國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實需要,是加快推進依法治校的現實需要,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依法治校背景下,應著重從拓展大學生法治觀的教學渠道、更新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內容、豐富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形式等方面入手,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
關鍵詞:依法治校;大學生;法治觀教育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20-02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2012年,教育部頒發了《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目的在于發揮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校治理法治化、科學化水平。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其法治觀念的強弱,勢必直接關系到我國依法治國進程的推進,直接關系到我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因此,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依法治校條件下大學生法治觀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涵及現狀
(一)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涵
“所謂法治觀教育,通俗來說就是關于法治觀方面的教育。從歸屬上講,法治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容上講,主要是關于法律精神,法治觀念,法律制度,法律思維,法律修養和紀律修養等方面的教育。”[1]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涵,歸納起來,就是通過學校教育,幫助大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的能力,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合格大學生。伴隨著依法治校的提出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環境,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教學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教學的環境已經從傳統意義上第一、第二課堂,延伸到了網絡第三課堂,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教育的需求。
(二)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現狀
面臨著網絡教育環境的挑戰,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教學的渠道、內容乃至形式都沒有做到很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表現為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和增強法治意識的積極性,教育效果不夠理想。
第一,關于法治觀的教學渠道單一。課堂教學是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主渠道這本身無可厚非。然而,當前高校開展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教學渠道比較單一,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公共基礎課程進行法律相關知識的教學傳授。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依舊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主,很少采用實踐教學的環節,缺乏創新性。而在高校,大多數學生只注重專業課學習,而不重視法律基礎課這種公共課,上課不認真聽,到臨近考試時再死記硬背[2]。傳統的教學中又往往忽視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容易造成學生認為所講授的知識與自己的專業學習以及日常生活關系不大的片面認識,難以調動學生對基本法律知識的學習興趣,法治觀念自然得不到應有的強化。
第二,關于法治觀的教育內容滯后。當前,由于面臨就業的現實壓力,高校不得不在專業教學方面加大力度,以期在短期內提升學生的專業素質。這就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些難以在短期內看到教學效果的公共基礎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沒有跟進相應的教學改革與探索,教育的內容沒有實現與時俱進地更新,對教育理論的研究基本上也還止步在原有的水平。這必然導致對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認識不足,教育內容滯后,課堂教育流于形式,嚴重制約了大學生法治觀念的提升。
第三,關于法治觀的教育形式呆板。當前,縱觀大多數高校的法治觀教育,較多的是采用課堂教學這一單一、呆板的教育方式,且教學效果難以保證。高校對大學生法治觀的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應該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去實現教育的效果。事實上,很少有高校真正實現了將大學生法治觀教育融入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即便有的高校通過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相應的法治觀教育的內容,活動的力度和形式也遠遠不夠,不能真正達到培養學生法治觀的目的。
二、依法治校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必要性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今天,加強大學生的法治觀教育無論對于整個國家,對于學校,還是對于大學生自身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現實需要
法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已經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深入人心,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被確定為我國發展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作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依法治國戰略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大學生作為社會成員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能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加快推進依法治校的現實需要
當前,高等教育的發展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高等教育現代化、規范化的發展要求必然要求加快推進依法治校的進程。鄧小平同志指出:“加強法治,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3]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法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增強法治意識,踐行法治行動,為高校依法治校進程的推進貢獻力量。
(三)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現實需要
習近平在與青年大學生交流時曾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4]大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力量,其法治觀念的強弱、法治素養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全面依法治國的實現程度。努力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提高大學生的法治素質,既有利于大學生明確權利和義務的觀念,堅持依法自律,完善自身的綜合素質,又有利于營造人人遵紀守法、合理用法的校園氛圍乃至社會氛圍。
三、依法治校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途徑
依法治校的提出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向傳統的大學生法治觀教育教學提出了挑戰。拓展大學生法治觀的教學渠道、更新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內容、豐富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形式,是當前加強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拓展大學生法治觀的教學渠道
課堂教學作為傳授理論知識的主渠道,其教育功能不可低估。但僅僅依靠有限的一門課程對學生進行法治觀教育,力量則過于單薄,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須轉變觀念,不斷拓展大學生法治觀的教學渠道。首先,應該增設法律類選修課程或者網絡慕課,滿足學生獲取法律相關知識的需要。其次,應該開設法治講堂、法治沙龍等專題教育渠道,吸引更多的學生利用閑暇時間提高法治意識。第三,應該開放法學專業教學,增設法學二專業或雙學位,鼓勵更多非法學專業學生系統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治素養。
(二)更新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內容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法律相繼出臺。因此,大學生法治觀教育的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更新。高校僅僅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的傳統做法是內容滯后且單一,難以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網絡化條件下,大學生參與網絡詐騙、網絡貸款等現象的發生,暴露出了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及其教育內容的缺失。因此,高校必須加強網絡化條件下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內容的更新,幫助學生用最新的法律知識武裝自己,不斷提高法治意識和運用法律的能力。
(三)豐富大學生法治觀的教育形式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依托學生樂于接受的載體和平臺才能取得工作實效[5]。依法治校的提出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空間,為大學生法治觀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首先,高校要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將新媒體技術靈活運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鮮活、生動的形式開展理論講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其次,要積極開展以培育大學生法治觀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及網絡教育活動,挖掘并弘揚法治文化,促進學生在活動中弘揚法治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提升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岳偉.高校法治觀教育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3.
[2]楊健燕.大學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8):35-36.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
[4]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
[5]吳松強.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