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
摘 要: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經典,《共產黨宣言》中理論的光輝照耀著一代又一代有識之士。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人質疑《共產黨宣言》是不是過時了,是不是還有必要去重新研讀它?分析了《共產黨宣言》的精髓所在,認為《共產黨宣言》對于指導當今社會的改革與發展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共產黨宣言》;科學理論;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A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8-0122-02
《共產黨宣言》由馬克思、恩格斯合著,寫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同年2月在倫敦公開出版。《共產黨宣言》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綱領;是第一部系統地完整地闡述無產階級政黨基本原理的文件;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經典。它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政黨學說的誕生和無產階級建黨運動的興起,具有偉大的劃時代意義。
一、《共產黨宣言》是一部不朽之作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內容,從邏輯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首先堅持唯物辯證的觀點,分析了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其次強調了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主體地位,指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最后闡述了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關系,論證了社會的發展要以人為本。
眾所周知,《共產黨宣言》的產生不僅有階級條件,還有理論基礎。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中,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批判地繼承19世紀初期先進的思想成果而產生的革命理論活動的結晶。德國古典哲學的代表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黑格爾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維形式。”[1]但他的辯證法是唯心主義的,因而不具有革命辯證法的內核。費爾巴哈是唯物主義者,但他的唯物主義是不徹底的,在解釋自然現象時是唯物的,在解釋社會現象時卻是唯心的。馬克思批判性地繼承和吸收了二者的合理部分,創造性地提出了偉大的辯證唯物主義學說。
建黨九十多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也犯過幾次錯誤。1921至1949年,黨主要犯了一次“右傾”和三次“左傾”錯誤,每次或“左”或“右”的錯誤總會使黨面臨危險的境地。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未能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年輕的共產黨人那時已經意識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重要性,但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味地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希望能從革命導師的著作中尋求解決眼下困境的方法,結果自然不言而喻。無論是“左”還是“右”,總是一種極端的態度方法。試想,如果大革命時期陳獨秀能夠堅持一下自己的觀點,在大是大非上不再一味地妥協讓步,中共在后來或許不會遭受那么大的損失。當然,歷史沒有偶然,用今人的看法來分析當時的歷史事件是不符合歷史分析方法的。那么,既然陳獨秀等人師法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何沒學到精髓,反而只是一些皮毛呢?是因為他們沒能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具體的中國實際相結合”。毛澤東曾經說過“只有黨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軌,中國革命才有勝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2]所謂政策,就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革命任務而制定的行動準則、規范和限度;所謂策略,就是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制定的相應的行動方針、斗爭方式和手段。毛澤東本人就是一個策略大師,他就擅長從歷史人物和事件中汲取經驗教訓,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做出一些決斷。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善于汲取歷史經驗教訓,善于從前輩學者的著述中找到合理的部分進而加以運用,是馬克思主義得以在眾多理論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有段時間我們對西方文化棄之如敝屣,有段時間又奉若瑰寶,結果都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新時期新階段,在“以史為鑒”的基礎上,黨中央提出“文化自信”,要求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積極吸收借鑒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文化自信,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弘揚。
二、社會主義經歷了巨大挫折
《共產黨宣言》中提到,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指出資產階級必然走向毀滅而無產階級必然走向勝利。但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經歷了巨大挫折,是不是說明《宣言》的內容錯了呢?筆者認為并沒有。
(一)自由基因的缺失
資產階級滅亡,無產階級勝利之后,人類將進入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呢?這就涉及《宣言》中的一個重大原理,也就是兩個自由發展,即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筆者認為蘇聯的解體與“自由基因的缺失”有很大關系。
由于歷史原因,俄國歷史上一直是強人政治,俄國民眾也習慣了“被統治”。十月革命之后,蘇俄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極大的代價退出了“一戰”,又經歷了幾次國內戰爭,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鐵的紀律”的制約下,蘇俄依舊是強人政治。在經歷了幾個“五年計劃”之后,蘇聯的經濟狀況大為好轉,但此時的蘇聯已在斯大林的統治下。在經過了幾次大清洗后,斯大林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全國上下掀起了“自由崇拜”的熱潮。自由,在這里已是一個異化的詞匯。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從《秘密報告》開始掀起對斯大林個人崇拜的批判,本以為這是蘇聯自由的開始,何曾想,赫魯曉夫在批判完斯大林之后,又掀起了自己的“個人崇拜”;之后的勃列日涅夫,更被稱為“紅色沙皇”,其個人獨裁已達到頂峰。戈爾巴喬夫或許已經看到了蘇聯在“斯大林模式”下專制的弊端,推動改革,然而積重難返,最終改革失敗,蘇聯宣告解體。蘇聯一直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蘇聯的解體導致東歐的劇變,對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是一次巨大的打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共產主義社會有過美好構想,也有過“自由”這一基本原則,蘇聯在建設中違背了這一原則,只能自食苦果。
(二)體制模式的僵化
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縱觀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無論是“巨無霸”蘇聯,還是“小兄弟”朝鮮,其國內的政治、經濟體制幾乎都是一成不變。以蘇聯為例。“自20紀世30年代末斯大林模式形成以后,這個模式經歷了鞏固、僵化直至解體的過程,它一直是蘇聯社會的主流模式,甚至也是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初期的主流模式。”[3]蘇聯自斯大林時期就形成了“膚淺的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片面發展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導致蘇聯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國民的生活水平長期停滯,一直延續到戈爾巴喬夫上臺。不可否認,斯大林模式在開始時確實給蘇聯帶來了經濟上的騰飛,但隨著“二戰”結束,冷戰開始,世界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興起,蘇聯領導人沒有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某些改革,依然遵循守舊,結果自然是被時代淘汰。
改革具有一定的風險性。短期來看,改革會對現有體制造成沖擊,也會帶來社會的不穩定。但從長遠來看,唯有改革,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才能跟上時代的潮流。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三、共產黨人的理想不是空中樓閣
(一)資本主義的發展前景
蘇聯解體后,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展,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世界五百強的企業絕大多數屬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基本都是跨國企業。這種情況就為資本擴張提供了道路,為資本主義的延續提供了可能。最近幾年,科技革命日新月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內動力。資本主義迄今依然還有生命力,這主要源于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共產黨宣言》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情揭露,促使西方國家有識之士幡然醒悟,并在馬恩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資本主義制度調整始終是資本主義框架內的制度調整,或者說始終是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的體制改良、體制轉換。這種體制改良、體制轉換的目的無非是維持資本主義制度的存在,使它更適合當前的形勢,使社會矛盾不致激化。同時,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也給資本主義發展帶來啟示,例如20世紀30年代美國遭遇經濟危機時的“羅斯福新政”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資本主義社會正是通過不斷的改良,不斷地改進社會福利政策來延緩無產階級革命的爆發。但是這種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終有一天會黔驢技窮,資本主義的生命力總有一天會耗盡。
(二)共產主義是科學的理論、現實的運動
《共產主義宣言》在闡明黨必須以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作為理論基礎時,又進一步指明“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絕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斗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系的一般表現。”
“社會的發展是社會內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結果。”[5]在這之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各種空想社會主義的斗爭中,就已經反復闡述了他們的新的革命世界觀以事實、歷史運動為基礎的特征。在《宣言》中,他們又把理論要從實際出發,同實際相結合,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原則提出來,不但使無產階級政黨同其他舊的政黨和各種以空想家發明的原則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宗派區別開來,也為無產階級政黨正確認識和對待黨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建成共產主義是漫長的歷史過程
實現共產主義是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共產黨領導人民經過若干代人的長期斗爭,共產黨人的頑強奮斗是這一長期斗爭能夠不斷進行并取得勝利的支柱。無產階級革命不同于其他任何社會革命。以往的所有革命都是短暫的,取得了政權意味著革命的結束。因為取得了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與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就會走向反動,成為革命的對象。無產階級革命由于它是大多數人的并為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只是革命的開始。它要繼續把經濟、政治、思想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下去,為向共產主義過渡創造各種條件。因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到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必將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必不可少,這是指導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同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遠大目標的實現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前進。這就既要求我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同時還要有解決現階段面臨問題的目標舉措。
共產主義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趨勢,實實在在的歷史走向。馬克思被評為“千年第一思想家”,“馬克思主義影響世界、改變世界,不僅在過去、在現在,而且在將來,其思想光芒永照不息。”[6]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國家,無論意識形態如何,馬克思在思想界的地位都是如此之高,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共產黨宣言》的偉大意義。因為真實所以偉大,因為真實所以久遠。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6.
[2]孫海.中國馬克思主義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94.
[3]戴隆斌,等.斯大林模式若干問題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19.
[4]關曉麗.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79.
[5]石建平.前沿觀點經濟熱點問題的思考[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