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堅
摘 要:中央巡視員郭樹勛1929年對鄂豫皖蘇區豫南部分進行全方位巡視,涉及黨政軍多個方面,郭樹勛直面問題,闡述情狀、縷析成因并探尋解決辦法,并且參與處置地方事務,展現了巡視工作在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的歷史特點。
關鍵詞:郭樹勛;巡視;鄂豫皖蘇區
中圖分類號:K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88-02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尤其是將巡視工作納入到從嚴治黨的治理體系之中,在從嚴治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國之利器”“黨之利器”。在巡視制度淵源方面,王仰文、鄭文倩分別在文章《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現代觀察》和《我國巡視制度的倫理政治基礎》中闡述了黨內巡視制度深厚的歷史淵源。陸建洪、劉峰在《中國共產黨巡視制度的由來與發展》一文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對于黨內巡視制度的真正探索從民主革命時期已經開始,并且對彼時黨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通過蘇區巡視實踐研究加深對巡視制度由來與發展的理解和認識。
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推動各地工作深入開展,各級黨組織積極開展了巡視工作。1929年10月,中央巡視員郭樹勛①巡視了鄂豫皖蘇區部分區域。郭樹勛結合其巡視實踐形成了近2萬字的報告,成為研究黨的巡視工作的重要史料,同時也是研究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重要史料。本文即以郭樹勛巡視報告為研究對象,管窺蘇區巡視實踐的特點。
一、全方位巡視,涉及黨政軍等多方面
郭樹勛向中央匯報了“巡視的經過”“政治經濟軍事情形”“群眾生活與斗爭的描寫”“黨在這些斗爭中的策略和工作路線”“黨的組織狀況”“中心區域和城市工作的建立情形”“宣傳與煽動工作”“職工運動的狀況和趨勢”“農民運動和土地革命深入情形”“士兵運動狀況”“濟難會的組織及其工作”“青年團的工作狀況和黨團的關系”“對當地工作的批評和意見”及“其他特殊事件”[1]141-167。這體現了中央對各地革命運動開展情況的關切重點。不難發現,郭側目于黨的策略和路線、黨的組織建設等黨的發揮情況,包括了群眾日常生活、宣傳工作開展、土地革命開展等政權建設情況,包括了軍事情形、士兵運動等軍隊發展情況,可謂黨政軍全方位巡視。
全方位的巡視體現了黨中央深入、全面了解各蘇區發展狀況的迫切,而這是黨加強對各蘇區提綱挈領進行指導和部署,實現中央及地方這一系統共下一盤棋戰略布局的基礎。1925年1月黨的四大指出“中國地域很大,中央為明了全國實際情況,隨時特派巡行員” [2]362。巡視涉及黨政軍等多個方面,正體現出黨中央對地方革命工作開展具體情形的關切。黨的建設、政權建設及軍隊建設等重大問題,事關革命前途,自然也就成為中央巡視員以及黨中央的重點關注內容。
二、直面問題,闡述情狀、縷析成因并探尋解決辦法
郭樹勛在全方位巡視過程中直面問題,闡述問題情狀,分析問題成因,還努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是巡視工作的核心要義。
(一)闡述問題情狀
郭樹勛在闡述“政治經濟軍事情形”時較為詳細地刻畫了豫南反動力量態勢,“完全為軍閥軍隊、土匪、豪紳的民團雜色隊伍的分割統治”,而“軍閥互相利用土匪或豪紳做自己的工具,更構成豫南混戰紛亂的局面”“土地在這種天災人禍的互相侵襲之下,很迅速的集中到地主階級的手中去,”“經濟狀況沒有一點更蘇希望。” [1]143-144此外,郭樹勛還對駐扎在豫南各處的國民黨軍隊情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說明。而在描述當地黨的組織狀況時,郭樹勛非常詳細地記錄了“沿京漢路線的”“豫東南的”及“豫西南”的黨組織發展基本情況,包括了各地黨支部人數、成分、紀律等情況,并且還從“支部生活”“政治水平”“黨團作用”三個方面進行了總體評價,郭樹勛指出“在豫南黨的組織,多半沒有支部生活……這樣黨是不能健全起來的”“豫南黨的政治水平,依然是很低下的”“許多支部都不能在群中作核心的領導作用……其余在農村的支部,還不能運用黨團”[1]154。
通過郭樹勛的巡視,中央對豫南情形有了較為全面、準確的了解。如豫南的政治、經濟、軍事狀況,黨組織的發展狀況,黨的政治水平狀況等,這為中央對鄂豫皖蘇區對癥下藥加強領導,加強黨員教育、強健黨的組織、推動蘇區各項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分析問題成因
郭樹勛分析了鄂豫皖蘇區在工作中存在問題的成因。以組織動員群眾工作為例,在未能積極領導群眾斗爭方面,原因“一是不能在斗爭中去發展黨的組織和加強擴大群眾的組織”,二是“鼓動口號與宣傳口號沒有適當并缺少聯絡,甚至于只有鼓動口號,沒有宣傳口號”,三是“不能運用黨團在群眾中起微妙的核心作用,僅僅使斗爭變成了我們同志們獨角戲”,四是“沒有把所有斗爭的群眾使他們都參加斗爭生活,使他們負斗爭的責任。” [1]162
通過郭樹勛實地考察之后的具體分析、形象表述以及理性思考,中央能夠直觀、細致地了解到豫南在工作中存在問題的原因,這為有針對性加強指導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探究解決辦法
郭樹勛依照中央精神,結合自己掌握的情況對于豫南的工作提出建議。一是“加強信陽中心縣委的組織,以加強指導力量”;二是“加緊巡視工作,以密切各縣與中心縣委的關系”;三是“中心縣委委員應分配到各城市工作,在一定期間回中心縣委參縣委會議”;四是“中央應即派同志一人專負京漢路鐵路工人運動責任”;五是“于最近召集豫南的代表大會,決定豫南的工作,并產生正式的豫南指導機關”;六是“建立發行工作,敏捷迅速的傳達中央文件”[1]164。
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正是針對豫南黨的領導力量不足致使各地開展工作不力開出的藥方,堅強組織建設、加緊巡視工作、選派干部支援、加強通訊傳達等建議,可謂對癥下藥。這為中央研究指導辦法奠定了堅實基礎。闡述情狀、縷析成因并探尋解決辦法,展示出巡視員不僅在巡與視,更要深入思考并找尋對策,這反映出中央對巡視員工作的要求,用眼用耳更要用心用腦。
三、參與處置地方事務,體現巡視工作的時代特色
巡視員在觀察豫南工作發展狀況、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應對辦法的同時,還參與處置地方黨務軍務。
(一)處置地方黨務
郭樹勛1929年10月10日抵達信陽,在召集中心縣委會議談論中央對于豫南工作的指示及二中全會的決議之后,十六日赴駐馬店巡視,“改組了確山區委”[1]141。在中央巡視員直接指導下改組黨的基層組織,巡視員參與處置了地方黨務工作。這體現出在中共發展到蘇區時期,巡視員較大的工作權限。
(二)處置地方軍務
郭樹勛到豫南巡視的時候,商城還未與鄂豫邊特委發生關系,同時商城問題,又極復雜,故決定往商城巡視并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是游擊路線,只有迅速的打通特委的交通與邊特即刻發生指導的關系,才能適應目前客觀政治環境[1]169。雖然后來郭樹勛到商城巡視時因為發生特殊情況未能解決游擊路線問題,但是郭樹勛的巡視工作計劃中“決定解決問題,尤其是游擊路線”的決心已經顯示出巡視員能夠修改地方軍事斗爭策略,處置地方軍務的工作權限。
巡視員參與處置地方黨政軍務,體現了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的特點。1925年10月,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通過的《組織問題議決案》規定:“應當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導員,使事實上能對于區及地方實行指導全部工作”[2]473。由于中央和各地之間的聯絡并不暢通,加之各地的黨務、政務、軍務等工作都剛剛起步,也尚在探索階段。即便是鄂豫皖蘇區各地之間,也尚未實現一體化,各地工作發展并不平衡。此時,中央巡視員代表了黨中央,帶來了黨中央在對全局進行研判之后的戰略指導,對于全面推動各地工作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各地對中央的指導也是翹首以盼。所以,巡視員參與處置地方事務,不僅是自上而下的要求,也是自下而上的期盼。
四、小結
郭樹勛的巡視實踐是管窺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黨的巡視工作特點的一扇窗,也是發現中共發展到蘇區時代各項工作開展狀況的一扇窗。通過巡視報告不難發現,郭的巡視具有查找問題多維度、分析問題有深度、解決問題有高度的特點。此外,郭還對巡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反思。這些特點正體現了黨內《巡視條例》對于巡視員的職責和任務的細致規定[3]237。整體而言,顯示了中央巡視員較高的政治水準和文字水平。
巡視員們將各地情形匯總至中央,中央就能夠大致了解蘇區各項工作的全貌。這對于中央深入挖掘各地工作中存在各種不足的原因,實事求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有針對性加強指導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共豫南特委文件(一九二九年——一九三0年)——中共中央巡視員郭樹勛關于巡視豫南工作情況給中共中央的報告[M]//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三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2] 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3] 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第8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