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敏
摘 要:如何建設文化強區,提升新疆的文化軟實力,充分發揮其對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是擺在全疆各族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新疆必須要從提升文化產業的生產力、文化事業的支撐力、文化創新的競爭力等方面入手,助推文化強區建設,提升新疆的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文化;文化強區;新疆
中圖分類號:D0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198-02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作為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社會發展的內燃機,凝聚社會的黏合劑、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作用、價值更加凸顯。
一、“文化強區”勢在必行
新疆是文化資源大區,這里有奇異的風光,獨特的風情,還有那瀚海中沙埋的文明,這些都無不散發著新疆獨有的文化魅力。而且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滲透、交融的地區,形成了多元并存與多元發展的文化體系。如何讓這些豐厚的民族、歷史、文化資源變為新疆發展強有力的支柱,為新疆的發展做出貢獻呢?
從自治區第八次黨代會以來,新疆就提出:在遵循積極和穩妥方針之上從新疆區情出發,推進新疆向文化發展大區轉變。2016年自治區的第九次黨代會,自治區黨委著眼推進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兩大歷史任務,又鮮明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輻射力和文化產業的競爭力。近年來,自治區黨委也多召開文化工作討論會,并討論通過了我區《關于堅持以現代文化為引領,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和《關于加快我區文化發展的若干政策》等相關文件。這都充分體現了我區高度重視文化發展對推動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也明確了新疆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大區轉變的方向。
盡管從新疆近五年的發展來看,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新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現代文化建設也確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新疆的思想文化建設扎實推進,“新疆精神”深入人心;覆蓋新疆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立;文化產業風生水起,文化交流活動也空前活躍。但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新疆文化發展建設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發展不均衡;文化事業建設經費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建設隊伍人才匱乏;文化體制落后,政府角色定位模糊,缺乏科學、規范的管理;文化產業起步晚,市場化程度低等,這些都極大地制約了新疆的文化發展進程,所以說“文化強區”勢在必行。
二、建設文化強區,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
(一)助推新疆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生產力
新疆是文化資源大區,但資源優勢未帶來明顯的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文化產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如長期以來對文化產業發展認識的不到位,缺少相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產業規劃空白,人才匱乏等等。
十八大報告提出,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對于新疆而言,想要文化強區,就必須推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提升新疆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增強文化生產力。
第一,要認識到發展文化產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新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歷史資源,四大文明的匯聚,多樣的自然景觀,瑰麗的多民族風情,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都為新疆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前提。而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對口援疆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展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更將新疆定位為陸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這些也為新疆迎來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緊抓機遇,加快新疆文化建設發展。
第二,加快完善新疆文化產業政策,文化產業立法,為新疆的文化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同時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和社會力量,多渠道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加大文化產業投入力度。要在加強政策扶持、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加快建立新疆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融資機制。借助民營資本為新疆文化產業發展注入活力,從傳統觀念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創新思路,著眼于市場需求,培育和扶持新疆本土的文化企業。設立新疆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范和保障新疆文化產業又快又好的發展。
第三,以戰略的眼光,制定合適區情的文化產業規劃與戰略。2009年,新疆擬出了首個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草案——《關于加快和促進我區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征求意見稿)》,但是尚未正式出臺。對于新疆來說急需一個適合區情的又具有可持續性的文化產業規劃,能夠從宏觀上,長遠而又整體的推進新疆文化產業發展。在文化產業發展戰略上,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并能鼓勵和推動新疆的品牌大膽的“向外走”,積極開展爭取更大的全國性市場。鼓勵、支持特色文化產品的開發,探求適合產業發展的途徑和模式。
第四,大力培養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人才,推動文化科技成果轉化,增強新疆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充分利用新疆的文化資源,圍繞新疆特有的多民族特色,開掘出一批具有不同民族、不同風情、各具特色的民族歌舞、民族飾品、民族飲食等新疆文化品牌。并利用好各種文化交流、宣傳、推介的平臺,以自信的文化心態,向外界展示新疆燦爛的文化。推動新疆文化走出新疆、走向世界。
(二)繁榮新疆文化事業,增強文化支撐力
十八大指出: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盡管過去五年新疆的文化事業發展成就巨大,如覆蓋新疆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成效顯著,本土的文化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但是在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公共文化設施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資源缺乏,經費保障水平低下;文化服務能力弱,人才隊伍短缺等一系列的問題亟待解決。
要推動新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文化事業發展,第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發展理念,因為文化建設說到底根本還是人的建設,以人為主體,發展建設就要以人為本。既能引領意識形態,又能調節社會心態,既能使群眾心情舒暢,又能塑造精神生活,既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又能引領社會風尚。不是只有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才叫文化,所以我們的文化事業建設,要更多地從各族群眾的生活中出發,多接地氣,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如果沒有基層群眾的參與,我們的文化建設只能是空中樓閣。
第二,加快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共享的原則,著力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陣地建設的投入,特別是把基層的文化陣地建好,堅強,讓各族群眾能夠有地方,有設施開展文化活動。在做好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大對如服務、管理等“軟件”方面的建設,讓公共文化服務真正由內而外的強起來,為各族群眾提供更高質量的文化大餐,最大限度地發揮各項文化惠民工程的作用,更好地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實施文化精品工程,鼓勵各族文化工作者更多的深入基層、深入各族群眾,積極開掘和利用富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文化資源,推動民族文化與時俱進,創作生產出更多體現新疆特色,反映新時代新疆各族人民精神面貌,而且具有較高藝術水準,各族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完善健全文藝精品創作激勵機制。堅持扶優、扶強、扶特原則,重獎優秀文藝作品,造就一批名團、名家,催生一批“既叫好又賣座”的精品力作,提升新疆文化影響;通過政府補貼,商業運作等模式,鼓勵和倡導更多的藝術精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讓全疆基層的各族群眾能夠在家門口欣賞到高水準的好作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翻譯工作,生產、制作、翻譯更多少數民族節目,建立新疆文藝譯制中心,成立專業的文藝譯制隊伍,將高質量、好口碑、正能量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通過譯制讓更多群眾能夠享受到文化精品。從而增強新疆各族人民的文化向心力和文化凝聚力。
(三)拓展新疆文化創新性,增強文化競爭力
第一,著力抓好文化體制創新。首先就是要創新新疆文化管理機制,明確政府角色定位,由過去的集中管理轉變為多元參與的共同治理,從“直接興辦”為主,開始向“間接控管”為主轉變,由傳統的微觀管控向宏觀的引導、監管轉變。建立文化體系的“大部門”制度,跨越各自為政的局限性,在全局整體的治理模式之下實現橫向間的各部門合作,使各部門文化資源能夠整合得到有效利用的同時讓各項文化政策能更好地實施。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增強政府的調控和管理能力。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同時,要重視并加強培育和發展文化中介組織。要加強文化產業協會建設,明確文化產業協會的職責范圍,發揮其溝通政府和企業的橋梁作用。
第二,拓展文化科技創新。大力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充分應用各種先進科學技術等手段,擴大文化受眾面和影響力。利用高新科技力量,引導文化企業開發高科技文化產品,推進文化生產和文化傳播模式向信息化和集約化轉變。利用互聯網,手機等移動電子媒體,加快發展網絡文化,加大力度建設“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數字農家書屋”等,著力把電腦屏、電視屏、手機屏打造成文化惠民新平臺。
第三,重點做好文化人才創新。首先在人才管理上能夠打破以往僵化模式,突破人才被單位、部門所有,加劇人才的流動性。其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加大對本土文化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培養出一批有創造力、拓展性和家鄉情懷的本土文化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健全的機制引進更多的各類文化人才,為新疆的文化建設注入新鮮力量。再次要建立科學合理切具有可行性的激勵考評機制,通過績效考核等手段,最大限度的激發和促進文化人才發揮其主體性。對于那些對新疆文化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或者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政府要給予重獎。還可設置文化基金,用于對文化人才的扶持和資助。
參考文獻:
[1] 魏琪,王洪琦.新疆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實事求是,2004(6).
[2] 李建軍.以地域多元民族文化增強新疆文化軟實力[J].蘭州大學學報,2012(3).
[3] 周麗,馮宏麗.現代文化引領下的新疆文化產業發展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