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芳
摘 要:三線建設時期,國家在綿陽布點建設了一批工礦企業和科研院所,這場空前偉大的戰略決策不僅促進了綿陽社會經濟發展、催生了中國科技城(綿陽),還孕育了寶貴的三線精神。結合三線精神內涵,從綿陽三線建設歷史發展角度出發,分析“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耦合性,探究三線精神傳承與發揚的路徑再造。希冀見微知著,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為正在深入推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和培育注入鮮活力量。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線精神;傳承與弘揚;路徑再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9-0239-02
三線建設緣起于我國20世紀60年代,是國家在中西部地區開展的一場以備戰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等的基礎設施建設戰略。綿陽由于區位優勢,資源豐富成為四川三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界關于三線建設已獲得豐碩成果[1]。而從如何將三線精神同現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相結合起來研究的成果十分匱乏。為此,本文嘗試從綿陽三線建設發展角度出發,分析“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耦合性,“三線精神”傳承與發揚的路徑,希冀見微知著,為正在深入推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注入鮮活力量。
一、綿陽三線建設歷史與文化遺產現狀
三線建設時期,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異常嚴峻。1958年底中蘇決裂,蘇聯集結重兵,不斷制造事端;在東南沿海,美國違反朝鮮停戰協定,爆發北部灣事件;在西南,美越戰火波及我國西南邊境。見此,毛澤東在1964年6月6日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們不是帝國主義的參謀長,不曉得它什么時候要打仗。要下決心搞三線建設,一、二線也要搞點軍事工業,準備游擊戰爭有根據地,有了這個東西就放心了。”[2]843
(一) 綿陽三線企業現況
學界通常把三線建設上限定于1964年,但在“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就在綿陽布點建設了一批工業企業。主要包括涪江機器廠、長虹機器廠等重點工業項目。現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是我國“一五”期間“156項目”重點工程之一。1965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燃氣鍋爐研究院、西南自動化研究所、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四川材料與工藝研究所等一大批國家重點項目都選址落戶綿陽,奠定綿陽科學城基礎。除上述科研院所,還有一些企業或科研院所,由于多方原因實施政策性關閉破產。西南金屬制品廠、朝陽機械廠都已破產。
(二)綿陽三線文化遺產現狀
1.經典紅色旅游基地——“兩彈”城
兩彈城現位于綿陽梓潼一處群山環繞的山腳下,是中國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1992年,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搬遷到綿陽科學城,2002年8月,在原舊址上興建了兩彈城紅色旅游景區。園區內的鄧稼先紀念館、民族魂碑林、戰備洞等參觀項目仍保留著當年的工作樣貌及大量珍貴文物,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兩彈城為我國國防尖端科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離不開于敏、周光召、鄧稼先等一批杰出科學家無私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于1983年為大山溝里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們題下了這樣一首詩:“二十二年難忘情,崎嶇道路信踏平。屢建奇功震寰宇,更創奇跡驚鬼神。”這是科學家們對民族精神的最好詮釋。
2011年,兩彈城入選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13年兩彈城被認定為全省第四批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2017年1月8日,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名錄》,兩彈城入選其中。
2.清華大學綿陽分校開創之篳路藍縷
清華大學綿陽分校是清華大學的三線基地。1979年,分校遷回北京清華園,原校址在1993年由四川省教育廳受辦成立西南工學院。清華大學綿陽分校在艱苦環境中,傳道授業,傳承文明,展現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精神,這是西南科技大學的重要精神財富,為西科大“艱苦奮斗,拼搏創新”的校園精神增添了歷史底蘊。
3.躍進路歷史文化街
躍進路街區是綿陽最早的城市中心,是九州、長虹軍工企業及電子信息產業的誕生地。躍進路街區的“紅磚建筑、長虹121辦公大樓、虹苑劇場”等具有地方集體記憶的建筑發展良好,并劃定為核心保護建筑群。隨著綿陽科學城的快速發展,城市建設也面臨著如何將三線文化遺產修繕、保護和更好發展的難題。2008年,省政府提出“特別要加強對躍進路歷史文化街區等重點區域的保護和修繕,注重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筑、優秀近現代建筑和工業遺產建筑的保護。”
二、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耦合性
(一)三線精神內涵
三線作為一種精神,早在20世紀90年代已被提出。江澤民同志在視察四川三線建設后寫下“讓三線建設者的歷史功績和艱苦創業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的題詞。“三線精神”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它深深植根于三線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當時為舉全國之力建三線,喊出了“‘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有學者也稱“三獻精神”)‘白天杠杠壓(抬石頭和生產設備),晚上壓杠杠(睡木棒搭成的床)等振奮人心的口號,更是當年三線精神的生動寫照。”[3]三線精神形成五十多年來,經過學界不斷地凝練概括形成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奉獻精神;不辱使命、強軍富民、報國壯威的愛國精神;“一顆紅心兩只手,自力更生樣樣有”的艱苦創業精神;團結協作、全國一盤棋的集體主義精神。
(二)三線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內在契合性
1.三線精神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基礎
三線精神是對民族精神的凝縮和時代精神的展現,是隸屬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范疇。三線精神緣起于20世紀60年代,國家處于戰爭一觸擊發,國際局勢緊張的狀態下,起始于國家工業一片空白的情況下。正是這樣的艱苦條件,三線建設者們把祖國之愛、民族振興轉化為“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信念。正是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才有了中國“新西部”。
2.三線精神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弘揚三線精神,必須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引領作用。三線精神集中體現了奉獻精神、愛國情懷、集體主義信念,是工礦企業、科研院所等行業培育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光輝典范。三線精神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精髓,是復興偉大中華民族、實現中國夢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當代中國的轉型發展,是又一次艱苦卓絕的創業,需要不斷弘揚三線建設者身上那種無私無畏的開拓意志和獻身精神,使紅色三線文化與精神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潮中再次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傳承與弘揚三線精神提供了良好契機
當前,全社會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積極深入推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為祖國人民重溫這段艱苦歲月下的難忘歷史提供了生動教材,為傳承弘揚三線精神的大旗提供了良好機遇。三線建人身上凝結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三線建設者用青春甚至生命創造的,他們這種“奉獻精神、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信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特定歷史時代的體現。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弘揚三線精神路徑再造
(一)強化學習研究,統一認識
三線建設對壯大我國國防力量,縮小東西部社會經濟差距,推進中國工業化進程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長期以來,不少人對三線建設歷史持否定和質疑的態度。認為三線建設是“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了一場錯誤的建設”[4],張全景對此指出三線建設“就好比一個人買了保險,而意外事故并沒有發生,但不能就此指責買保險是錯誤的”[5]。因此,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就必須正確認識和評價三線建設歷史。
(二)納入和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高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思想陣地,大學生、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踐行者和傳播者。三線文化遺產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活教材,借助三線精神,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傳承和發揚三線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線精神具有超越時空的強烈感染力、震撼力和強大的育人功能,因此要把三線精神納入和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
(三)加大媒介的宣傳功能
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時代的媒介功能。要利用好微博、微信公眾號、新聞媒體、電臺、電視臺、公益廣告等宣傳三線精神,讓每一位綿陽公民傳播好綿陽聲音,講好綿陽故事。特別是要做好廣大公民對三線歷史與精神的社會科學普及教育,通過建設三線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展覽文學藝術作品,開放文獻資料和學術成果,追憶先進人物、講述典型事跡等各種形式在民間社會開展實踐教育,讓三線精神在新時期發揚光大。
(四)整合三線資源,打造紅色經典旅游景點
綿陽三線建設遺留了不少建筑遺跡、生產設備等。要把綿陽發展為富有歷史和文化底蘊的科技城,可“收集三線建設時期遺留下來的大量廠房、車間、附屬設施以及生產設備、產品、工藝流程、文獻、照片、音像資料”。在三線博物館供人們參觀,也可“將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工業遺產和歷史建筑改造成為主題博物館、公共休憩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園等”[6] ,用這種獨特方式留住人們對綿陽的專屬記憶,傳承和弘揚三線精神。
參考文獻:
[1]段娟.近20年三線建設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述評[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2(6):100-109.
[2]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下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
[3]崔一楠.三線建設在四川江油的發展及影響[J].黨史文苑,2015(18):17-20.
[4]言詠.與三線有關的日子[N].經濟觀察報,2009-04-06.
[5]張全景.發揚“三線建設”的創新精神 推進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經貿導刊,2016(12):15-17.
[6]孫霞,李群山.論綿陽三線建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開發[J].福建黨史月刊,2014(1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