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勝杰
[摘 要]消息類新聞敘事結構有多種結構,我們在選擇以哪種結構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不能說哪種結構最好,只由哪種結構更適合自己的新聞內容。記者需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新聞事件的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新聞結構,結構之間也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本文主要研究了倒金字塔敘事結構、金字塔敘事結構、循環敘事結構、懸念式敘事結構等。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敘事
廣播電視消息雖短,而且還有聲音和畫面幫助形象地完成新聞內容的表達.但是寫起來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兒。由于新聞文稿篇幅有限,字數不多,必須高度概括,從大量的材料中提煉其精華。比如會議新聞,內容很多又較重要,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摘取某一特定內容的精華部分,給予高度概括。如果概括不當,往往起到一種新聞提要的作用,而不能成為一條完整的新聞。
廣播電視新聞不同于文字新聞,要求新聞語言口語化。文字新聞可以使用各種精練的語言,而廣播電視新聞則只能在口語語言中加以篩選,既要口語化,又要簡潔易懂。我們知道,廣播新聞往往一聽而過,必須要引起聽眾的注意。電視新聞不僅需要看,還要聽,觀眾需要雙重的精力,由于這一點,廠播電視新聞語言必須使觀眾一聽即懂,所以,在文字的運用上只能選擇那些既上口又易懂的字詞。并在淺顯的文字中加以挑選,往往是更費心思。
同時,廣播電視新聞要求口語化.但并非一概排斥修飾語和文字語言,只是要非常慎重地加以運用。為使語言生動活潑,電視新聞也使用一些成語、典故、形容詞、倒裝句、排比句等,但遠不如文字新聞那樣可在文字的海洋里自由馳騁。因此,廣播電視寫作首先應該在結構土精心謀劃。
消息類新聞敘事結構有多種結構,我們在選擇以哪種結構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不能說哪種結構就好,只由哪種結構更適合本條新聞內容。記者需要結合自己的經驗和新聞事件的內容選擇最適合的新聞結構,新聞敘事結構之間也不是絕對孤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
一、倒金字塔敘事結構
1.倒金字塔敘事結構的優點
(1)符合消息類廣播電視新聞的特點。首先是快,可以接事物的重要性排列.分秒必爭地發出去,不必在構思上花大功夫。其次是新,第一眼就可以看見最重要、最新的東西,在幾秒鐘內就可以判斷是否可以看下去;再就是短,一段一個事實,省去前因后果的交代。由于不是按時間順序寫,而是按事實重要程度寫,就可以省掉許多過程,在較短篇幅里容納更多的重要事實。
(2)符合受眾的需求。這種結構主要適合閱讀習慣。看報、聽廣播、看電視不同于讀書學習,一般是利用零碎時間瀏覽一下,由于把高潮改在前邊,使人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得到欲知的新聞事實,適合受眾心理。受眾關心事情結果、結論,由于在一系列事實中突出精華,可以刺激新聞欲,吸引讀者看下去。
(3)有利于編者及時處理。倒金字塔結構比較簡單,看了就清楚,隨時可以判斷能否采用。壓縮起來極快.可以從下往上進行刪節,留下來就是一條單獨新聞。
2.倒金字塔敘事結構的缺點
倒金字塔結構也有其短處,給寫作帶來困難,最重要的、最新的、最精彩的內容在前面,后邊鋪展部分就比較平淡了。
(1)容易老套重復。結果、結論在前,難以反映事物曲折復雜變化.往往造成標題、導語、主體重復,寫作時注意盡量避免。
(2)比較生硬呆板。這種結構按照重要程度一段、一段往后寫,跳躍性強,事件展開較不順利、不自然、段落不連貫,寫作時注意盡量寫得生動活潑一些。
倒金字塔結構消息讓觀眾更容易看明白,它最受觀眾的喜愛和歡迎。
二、金字塔敘事結構
這種結構就是在導語之后,按照消息類新聞事件發生的時間先后順序來安排材料。這種結構保持了新聞事實最原始的面貌和緊張情況,采訪自然、線索清楚,符合觀眾的觀看習慣。
金字塔式敘事結構的優點:重要事實在后邊,適合故事情節較強的新聞,根據時間順序、事件順序安排材料,比較廣闊、靈活,寫起來自由、順手。
金字塔式敘事結構的缺點:這種敘事結構不便于刪節,開頭若不吸引人,讀者就很難看進去。
三、循環敘事結構
圍繞消息類新聞事件或重要的消息來源展開敘述,通過生動形象的描述吸引受眾的報道結構。這種結構比較適合人物采訪,圍繞人物命運發生的變化,通過時間順序依次展開,讓新聞報道充滿人性,也更容易讓觀眾看明白。
四、懸念式敘事結構
開頭設置懸念,對讀者有較強吸引力。在消息類新聞中是不可以大量使用懸念的,謎底往往要在新聞中揭曉,不像文字可以把謎底留給讀者。
消息類新聞結構可以借用文學、戲劇、電影、繪畫等形式.文無定式、量體裁衣,不能機械搬用。結構可以多樣化,結構也不是一點不能變化。結構是為主題內容服務的,怎樣得心應手,怎樣能更好地說明主題,怎樣能更好地報道新聞事實就怎樣寫。不能讓固定的格式束縛住手腳。但對于初學寫作的記者而言,開始還應該多實踐各種結構,慢慢地才能如魚得水。
參考文獻:
[1]許穎.新聞采訪與寫作.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5.
[2]劉海貴. 中國新聞采訪寫作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3.
[3]孟建,祁林. 廣播電視新聞寫作.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