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花
摘要:新課改倡導“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倡導“以人為本”。強調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參與性,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等。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方法與途徑有很多,我們也在高中年級進行了“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探索,希望能對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改革有所貢獻。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程;自主學習;探索
一、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思考
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是統(tǒng)一的教授學習。其好處在于能夠盡最大化地利用教學資源。但這種教學模式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陷。填鴨式教學內容不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因此,學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處于“要我學”這種狀態(tài)。為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們在高中年級開始進行了各種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嘗試,以求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和完善。
二、高中學生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1、自主學習越來越引起學科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視。尤其是十多年來歷史課堂的教學的實踐證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成為歷史課堂的主旋律。為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tǒng)的非人性化的教育模式,歷史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確立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提供正確的手段與途徑,而這也成為了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嘗試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轉變?yōu)樾滦偷臍v史學習方式,實現歷史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作為上課方案的主體設計—教學內容,還必須運用恰當的方法子以操作,采取更為合理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注重引導和推動學生的思維以較快的速度不斷向前運動,克服他們思維的單一性、淺顯性與依賴性,并通過設置障礙與引導學生快速清除來實現。
2、其次是促進學生有效成長的需要。信息時代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傳授知識的意義是讓更多的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了解一個學科的架構、脈絡、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
三、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
“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實際實施以高中《經濟成長歷程》第四單元《調查改革開放以來在日常生活中的新變化》為例。
這節(jié)在現代網絡環(huán)境下的歷史綜合探究學習課,主要由學生閱讀網絡上有關新中國建立以來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的文字和圖片資料,使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學習歷史與認識現實相結合,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注意對自主學習課程中時間維度和方向維度的調控。
教師在新課導入中聯(lián)系當前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小結和課外拓展中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fā)展面臨復雜形勢,找準歷史與現實的切合點。引導學生分析歷史與現實的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對學習主題的研究和探討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這節(jié)課的主要教學流程為:
第一環(huán)節(jié):情境引導,激發(fā)欲望(2分鐘)
教師通過生活事例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產生合作學習的沖動和愿望。結合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導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自主學習,結構預習(10分鐘)
學生瀏覽網頁——進入教學主頁或相關網頁閱讀資料,結合課前教師要發(fā)給學生“問題生成—評價單”,學生結合此單的內容,采取六動預習法(查、劃、寫、記、練、思),進行結構化預習,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主要是自學,教師巡視督導。
第三環(huán)節(jié):問題發(fā)現,小組評價(12分鐘)
學科長組織成員互批互改,發(fā)現學生通過自學而存在的問題,并且對每個成員的成果進行評價。各小組學科長組織成員進行成果展示,圍繞自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思考討論——論題:新中國建立初期、過度時期、文革時期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績或是出現的失誤的原因和表現;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組展示,師生質疑:小組代表回答—— 鼓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不強求答案統(tǒng)一。教師小結 ——肯定學生的回答,幫助理清新中國50年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線索、形成整體知識結構(10分鐘)
第五環(huán)節(jié):問題訓練,知識升華(6分鐘)通過“問題拓展—評價單”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提高。面對21世紀的復雜形勢,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在學生閱讀討論、質疑問難、師生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教師不失時一機地將教學內容和重點知識歸納概括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并巧妙地轉化為板書提綱,使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有序的認識,形成知識點—知識鏈(線)—知識板塊(面)。
課后效果,經檢測評價,學生對本章知識點:(1)基本理清建國以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的線索:能夠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歷史;(2)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表現為對建國以來所取得成就和出現的失誤能夠一分為二的看待;(3)學會“論從史出”,即通過學習最終能夠得出我國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的結論。
四、教學中的體會
1.這種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主要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支持者、評價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2.在合作探究的教學過程中,課堂面向全體學生,對所有的學生是一視同仁,為所有的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3.人人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索、語言表達的能力。
4.教學過程始終發(fā)揮學導工具單的導學作用,促進了教與學的和諧發(fā)展,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始終,有效地避免了把整個課堂變成教師的一言堂,使學生樂學、會學、愿學。
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構建能使學生所學的內容更加牢固,使我們的教學能力得到提升,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應對當前基礎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真正煥發(fā)歷史課堂的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韓立福 《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高中《經濟成長歷程》[M]岳麓書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