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瑞霞
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人們帶來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全新變革,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容忽視的是,互聯網的發展在帶來科學技術發展的同時,也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前新媒介層出不窮,網絡資源魚珠混雜,參差不齊,如何更好更健康地推動教學資源共享,促進學生自我提高,自我學習是當下對互聯網+時代非常關鍵的主題,根據當前的形勢,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在于創新和措施的引用,傳播的越好才能更加密切地聯系互聯網,不斷滿足時代的新要求,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為大學生政治教育提高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實現
“互聯網+教育”更新了教育運行系統,利用互聯網所具有的超時空性與交互性等特點,改變了大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思維方式、教師的價值觀念與教學模式,以及學校的團隊建設與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時性、真實性與互動性,解決了傳統“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自下而上的討論與反饋,從而造成教師不能準確地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的諸多問題。
相比傳統模式而言,“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雙向互補循環流的學習模式:一是教師通過智能軟件(手機APP、公眾號、微博、微信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等理論知識,以及時事要聞、思想政治教育資料(如九寨溝地震中的“大愛思想”、災后重建的“民族凝聚力”的內容)發到線上服務平臺,學生進行匿名討論學習,表達自己真實的感想,教師在平臺上跨時空為學生提供反饋指導,形成互動學習,學生根據個人需求情況進行線下實踐學習。二是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知識內容借助智能軟件在線上服務平臺發布,教師與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碰撞出思想火花,經過論證修訂后,輸到線下供師生實踐學習。三是以傳統“教師—課堂—學生”的教學模式為輔助,最終形成思想政治教育雙向互補循環流的學習模式,構成一個教育閉合回路體系,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的高效匹配。
2“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實效性
2.1要注重方向性
高校的教職人員本身要具有正確堅定的政治立場,要有足夠的道德修養,倡導正確高尚的社會風氣,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引領文明的網絡行為。當前社會,有很多高校的教職人員,或是唱高調說空話,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沒有正確認識到互聯網加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形式主義,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條化,我們不能講書本上的東西原封不動的拿給學生來講,要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內心,真誠溝通,求同存異,與學生取得共鳴。還有一部分高校教職人員,為博眼球,出風頭,刻意迎合學生的獵奇心理,公然的宣講傳播負面的不健康的思想政治理念,以達到自己出名獲利的目的,這種行為是不道德的,是違背作為一名教職人員基本的職業素養的,是應該受到唾棄和懲罰的行為。“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2用好“互聯網+”新載體,拓寬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互聯網載體,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廣闊的教育平臺,徹底轉變了思想政治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方式。互聯網時代,手機APP、微博、博客、BBS等以開放、共享的特點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將互聯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改變傳統教育資源滯后的狀況,跟上學生思想提升的步伐。互聯網工具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從一端線上服務平臺傳遞到另一端線下學習平臺,實現了“互聯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融入與全面滲透。學生通過手機APP、公眾號、微博、微信等可隨時隨地獲取或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轉變了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師生提供了更自由的學習空間。借助互聯網搭建的載體,師生可以模擬虛擬場景,再現心理活動和思想動向,使師生在角色扮演中獲得切身感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化體驗教學,從而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提升師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養,極大地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3要具有時代性
“互聯網+”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立足時代背景進行,如果拋開這個時代大前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無異于空中樓閣水中望月一般。我們現在有一些高校的教職員工因為多種原因,在教學治學中脫離于時代背景,拒絕聯系時代背景來傳播思想政治文化,這種現象是可怕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核心就在于他迎合當前的“互聯網+”時代,讓學生能在這個時代健康自由的生活發展,如果不聯系時代背景那這些教育就是紙上談兵,不但不會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還會起到負面的作用,對未來大學生步入社會、融入社會起到消極的影響。打鐵還需自身硬,高校教職人員一定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思想文化素養,為更好地在“互聯網+”時代下傳播正確的思想政治文化理念添磚加瓦,這是每一位高校教職人員的職責所在。
結論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下,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結合切實情況,采取綜合有效的方法,運用創新的途徑進一步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充分利用好互聯網這個龐大的數字資源和共享資源,從而更好地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蘇國勛,劉小楓.社會理論的知識學建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401-412.
[2]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1):107-109.
[3]王曉政.“互聯網+”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改革新思路[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3):54-56.
[4]王艷.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與提升[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