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祖芳
[摘要] 目的 研究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對比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該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實驗組與常規組,各40例,常規組采用甲鈷胺治療,實驗組以常規組為基點采用針灸治療,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社會限制、軀體功能、心理狀態及總體健康)、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傳導速度、下肢癥狀感覺情況(TC-SS)、疼痛情況(VAS)及臨床治療效果對比。結果 與常規組比,實驗組生活質量較為良好,各神經傳導速度快,下肢癥狀感覺情況良好,有效率高(P<0.05)。結論 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針灸治療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其疼痛感,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改善其預后情況,使得最終臨床療效較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針灸;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療效;生活質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 R246.1;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10(a)-0190-02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逐漸呈上升發展趨勢,相應的糖尿病患病率也逐漸增加,患者往往表現為消瘦等臨床癥狀,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該疾病患者加以治療,則極易導致其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癥,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臨床上對該疾病患者往往采用藥物治療,但極易導致其出現不良反應,因此采取針灸治療措施能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有效改善其預后情況,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使得最終臨床療效較為顯著[1]。為分析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對比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該院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患者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80例,隨機分組,各40例。實驗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為(62.54±3.52)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為(4.29±0.83)年;常規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為(62.58±3.26)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為(4.12±0.76)年。兩組患者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檢查確診,均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相符,符合診斷標準[2];利用肌電圖檢測發現,患者神經傳導均出現障礙;患者均具有運動神經與肢體神經病變臨床表現;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嚴重原發性疾病;合并臟器功能不全;嚴重精神疾病;對所用藥物過敏;對該次研究不配合患者排除。
1.3 方法
常規組采用甲鈷胺(國藥準字:H20030812)治療,患者需1次/d,3次/d,后期結合其自身病情實際情況適當增減藥量。實驗組以常規組為基點采用針灸治療,以胰俞、脾俞及腎俞為主穴。其余還包括上肢穴位(外關穴、曲池穴及合谷穴等)與下肢穴位(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及血海穴等)。常規消毒針灸所用針,以無菌操作規范為基點需嚴格遵守,保持1寸針刺氣后留針[3]。每天兩次,每次30 min,充分利用捻轉法:拇指、食指及中指將毫針針柄捏住捻轉、提插法:拇指與食指將毫針針柄捏住,利用中指將針身捏住,多次提起實施針灸,患者需連續治療10 d,停針2 d[4]。所有患者需連續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
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傳導速度、下肢癥狀感覺情況、疼痛情況及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以SF-36生活質量量表為參照,測定兩組社會限制、軀體功能、心理狀態及總體健康內容,各數值越高越好。
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各指標越高越好。
下肢癥狀感覺情況:以多倫多神經病變評分(TC-SS)為參照測定兩組患者下肢癥狀感覺,總分為19分,評分越低越好。
疼痛情況:以視覺模擬評分法為參照,評分越低越好。
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者肢體腫脹與麻木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神經傳導速度提升至5 m/s;有效:患者肢體腫脹與麻木等臨床癥狀有所好轉,神經傳導速度上升幅度低于5 m/s;無效:患者病情無變化,有加重跡象,有效率越高越好[5]。
1.5 統計方法
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治療前后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傳導速度、下肢癥狀感覺情況及疼痛情況(x±s)表示,t檢驗。臨床治療效果[n(%)]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與常規組比,實驗組生活質量改善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正中神經與腓總神經傳導速度及下肢癥狀感覺情況與疼痛情況比較
與常規組比,實驗組神經傳導速度高,實驗組下肢癥狀感覺良好,VS評分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與常規組比,實驗組有效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結論
目前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就是糖尿病,發病率較高,主要發病機制為不良的飲食習慣或作息習慣,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對該疾病患者加以治療,則極易導致其出現周圍神經病變等并發癥,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表現為疼痛、灼熱等癥狀,病情嚴重者可能會有肢體麻木等情況出現,對其生活質量極易造成直接影響。臨床上對該疾病患者往往采用西醫藥物治療,但極易導致其出現不良反應,甚至對患者臟器造成損傷,導致最終效果欠佳。隨著我國醫療事業不斷改革深入,臨床上對該疾病患者往往采用針灸治療,顯著提高臨床療效,有效改善其預后情況,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使得最終臨床療效較為顯著。中醫認為,該疾病屬于“血痹、麻痹”范疇,引起脈絡阻痹的主要因素為機體消渴久病或外邪入侵導致機體肢體有麻木疼痛情況出現。采用針灸治療主要是以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為原則,取患者胰俞、脾俞、陽陵泉、足三里等穴位,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活血散瘀、溫經通絡作用,對神經傳導功能加以改善,緩解其臨床癥狀,改善預后。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針灸具有特異性強、整體性良好的顯著特點,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針灸具有溫通經脈、疏通經絡與調和氣血的顯著功效,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氣血及經絡受阻情況加以有效改善,強化患者自身微循環動力,科學合理的重生并修復神經突觸,使得患者自身神經傳導速度得以顯著增加,有效改善疾病,促進患者病情得以早期康復。在該次研究中可以看出,胰俞具有活血化瘀與健脾益胃功效;脾俞具備強化患者氣血功效;腎俞具有補氣行氣活血功效;對患者針灸足三里穴與曲池穴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疏通血氣與宗筋得養的功效,除此之外,對該疾病患者針灸三陰交穴具有健脾運胃與益氣養陰功效;血海穴能活血化瘀。吳明娟等[2]研究中指出,對該疾病患者實施針灸治療能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改善其預后情況與生活質量,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緩解患者疼痛感[6]。
在該次研究中,與常規組比,實驗組生活質量較為良好,各神經傳導速度快,下肢癥狀感覺情況良好,有效率高(P<0.05)。由此可證: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用針灸治療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其疼痛感,促進患者病情早期康復,改善其預后情況,使得最終臨床療效較為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趙捷,陳鑫,石向東,等.中醫外治法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0(17):135-138.
[2] 吳明娟,辛淑梅,宋京龍.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評價[J].糖尿病新世界,2018,21(3):171-172.
[3] 馮利敏.中藥熏洗聯合中醫護理干預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27):187-188.
[4] 謝愛玲,劉小慶,任永霞.系統護理聯合經絡氧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2):139-140.
[5] 潘冉.針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對比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7,17(3):55-56.
[6] 謝愛賢.針灸聯合α-硫辛酸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及預后評估[J].當代醫學,2017,23(8):136-138.
(收稿日期:201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