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友斌
【摘要】思政工作歷來是高校開展各項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與政治素養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新媒體視角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出現了一些問題,需要高校努力實現創新,促進此項工作的發展。本文即為對思政工作創新思路的研究。
【關鍵詞】新媒體視角 高校 思政工作 創新思路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77-01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的思政工作又邁出了新的一步,尤其是在多媒體時代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學生的“三觀”都在隨社會的發展而作出相應的變化。因此,思想工作也應作出相應變革與創新,高校對此應充分加以重視。
一、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思政工作方式較為單一
我國高校在以往的思政工作中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如高校開展該項工作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除此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思政教育較少,這就導致了高校所開展工作的方式過于單一,僅僅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識又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教育渠道的單一化導致高校對新媒體技術的重視程度不高,未能將新媒體技術有效應用于高校的政治教育中,這就導致了思政建設的發展進度緩慢落后,甚至停滯不前,未能及時有效地對學生的“三觀”加以塑造,最終產生不利影響。基于此,高校應大力促進新媒體技術與思政工作的融合,早日建立起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
(二)網絡系統缺失穩定性
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是我國傳統各類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而新媒體以其豐富的教學資源以及眾多的內容形式,對上述狀況進行了有效改善,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海量的思政教學資源,但在為學生提供大量資源的同時,也對學生的分辨能力提出了挑戰,在網絡資源中存在大量的負面信息,泥沙俱下。學生若對負面的信息失察或肆意接受負面信息,將導致自己的思想意識與身心健康遭受到嚴重摧殘。當前的高校學生便是如此,由于對網絡信息缺少分辨能力,導致相當一部分學生的思想意識與道德素質遭受負面信息的嚴重摧殘,“三觀”不斷崩陷。在此環境下,高校應注重網絡系統的穩定性,引導學生正確地利用新媒體技術。
二、新媒體視角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思路
(一)拓寬網絡發展渠道
網絡信息紛繁復雜,高校學生稍有不慎,便將墜入于網絡的深淵中。面對新媒體技術提出的挑戰,高校應積極面對并迎接這項挑戰,加強思政建設,做好學生工作,努力促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起積極健康的世界觀與人生觀。首先,有鑒于以往的思政工作在方式方法上較為單一,僅僅注重課堂教育,而忽視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因此,高校在今后開展校園思政工作時,應大力拓寬該項工作的發展渠道,提高對新媒體技術的重視程度,促進新媒體技術與思政工作的融合,從而促進工作效率的提高。
其次,高校思政工作者應快速建立起網絡思政理論交流與溝通的平臺,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宣傳作用,如微信、QQ、微博、飛信等眾多的新媒體形式促進思政知識理論的宣傳工作。同時提高學生對思政交流或宣傳平臺的重視程度,以便擴大新媒體技術在校園中的影響力。
最后,在開展思政建設工作時,高校應與學生加強聯系,應多多利用新媒體網絡平臺宣傳我國思想政治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的理論知識,同時結合圖片、視頻、語音等,有助于豐富思政知識的內容與形式,增強其生動性與趣味性,有利于令學生提高注意力,進行深入的學習。
(二)建立網絡反饋體系
在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開展網絡思政建設的時代,高校進行該項工作不應僅注重課堂的教學,因課堂時間的有限性、課堂內容的枯燥性,導致學生在課堂中所接受的思想道德與政治理論知識極其有限。因此,僅僅利用課堂宣傳思政知識的效果不佳。除此之外,高校還應注重評估工作,只有通過評估工作,高校領導干部才能明確該項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展開有針對性的研究,將問題解決,促進該項工作的發展。實際的評估工作也應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此舉有助于高校獲得良好的反饋,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與質量。具體而言,高校的思政教育者應加快新媒體評估系統的建設,促使高校學生對該項工作展開無記名評估,以此方式可令學生無后顧之憂,暢所欲言。有助于高校發現更多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的意見與建議。此外,高校的領導應對學校的思政工作加強監督與管理,檢查新媒體技術在該項工作中的運行情況,從而不斷實現思政工作的創新與發展,以此來構建起良好有效的思政教育環境。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在思政建設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并壯大的背景下,高校應多多利用新媒體技術,努力促進思政工作的發展與革新,盡快建立起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思政溝通與交流平臺,促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環境下,學習、生活、成長、發展,通過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習,完成“三觀”的塑造,建立起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陳立影.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策略探究[N].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6,(05):27-29.
[2]鄭磊.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創新探究[N].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26-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