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云
【摘要】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在作文寫作和閱讀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不斷積累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在此期間,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應該互相促進,互相補充才能發揮其重要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本文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寫作教學 問題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093-02
在初中語文的閱讀和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對問題的理解情況,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積極的引導和鼓勵,讓學生在不斷積累中能夠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夠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與文中作者感同身受,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會越來越開闊,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會越來越多樣,學習會逐步進步。
一、初中閱讀與寫作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學生在寫作閱讀過程中不能聯系生活實際,不能表達真情實感。
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總是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記錄自己的心情,去閱讀他人的喜怒哀樂,這樣不僅不能感同身受,更不能深入的具體的進行閱讀和寫作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寫作不能表達真情實感,結果往往是作文內容空洞乏味,寫不出感人的真摯文章,在閱讀過程中也很難真正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含義和內容,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
2.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不能充分聯系起來,教學效率不高。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教師和學生都很難抓住兩者之間的聯系,也很難充分利用在閱讀中積累的好詞好句,寫作手法,如果不能將閱讀學習積累的方法和知識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那么就大大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也就是紙上談兵,不能真正用聯系的、整體的想法看問題。同樣,寫作學習中積累的寫作手法或者使用到的修辭手法學生也不能及時的運用,不能及時的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修辭方法進行對比學習,那么大大影響了教學效率的有效提高。
3.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積累不足,學習起來捉襟見肘。
隨著初中語文教學難度的增大,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的難度也逐步增大,學生學習過程中受到閱歷經歷和積累的限制,很難準確的把握閱讀過程中表達的深層含義,寫作時,內容也不夠豐富完善,存在湊字數的現象,這都是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積累知識比較少的原因,這讓閱讀和寫作學習難度變得更大。
二、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策略
1.閱讀寫作教學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閱讀和寫作變得更豐富。
在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還不是很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生活。語文的閱讀與寫作就是通過對生活中發生的事進行細致的觀察,抓住細節,然后通過優美的文字描繪出來。閱讀與寫作的學習與生活實際密不可分,教師應該明白其中的道理,良好的文章是需要學生表達細膩的情感,這份情感就來自學生對于生活的觀察和體會。優秀的作品不在于他的用詞多么華麗,而在于其中表達的情感多么深入人心,文章中往往會出現對生活中一些極細微的事情進行描寫,通常這都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梢娪^察生活對寫作和閱讀教學是多么的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描寫生活,使學生的作品不再空洞,富有情感。
2.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相互學習與借鑒。
閱讀就是閱讀優秀作品,學生在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要學會如何理解,更要學會在閱讀中積累素材,學習作者是如何進行寫作的,并通過消化和理解,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才能更好的進步?;谶@一點,教師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好詞好句的積累,同時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并且及時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運用到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學生才能有效的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
3.提高語文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
在閱讀與寫作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生對素材的理解,使學生受到文章的感染,老師可以通過一些簡短的視頻或者一些名家朗讀,將學生帶入到作者的文章中,提高學生對文章主旨和情感的理解。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這樣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細心,寫出的文章也會更加富有情感。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同時也在考試中占據在很大的分數比例,良好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成績的關鍵。閱讀與寫作能力也體現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中閱讀與寫作是相互聯系的兩個部分,教師應該抓住其中的精髓,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安排,提高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效率,從而最大程度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適當減輕學習壓力,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朱艷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有效結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2]馬福海.初中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教學思考——“以讀悟寫”[J].語文學刊,2013,(1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