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曉巖 孟璐 高曉晴 孟慶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國之瑰寶,更是民族的驕傲。文化是民族的內核,也是維系一個民族發展的根本。為了更好地掌握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與建議。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發展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中值得傳承與發揚的部分。本文針對大學生群體,將優秀傳統文化中有代表性的、應為當代大學生所了解的部分作為研究的重點,并以此為出發點從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態度、方法途徑、興趣愛好和文化常識的掌握情況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調查以黑龍江省各高校學生為主體,同時面向全國各省市高校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共454人,分別來自東北農業大學、海南師范大學、佳木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齊齊哈爾大學、沈陽音樂學院、齊齊哈爾醫學院等多個高校,涵蓋了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地區的學生,可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地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群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其中,參與調查的男生161人,女生293人;文史類學生194人,理工類學生164人,藝術類學生48人,其他類48人。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調查方法,并以電子問卷為主。共調查454人,回收問卷454份,回收率為100%。除問卷調查的方法外,還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與大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深入了解大學生群體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想法與建議。
從對傳統文化的整體把握上來看,66.7%的同學能夠較為全面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仍有33.3%的同學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還比較狹隘,認為傳統文化只是諸子百家文化、物質文化、詩詞歌賦等,這表示有不少同學對傳統文化認識片面,需要系統、全面地了解和學習,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為全面、客觀的認識。
在大學生對傳承傳統文化的情感態度方面,97.21%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這說明當代大學生有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本責任感。當問到如何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99%的同學都能夠表現出積極理性的態度,只有約1%的人表示對傳統文化不關心,認為傳統文化是過時的東西。并且有83.25%的同學表示對傳統文化比較感興趣,也愿意學習,這表現出當代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總體態度是好的,多數同學都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責任感,也能夠積極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且愿意了解學習。
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方面,通過多項選擇的方式,顯示有70%以上的同學都選擇了通過書籍與互聯網媒體來了解傳統文化,而選擇學校開設課程的只有44.19%,這表現出書籍與互聯網媒體的傳播作用更為突出,而學校開設課程仍需進一步的思考和完善,以求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大學生更愿意以哪種途徑來了解傳統文化的問題上,到名勝古跡旅游、參加一些體驗學習的活動、讀與傳統文化有關的書籍、觀看宣傳片的幾個選項的選擇率均在60%以上,其中旅行和參加活動的選擇比例最高,而選修課程與聽講座的選擇率分別為40.23%和33.32%,為幾個選項中選擇率最低的選項。從中不難發現,大學生更愿意參加能夠親身實踐、動手參與,也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而對傳統的聽教、上課的方式熱情不高。
在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愛好方面,書法繪畫與詩詞歌賦的選擇率最高,達到50%以上。其次是服飾與飲食、民間節日與風俗和傳統工藝,選擇率在40%以上。再次為名勝古跡、神話傳說、民族音樂等,約有30%到40%的學生愿意選擇。選擇率最低的是戲曲、武術,只有20%左右的同學選擇。
在對諸子百家文化、風景名勝、神話傳說、民間習俗等相關方面的文化常識的考察中,約有50%到60%的同學能夠選出對的選項,占調查總人數的多數,這表示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已經有一定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到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多個方面還欠缺基本的了解,需要進一步學習。
關于大學生對四大名著的掌握情況,通過調查發現,約59%的學生表示只看過其中一兩部,10%的學生基本沒看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閱讀缺失表明當代大學生缺乏對文學經典的閱讀,文學經典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應將其發揚光大,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并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對策。
1.一方面,學生對學校課程的參與熱情不高。另一方面,學校開設課程的教育效果還有待提高。通過對問卷的分析,不難發現,在大學生選擇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愿意以哪種方式了解時,選修學校開設課程的選擇率都比較低,且通過研究分析,發現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級學生的題目正確率差異并不明顯。這說明學校在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課程開設和課程質量上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以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并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發揮學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中的戲曲、武術等內容興趣不高,不利于文化的傳承。戲曲、武術作為我國國粹,更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它們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符號,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們更是我們民族文化流傳幾千年的見證和結晶,是需要被我們繼承發揚的重要部分。大學生作為新一代接班人,對國粹文化缺乏興趣,這是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問題。且戲曲、武術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相對而言較有難度,難以真正為大眾群體所喜聞樂見。專業性強,自學存在一定困難,這也間接導致了戲曲、武術等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承困難。
3.大學生對傳統文化常識和相關知識的把握仍較為欠缺。從總體上來看,問卷設置的文化常識題目的平均正確率約為60%,雖然多數同學能夠較好地掌握傳統文化知識,但仍有相當一部分同學對傳統文化常識的了解還有所欠缺,這表明傳統文化知識還需要進一步的普及,要落實到實處,以起到更為實際的傳承效果。
4.缺乏形式新穎、內容豐富、能夠吸引大學生參與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示體驗活動。調查結果顯示,相較于聽講座和在教室里上課的方式,大學生更愿意參加能夠自己親身體驗、動手實踐的活動。而在大學生日常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調查中,展覽體驗的活動又占很小的比例,由此可見,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應該多加舉辦,讓大學生從興趣出發,更好地感受中華文化的內涵與魅力,從而使大學生真正熱愛傳統文化,并以興趣促學習、以學習促傳承,形成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
推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系列書籍、優秀的專題或文章等,推薦大學生進行閱讀并鼓勵其相互交流,開展讀書研討會,交流學習心得,增進學習興趣。在互聯網媒體方面,增加如《中華詩詞大會》《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節目、《漢字五千年》《本草中國》等優秀紀錄片的播放,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大學生觀看,使他們更加深入地體會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實現真正的思想文化傳承。
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學校應開設內容、難度均不同的課程。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學生在專業上有所差別,對傳統文化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擅長范圍都有不同,結合各專業學生的具體情況,設置學生感興趣、易于接受和學習的課程,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程要求上,教師要豐富課堂內容,創新課堂形式,并嚴于管理,注重考核,讓學生愿意學、認真學,也讓學生對傳統文化能夠有正確的認識,端正的學習態度,使傳統文化真正為大學生所重視、所熱愛;學校還應整合教師資源,為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配置具備專業素養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答疑解惑,幫助解決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時存在的障礙和困難。
各高校和社會的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展覽與體驗活動,如讀書研討會、文學知識競賽、傳統工藝的介紹展示、民族音樂演奏會、手工制作體驗營等,通過不同的方式,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并讓大學生在實踐中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使優秀傳統文化由一個書本上的名詞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視、生動形象的種種具體內容,從而使傳統文化真正為大學生群體所喜聞樂見,更好地促進傳承。
傳統文化不是僅需要單一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當代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網絡早已融入大學生生活,傳承傳統文化,也就必須結合網絡,加以創新,才能不被時代淘汰。通過互聯網平臺,整合資源,建立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數據庫,為廣大學生提供豐富的網絡資料,便于查閱學習。在互聯網技術中融入中國元素,設計出具有中國風格的網站、軟件、游戲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并轉化為多種形式,通過網絡平臺加以發揚光大。創新是重要的驅動力,有效的傳承文化離不開創新與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因此,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代賦予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下,當代大學生才能更好地肩負起光榮的歷史使命,為實現中國夢而貢獻青春力量,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1.韓延明.大學文化育人之道[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張豈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