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鋒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中新鎮育才小學 511300)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中,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在應試教育中,教師都比較注重“學科為本”,在授課的過程中只考慮該如何給學生傳授知識,該如何完成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但是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熱愛學習,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數學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占得比重是很大的,在以后的教育中也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數學也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夠發揮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學數學,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開端,所以一定要重視起來.將小學數學生活化,是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下,進行素質教育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的有效方法.
小學數學生活化,也就是將小學數學中所能夠運用的知識和生活場景聯系起來,進行生活化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中的數學,也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漸鞏固和學習數學知識.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活潑好動,思維敏捷,對許多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向往.但是也正是在這個年紀,孩子們對一些課本中的概念性的問題還不能夠完全了解,也不能進行完整地表達.但是對于一些形象具體的事物能夠進行全方面地理解和表達,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的思維很活躍,所以要在教學過程中將一些抽象的概念及公式進行具體形象地表達,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在小學的數學教學中運用生活化教育,能夠豐富小學數學教學的方式,在新穎的情境創設的教學模式中,能夠有效地吸引小學階段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并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的都是生活情境的創設,創設出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不僅能使學生快速地進入學習的狀態當中,還能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以及運用,從而提升在數學學習中成就感,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將數學中的問題放到適合的情境當中,便于學生理解以及運用.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運用于生活,教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生活中面臨相同或者相近的場景時,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熟練地運用在生活實際當中,不僅能很好對數學知識進行鞏固和記憶,還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有句話說“習慣成就未來”.在思想、行為、習慣發展都不完善的小學時代,加之小學生年齡尚小,可塑性非常強,這個時候正是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作息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學校雖然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可也不僅僅是學習的地方.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都和學校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讓小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和教育.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達到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成績的目的.實現這個目的的首要就是要求教師從“教書匠”變成學習的“引導者”,改變傳統教學“填鴨式”的方式,不要一味地去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他們“怎樣學”,要“授人以漁”,教會小學生們學習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比直接講解效果好得多.小學生的智力正處于快速發展的時期,教會他們學習方法不僅能在目前的學習中處于主動,也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許多學生會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而且一部分學生學習起來可能會非常困難,其實數學這門學科不是枯燥,而是抽象,學生認為枯燥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抽象思維不夠強烈.教師要不斷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例如,將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學生可能對于幾何不是很理解,但是對于現實中的各種玩具很感興趣.就拿魔方舉例,魔方是個正方體,長寬高都是相等的,而如果教師拿一個規規矩矩的正方體模型來給學生看,學生可能只是認為這是個正方體,而拿魔方舉例,學生就會知道魔方是個正方體,反過來說也就是正方體都長魔方的樣子.這樣,正方體的概念學生就能夠輕松掌握了.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于數學有興趣了,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體現,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
學習成績并不是衡量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現在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不是“書呆子”,而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在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不要太注重成績與排名,更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習數學,主要運用的就是嚴謹的邏輯思維,教師只是教給學生枯燥的公式,讓學生們不斷的背誦,或者題海戰術,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們想起數學就不感興趣甚至懼怕.數學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迎合考學,更要運用在現實生活中,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例如,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相關聯,可以舉出一些和實際生活相關的數學題來培養學生們邏輯思維,進而教會學生們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西師大版教材中,二年級數學上冊里,學生們要學習《測量長度》這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拿三角板量一量自己的手掌有多寬,讓學生們用多種方法進行測量.還可以分配小組,做個表格,讓學生們將自己每個人的手掌長度和寬度填在表格里,讓學生們根據表格中的數據源思考問題.比如有的學生說:“我的手掌有七厘米.”“我的手掌有十厘米.”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正確掌握尺子測量的方法,通過對手掌的測量,也能大概描述出七厘米和十厘米的長度,在他們的印象里就會產生對長度的理解.
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不要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時代在發展,教師的思想也要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現在電子科技不斷發展,多媒體教學越來越普遍,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素質,認真去學習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因為多媒體可以利用圖像和聲音,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準備一些關于此課需要的視頻課件,通過視頻和音樂,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到方程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視頻讓方程的曲線動起來,這樣就可以給學生更為直觀的感受.或者教師也可以打破傳統只能在課堂上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到操場上,給學生們進行分組,做游戲.在小學數學課中學習《表內除法》這一課就可以利用教師帶領學生們到操場上分組做游戲的方法.例如,一個班有36個學生,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六組,有的組跳繩,有的組踢皮球,有的組踢毽子.時間根據課堂時間教師合理安排.游戲時間結束后,教師提問學生,全班一共36個人,我將你們分成了6組,那么,踢毽子的同學一共有多少個?由于學生們剛做完游戲,而游戲相比那些枯燥的課本,學生們一定更加印象深刻,從而得出答案.這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知道“36÷6=6”這個算式,以此類推,學生們可以掌握更多算式.
綜上所述,將小學數學進行生活化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生活中數學的理解,引起學生的共鳴,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朱希軍.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學周刊,2017(14):176-177.
[2]劉秀明.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