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麗
(湖北省武漢七一華源中學 430010)
本課題選自第八單元金屬和金屬材料課題1金屬材料,課時分配為1課時,內容由淺入深.第一部分是介紹金屬的分類、物理性質、用途,緊密聯系生活,并提供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比較,再通過問題來討論物質的性質是不是決定用途的唯一因素.第二部分重點介紹合金.通過舉例、展示、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合金與純金屬性質和用途,體會到合金具有比某些純金屬擁有更好的性能,理解合金具有廣泛用途的原因.教材還介紹了鈦合金、形狀記憶合金,以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1.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特性和應用.
2.了解常見合金與純金屬在組成和性能上的區別,知道合金具有更廣泛的用途.
3.認識生鐵和鋼等重要合金材料.
1.重點: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及影響金屬材料用途的因素,合金與純金屬的性能比較.
2.難點: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合金與純金屬的性能比較.
學生自主學習任務單、課件、微課視頻、圖片、實驗器材等.
自主學習任務單
閱讀課本第2頁至第7頁內容,先觀看微課視頻[2],后完成下列填空.
第一部分:金屬幾種重要的金屬
1.金屬材料包括 以及 .
2.金屬的物質性質:通性有 和個性有 .
3.閱讀課本表8-1,了解一些金屬物理性質.
4.閱讀金屬之最
5.你的生活中用到了哪些金屬材料,請記錄.
第二部分:合金
1.如果在金屬中加熱熔合 ,就可以制得合金.這種組成的改變,使得合金性能也隨之改變.
2. 是使用最多的合金,請查閱資料,從組成元素上面比較生鐵和鋼的特點.
3.閱讀材料:純金屬(鉛、鎘、鉍、錫)和合金(焊錫、武德合金)的熔點,寫下啟示.
4.閱讀課本表8-2,認識一些常見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
自學質疑:
關于以上內容,你還有哪些問題?請記錄.
1.導疑——情境導入,提出疑問
視頻介紹人類歷史上使用到的材料有石器、青銅器、鐵器等,至今,金屬材料一直被廣泛地應用著.為什么金屬材料有如此廣泛的應用呢?
2.引探——自主學習,探究問題
圖片展示:學生自己整理的生活中金屬材料;文字展示:物理性質的通性.學生在電子白板上用連線的方式建立性質與用途之間的聯系.
3.釋疑——主動展示,闡釋疑點
以小組為單位,思考和討論問題:為什么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鋁制?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么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為什么燈泡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是錫制的話,可能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有的鐵制品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會怎么樣?
4.啟思——歸納總結,提煉方法
學生根據討論后的結果,小結:物質的性質在決定了物質的用途,但這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還要考慮 等多種因素.
5.精煉——當堂訓練,提升能力
(1)在下列物理性質中,鐵、銅、鋁三種金屬都具有的性質是 .
A.銀白色金屬 B.延展性C.導熱性 D.導電性 E.被磁鐵吸引
(2)選擇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不需要考慮的因素是( ).
A.硬度 B.價格 C.耐腐蝕性 D.導電性
精煉部分當堂學生完成,再在白板上評講.
6.釋疑——主動展示,闡釋疑點:
(1)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屬材料.合金是( ).
(2)閱讀學生收集到的有關鐵合金的資料,記錄生鐵和鋼的含碳量、組成成分和性能.
(3)動手實驗:①用黃銅和銅片相互刻畫,比較硬度大小,觀察金屬片上是否留下痕跡.②比較黃銅與銅片、硬鋁與鋁片的光澤、顏色、硬度.
(4)比較純金屬(鉛、鎘、鉍、錫)和合金(焊錫、武德合金)的熔點,寫下啟示.
7.啟思——歸納總結,提煉方法
小結:
8.精煉——當堂訓練,提升能力
(1)下列不屬于金屬材料的是( ).
A.礦泉水瓶 B.伍角硬幣 C.鉆石 D.不銹鋼鍋 E.純銅絲
(2)下列有關合金的敘述中,其中正確的是( ).
A.合金中至少含有兩種金屬
B.生鐵是含雜質較多的鐵合金
C.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屬
D.生鐵的含碳量小于鋼
(3)下列關于合金與純金屬的比較中正確的是( )
A.抗腐蝕性:不銹鋼大于生鐵
B.硬度:銅大于黃銅
C.含碳量:鋼大于生鐵
D.熔點:焊錫大于錫
本節課采用的是翻轉課堂的形式,充分運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思想.其中金屬材料的分類和物理性質,作為基本知識點放在任務單中,學生預習課本后能較好完成.疑難較多的是性質是不是決定用途的唯一因素,就安排在課堂上討論,再能根據本小組的情況進行歸納,提升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合金部分,動手實驗時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硬度更大等優良性能,同時配合教材提供的資料和學生收集的資料,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樹立嚴謹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陳玉琨,田愛麗.慕課與翻轉課堂導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李周平,曹新慶.“翻轉式課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模式[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4(7/8):4~6.
[3]徐妲,鐘紹春,馬相春.基于翻轉課堂的化學實驗教學模式及支撐系統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3(5):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