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江蘇省吳江高級中學 215200)
心理學家蓋耶指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可見,對于學生來說,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錯誤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老師,也會在日常教學中出錯.如何把有意義的“差錯”融化為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走出錯誤并把真正富有價值的內涵、創新的人格植入學生的學習習慣中,筆者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教師平時要做足功課,充分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對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語言表達、解題技能等方面可能出現的錯誤要有大概的估計和判斷.教師在備課時,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問題(特別是比較容易出錯的新知識),預設學生的錯誤點,用錯誤引發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參與的興趣,從而加強課堂教學的互動,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在蘇教版化學2“乙醇”這一內容的備課時,預測學生在寫化學方程式時可能會將乙醇寫成C2H6O.在實際教學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的:通過初三化學書本上出現的“乙醇的化學式為C2H6O”引入,讓學生搭建乙醇可能的結構模型,意料之中學生搭出了兩種(CH3CH2OH和CH3OCH3).接下來進行分析,煤油中的H以C-H結合,H2O中的H以O-H結合,而Na可以保存在煤油中(Na與煤油不反應,即C-H不會斷裂),Na可以與水劇烈反應(O-H會斷裂),讓學生通過實驗驗證(乙醇可以與Na反應),得出乙醇的分子結構應為CH3CH2OH.緊接著讓學生嘗試寫出乙醇與Na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果然,很多學生還是將乙醇寫成了C2H6O.筆者故意請寫錯的學生到黑板上去板演,預料之中,該學生寫完“C2H6O+Na”后不知所措.然后順理成章進行引導:“請問同學們,C2H6O代表哪種物質?”因為才搭過模型,學生馬上領悟過來,可以代表乙醇,也可以代表CH3OCH3(二甲醚).接著進行強調:“因為有機化學中存在同分異構現象,所以在書寫有機化學方程式時,我們應書寫其結構簡式.”將乙醇寫成CH3CH2OH后,在與Na反應時,O—H斷裂,那么“2CH3CH2OH+2Na→2CH3CH2ONa + H2”此反應自然迎刃而解.通過預設學生的錯誤,加深了學生對于書寫有機化學方程式時有機物應寫成結構簡式這一知識點的理解,相信學生在今后的書寫過程中會大大減少這種錯誤的發生.
教師,一直是學生心中的領路人,如果哪天能“揪”到老師的錯誤,那真是一件足以嘚瑟一個星期的事情了.在某些教學難點屢次強調都不見效的情況下,教師不防利用學生的這個心理,適當放下身段,讓自己在合適的時機“犯”個合適的錯誤.
在蘇教版化學2“糖類、油脂、蛋白質”的學習中,當講到淀粉水解后產物的驗證時,學生都知道利用葡萄糖中含有醛基,可選擇用“銀鏡反應”或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的反應來檢驗.于是,按照學生的思路,給他們做了演示實驗.
按照實驗步驟,取淀粉水解液加入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加熱后根本看不到磚紅色沉淀,而這個實驗在一天前用以直接檢驗葡萄糖中的醛基時現象非常明顯!筆者很無奈的對學生說:“藥品就是昨天的,完全一樣,肯定沒有問題.”有學生說,會不會是淀粉沒有水解?筆者告訴他,這個淀粉水解反應了足夠的時間,溶液中肯定有葡萄糖了,甚至已經全部水解成葡萄糖了.忽然,有學生舉手說:“老師,會不會是你的實驗方案出問題了,淀粉水解是酸性環境,你應該試試把酸先中和了再做醛基檢驗.”于是,請這位同學來嘗試他的方案,當磚紅色沉淀產生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因為筆者的這個“錯誤”,聽到了學生們不一樣的聲音,感受到了他們活躍的思維,更重要的是,這個淀粉水解產物檢驗的實驗關鍵點學生都牢牢的記在心中了.在以后的歷次考試中,只要考到這個試題,我們班的正確率穩穩第一!
課堂隨時都會有意外的出現,有時會打亂教師原有的教學計劃,甚至使得教學工作無法繼續下去.但是,意外的出現往往也是機會的出現,如果能夠把控好課堂上隨機生成的錯誤,讓錯誤變成資源,鼓勵學生探究發現、自己解決問題,更可以進一步建立起學生們學習化學的信心.
在蘇教版化學1“鋁及鋁合金”這章的學習中,回顧鋁與稀硫酸反應的知識點時,筆者設計了分組實驗:鋁和稀硫酸的反應.大多數小組觀察到了預期的氣泡,可是有一組沒有看到任何現象.學生也覺得很疑惑,筆者也覺得很困惑:為什么會沒氣泡呢?仔細觀察了那組同學拿到的硫酸,發現瓶上的標簽已經腐蝕,拿起試劑瓶一看,心理頓時明白了.此時,豁然開朗,這是多好的生成機會啊,這節課正要講解鋁與濃硫酸的鈍化問題,何不就此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呢.
筆者非常鎮定地向學生拋出了問題:“同學們,你們來大膽預測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學生開始想各種原因,并付之實驗驗證,大家都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問題的解決中,可惜好一陣都沒有找到沒有現象的原因.這時,有學生提出,會不會是這瓶硫酸出問題了,筆者順勢拿起這瓶硫酸放到他手上,“這瓶硫酸特別重.”他馬上喊了出來.筆者引導他:“這確實是一瓶硫酸,你猜測一下,為什么會特別重?”“這或許是一瓶濃硫酸吧”,這個學生想了想回答.原來,由于實驗員的粗心大意,這組學生拿到的就是一瓶濃硫酸.筆者順理成章地繼續引導:“稀硫酸變成濃硫酸時,硫酸的性質發生了什么變化呢?為什么鋁遇濃硫酸沒有明顯現象呢?”學生一邊回憶濃硫酸知識,一邊討論,不時還看看書.很快,他們找到答案了:在常溫下,鋁遇濃硫酸、濃硝酸時會在表面生成一層致密的氧化膜而鈍化,從而阻止內部金屬進一步發生反應. 這個課堂上偶然出現的問題,差點使筆者陷入困境,但要感謝這個錯誤,讓學生打開了思想的大門,主動積極地找到問題所在,不僅學會了這個知識,更拓展了思維.
教學中,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與其教師費時費力地去重復,學生費時費力地去死記硬背,從而避免錯誤的發生,不如準許學生犯一些錯誤,甚至誘導學生犯一些錯誤,因為這些錯誤,會讓學生印象深刻,更透徹得掌握知識點.同時,也會讓教學更富有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