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 斌
(江蘇省江陰市第一中學 214400)
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個人學習興趣和心理特征的不同,班級往往會出現學習水平分層現象,而且這種水平差異會隨著時間推移與課程進展慢慢拉大.該差異的存在不僅是在學生入學后才形成的,在入學前,學生由于學習經歷的不同就已經造成了一定的差距.為了更好地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在面對這類教學情況時,分層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在高中的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水準存在差異,包括學生潛力、動機、學習方法等,所以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從簡單的學習內容快速過渡到較難的知識理解、運用層面.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一定要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準,針對性地設計能被相應層次學生所接受的教學內容.這樣不同類型的學生才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級的整體學習效益才會升高.
分層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教師在以學生為教學主體的前提下,設計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特點的學習活動.這種分層的思想會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從課堂提問上來說,教師要設計不同難度不同的問題來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思維習慣來引導其進行思考.在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設計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由易到難來引導學生展開學習活動,對于水平較低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地放低要求;對于水平較高的學生,教師則應該加大問題難度,讓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加強.
在分層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氛圍的創建,是保證分層教學有效實施的基礎.那么,如何來創設適應分層教學的教學氛圍呢?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是注重氛圍的平等性.在開展分層教學式,教師要向學生明確分層不是將學生劃分成地位的三六九等,而是只是單單從學習成績上的一個劃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班級整體的進步與提升.第二個是注重教學氛圍的開放性,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并給予學生適當的學習機會,讓其收獲到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
在實施分層以前,教師首先要從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基礎、能力、態度、最終成績等幾個方面進行客觀的考量,根據學生不同學習階段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將學生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層次具體可分為上、中、下,三種層次的比例沒有固定的數值,一般是兩頭小中間大.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種層次的劃分是動態的,學生的學習成績持續上升或下降都會影響到自身的分層.因此,教師要時刻檢測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的發展情況,及時的給予學生的肯定與鼓勵.
在合適的教學情境與合理的學生分層下,教師相應的教學環節與活動設計也要遵循分層的規律與特點.在教學目標制定上,教師既要注重目標受眾的普遍性與整體性,也要兼顧兩頭.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公式時,對于上層學生我的要求是學生必須能用公式來解決較為復雜的應用題,中等水平的學生要熟記三角公式推導過程以及進行簡單的解題計算,下層水平的學生則需要記準公式并能直接使用.在課程結束時,我會抽查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筆記與解題情況,確保其學習活動的正常開展.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不僅要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還要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收獲相應的學習成果.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以中層學生的學習水平作為基準,再適當的增加學習活動來考慮其余兩層學生的學習活動.課堂的整個教學過程必須要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過程易簡不易繁,在知識點難度、內容的過渡上,教師必須考慮到中、下層學生的學習想法,適時加快或者放慢教學的節奏,以適應學生的整體發展.
在布置課堂作業或者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注意作業難度的分層性.一般作業的由兩個部分組成:必做題、思考題(選作).必做題以基礎知識題與簡單運用題為主,三個層次的學生都必須完成;而思考題以較為復雜的綜合運用題為主,重在開拓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下層學習水平的學生必須完成必做題,中層學習水平的學生在完成必做題的基礎,要去嘗試性的做思考題,做不出來的不要緊,但是一定要有所思考;而上層學習水準的學生思考題是他們要重點攻克的難關,在考查這類學生的作業時,我也會重點看思考題的完成程度.
總而言之,分層教學在高中數學的實施,不僅依賴于良好教學氛圍的構建和合理的學生水平分層,還需要教師在不同的教學環節與情境下,結合分層教學的規律來開展分層性質的教學活動.分層教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分層,而在于所有學生都能得到有效、全面的提升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