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厚良
?
少數民族大學生課余生活現狀與對策研究
康厚良
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650106。
通過對277名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的課余主要生活方式和體育鍛煉的認識、參與頻度等行為的調查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課余群體主要以室友和老鄉為紐帶;課余生活方式令人擔憂,選擇體育鍛煉或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學生只占參與調查人數的15%;多數學生仍對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示滿意,不滿意課余生活的學生中有37%的表示不想改變現狀。建議:以寢室為單位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引導其養成堅持鍛煉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時,豐富、優化學校體育項目,加強對體育教師的培訓和監督,合理開放運動場館,完善學校配套設施,有針對性的開展學生工作。只有將各個環節的工作做好,才可能讓學生養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方式。
少數民族大學生;課余生活;體育鍛煉
“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要求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然而,在實踐和研究中卻發現,體育鍛煉參與容易,堅持難[1]。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指出:與2010年相比,2014年我國城鄉學生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即身高、體重和胸圍等發育水平繼續提高;肺活量繼2010年出現上升拐點之后,繼續呈現上升的趨勢;城鄉學生營養不良檢出率進一步下降,且基本沒有重度、中度營養不良;中小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穩中向好趨勢;但是,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呈現下降趨勢,各年齡段學生肥胖檢出率持續上升[2]。這說明目前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教育和學生的課余鍛煉的工作還不夠理想,如何促進和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的工作迫在眉睫。近幾年,許多專家、學者就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研究取得了較多成績,從體育教學改革到課余鍛煉管理等都給出了指導性建議[3]。但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還沒有引起專家和學者的重視,沒有將其獨立分析研究,形成更有針對性的建議。本文擬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習慣、鍛煉頻率等進行調查,以便更多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本文采取方便取樣,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2016~2017級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共29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問卷281份,有效問卷277份。回收問卷中大1學生212份,其中女生138份,男生74份;大2學生65份,其中女生36份,男生29份。接受調查問卷的學生中,生源地在大城市或省會城市的學生有25人,生源地在縣級城市的學生有76人,生源地在鄉鎮的學生有50人,生源地在農村的學生有126人。共有22個少數民族的大學生參與了問卷,其中參與調查問卷不足10份的民族有13個,其余9個民族的問卷都在10份及以上。
1.2.1 文獻法 通過對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優秀碩士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等電子圖書、雜志、報刊等相關資料,搜集與本文相關文獻。為本研究做好鋪墊和資料儲備,并對所有查獲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和分析,為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文獻參考。
1.2.2 問卷法 隨機選擇云南經濟管理學院2016~2017級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共計發放問卷290份,經過整理回收有效問卷277份。
1.2.3 邏輯分析方法 進行推理、歸納、演繹,并對影響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習慣養成因素進行分析。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時間主要分為上課時間和課余時間,上課時間是統一進行,而課余時間是學生自行安排度過,對學生課余時間生活消遣方式的調查有助于了解學生的課余動態和生活習慣[4]。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課余時間主要度過方式調查中,28.9%的是玩手機或上網,26.4%的是逛街或溜達,22.5%的是吃喝聚會,15%的是體育鍛煉。調查表明,只有15%的學生體育鍛煉是他們課余主要方式,學生更多的課余時間是花在吃喝玩樂上。
在對他們的課余生活滿意度調查中,63%的學生選擇滿意選項,27%的學生選擇不滿意選項,選擇其它的10%。就對自己課余生活不滿意的學生是否改變現有課余生活的調查中,63%的學生想改變,37%的學生仍然保持現狀不改變。在不滿意自己課余生活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中,雖然有多數學生想改變課余生活,但他們只是有想法,離真正改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值得注意的是37%問卷是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健康自己也不滿意的學生,但他們不去改變或嘗試改變,這才是開展學生工作最艱巨的地方。
大學生是一個青春的群體,他們在課余生活中所選擇的同伴有助于他們的成長[5],在對少數民族大學生課余時間的主要同伴調查中,選擇給室友一起度過的有142份,給老鄉一起的有54份,給戀人在一起的有41份,選其它的有40份。
對飲酒頻度的調查中,選擇經常喝酒的有32份,偶爾喝酒的有115份,不喝酒的有130份。經常喝酒和偶爾喝酒的學生中,女生多于男生,而且某些民族的學生喝酒的比例較高。在校期間是否參與打架的調查中,選擇打過架的問卷19份,選擇沒有打過架的問卷258份,在打架的問卷中,男生11份,女生8份。從調查中發現參與打架的學生多數是選擇經常喝酒選項的學生,這也為校園管理提供了一些開展工作的重點。
2.3.1 大學生對課余體育鍛煉的認識 在對課余體育鍛煉的作用的調查中,有210名學生認為課余鍛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并正參與或有意向參與到課余鍛煉中,占問卷人數的75.8%;有22名學生認為課余鍛煉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我就是不參加,占問卷人數的7.9%;有17名學生認為我還比較年輕不參加鍛煉對身體的健康沒有影響,占問卷人數的6.1%;其它認識占10.2%。這表明參與調查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多數都知道課余鍛煉對身體的益處,但在實踐參與中,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不愿意參加體育鍛煉。
2.3.2 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頻度 在調查中,每周都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學生有140人,占問卷人數的50.5%;很少參加或偶爾參加鍛煉的學生119人,占問卷人數的43%;從來不參加的18人,約占問卷人數的6.5%。這表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課余體育鍛煉上,有半數的學生已經形成或正在養成鍛煉的習慣,仍有較多的學生沒有課余體育鍛煉的習慣,甚至有6.5%的學生抵觸或排斥課余體育鍛煉。在課余鍛煉的頻度中雖然每周都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學生占問卷人數的50.5%,但這不能代表課余體育鍛煉是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這與課余時間主要度過方式調查中15%的學生選擇體育鍛煉并不矛盾,這更能說明每周都參加的課余體育鍛煉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中,實際的鍛煉強度和時間仍未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對18至64歲人建議的運動量。(建議: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也可以每周150min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者每周至少75分鐘較大強度有氧運動。)
2.3.3 沒有養成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因 在對很少參加或偶爾參加和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學生的原因調查中,31%的問卷選擇為沒有時間,21.4%的問卷選擇是不喜歡課余體育鍛煉,21.6%的問卷選擇是受鍛煉場地限制,15.8%的問卷選擇是沒有感興趣的項目,5.6%的問卷選擇是因為鍛煉后沒有熱水洗澡。在此項調查中不僅發現了學生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因,同時也暴露出學院配套設施需要完善的地方,也為學校豐富體育課程結構體系提供一些思路。
2.3.4 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因 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學生的原因調查中,49.4%的問卷選擇是喜歡、不鍛煉難受,28.6%的問卷選擇是被同學或老鄉等其他人拖去的,19%的問卷選擇是為了減肥或塑身的需要。調查表明只有養成良好的習慣才是課余體育鍛煉的原動力,形成固定的鍛煉搭檔也可以有效的養成鍛煉習慣并能相互監督。
2.4.1 體育課程滿意度調查 在對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滿意度調查中,選擇滿意的有181份,不滿意的有83份,其它的13份。目前學校采用的俱樂部選課模式,在學生大1、大2的體育課學習中,大1第1學期是按行政班級開設體育課,課程內容主要注重學生的體育興趣培養和項目基礎技術學習體會,課程開設3到5個項目;在大1第2學期和大2學年主要是按項目開設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系統中選課,每個項目設有時間和名額的限制,選滿為止。這在某種程度會導致學生搶課,并出現自己感興趣的課選不上,為了學分被迫選名額未滿,但自己又不喜歡的項目上課。這就出現了部分學生不滿意學校開設的體育課程。
2.4.2 對體育教師的技能傳授調查 學生對學校體育課程授課教師對體育知識技能的影響調查中,選擇有很大影響的有70份,有些影響但不是很大的有156份,沒有影響的有51份。調查中,還反映出教師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沒有有效組織教學、教學方法手段單一等問題,這也是影響學生有效學習體技育能的原因之一。
學校體育課的教學質量、受學生歡迎程度和安全與否,與體育課的指導者也就是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與負責態度有很大的聯系[6]。由于體育教師在體育課中的教學組織不規范、教學方法安排不合理、課前準備不夠充分、在上課時隨意性較大,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消極訓練等,不僅容易產生風險事件,還導致學生厭學的情況產生[7]。在高校體育課教學中,教師應該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狀況,以及不同學生身體素質之間的差異,在傳授運動技術動作時應該做到照顧到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的狀況,因材施教不要一味地強調完成動作技術教學,這樣可能會使得一些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在完成那些他們難以較好完成的任務時,出現身體損傷等風險事件,從而導致厭學[8]。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要時刻巡視運動場地與運動器材在使用中的安全狀況,時刻提醒學生在使用運動器材時需要注意安全及有效保護,耐心教授、指導學生學習訓練。
2.4.3 綜合分析 受調查問卷的少數民族學生中,生源地在大城市或省會城市的學生有25人,生源地在縣級城市的學生有76人,生源地在鄉鎮的學生有50人,生源地在農村的學生有126人。調查中,176名學生生活在鄉鎮或農村,他們所接受的體育教學還受著場地、器材、師資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體育還處于邊緣學科的狀態,所能開始的體育課程也只有籃球、鉛球、跑步類等便于開展的項目,課程沒有體系性,從小學到高中仍然存在“放羊式”教學的現象,課程內容簡單重復,沒有體系性,學生厭學情緒高[9][10]。大學的體育教學分門別類,讓這部分學生耳目一新,對課程的開設滿意度較高,但在大城市接受教育的學生已經在基礎教育中接受了相應項目的學習,大學開設的課程對他們的吸引力有限,所以這部分學生對學校開始的課程不滿意;在加上教師在上課中的不當組織、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對課程及實施者不滿意,最終沒有感受到體育課帶來的快樂,沒有更進一步學會技能,最終沒有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
2.4.4 對場館資源的利用分析 在調查中,很少參加或偶爾參加和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學生,有21.6%的學生是受鍛煉場地限制不參加鍛煉,有15.8%的學生是沒有感興趣的項目而不參加鍛煉。目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向學生免費開放的場館有露天籃球場13塊、排球場6塊、400m多功能燈光田徑場一塊;其余的多功能籃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網球館、瑜伽館、形體室等都是需要有賞使用。這也導致學生課余鍛煉選擇的鍛煉方式相對較少,無法滿足學生廣泛興趣愛好的需求;在遇到下雨、下雪、大風等極端天氣時,學生無法在室外鍛煉,這也影響學生的鍛煉總時間[11]。室內場館有賞使用加大了學生的課余鍛煉成本,同時也影響了學生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對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會造成巨大阻力。
通過調查發現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不參加課余鍛煉的因素很多,在無法進行逐一動員、單獨教學的情況下,只有對其進行有效引導,多方面共同努力、完善,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走向運動場,參與到課余體育鍛煉的大軍中。
(1)優化課堂結構,對體育課堂進行有效監督,發揮體育教師在學校體育中最大作用。在體育課中不僅培養學生的技能,還應加強項目的理論知識學習:項目的起源與發展、項目裁判法、鍛煉時的保護與幫助等。嚴格執行中央到地方對體育教師、體育課的要求,形成有效監督,杜絕“放羊式”教學或“應付式”教學;避免大學體育教學設計與中小學相似或相仿,無新意,缺乏針對性;嚴查和防范體罰、辱罵學生的行為。營造出體育教師科學設計課程、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嚴謹執教、學生樂于參與學習的氛圍。
(2)對校內場館進行有效的、人性化的管理和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開設學生喜歡的項目,多開設室內項目[12];課余時間或極端天氣免費開放室內場館,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課余體育鍛煉,盡最大可能滿足學生的鍛煉需求,保證學生每天的課余體育鍛煉時間。對鍛煉設施進行有效管理和維護,避免因場地器材的損壞導致的傷亡事件的發生,將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
(3)充分發揮學校體育社團的作用,將學校選項型俱樂部轉變為社團管理的俱樂部,將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有俱樂部來組織管理,由體育俱樂部參加學習的會員多少來開設班級,以及開課的時間段,并聘請教師進行課程教學[13]。社團更了解學生的需求,在有效組織興趣相同的同學開展活動的同時,將所面臨或遇到的困難向學校反映,不僅能高效的解決問題,還能讓學校知道學生的動向(體育需求);開設課程模式的轉變,學生選自己喜歡的課程,并聘請自己喜歡的體育教師授課,這無形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對受眾的學習需求進行滿足,課程設計、教學、組織管理都需圍繞學生進行,課程教學質量無形提高。
(4)定期進行少數傳統體育知識講座,并選取一些民族特色項目開設為選修課或體驗課,讓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認識民族體育項目、認同民族文化,參與推廣民族體育文化,參與鍛煉[14];將受學生喜愛的體驗課程再經過科學設計逐漸的開設為學校俱樂部課程,豐富學校課程體系。
(5)學校應改善配套設施為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提供最大便利[15]。在調查中有學生不參加課余體育鍛煉的理由是“沒熱水洗澡”,目前學院采用的是以寢室為單位的太陽能熱水器供熱水模式,遇到極端天氣和大家都洗澡時,會出現沒熱水或熱水用完的情況,學校應建設一個不受天氣影響的公共浴室,解決學生鍛煉的后顧之憂。
(6)發揮好寢室、老鄉等的團體的作用。在少數民族大學生中室友、老鄉是他們主要的生活伙伴,從一個體育愛好者帶動一間寢室的室員、一個地方的老鄉養成學習、鍛煉習慣的思路出發,把宏觀目標“微格”化。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好了才能保證學生課余能充分參與鍛煉,只有大家都參與鍛煉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鍛煉習慣才能養成,體質才會提高,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能富強。
[1] Craig C L,Russell S J,Cameron,et al. Foundations for jointaction: Reducing physical inactivity [M]. Ottawa, ON:Canadian Fitness and Lifestyle Research Institute. 1999.
[2] 國家體育總局. 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5/n329/c216784/content.html 2015-11-25.
[3] 王 成,孫 蔚,陳善平,等.大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趨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0):1378~1379.
[4] 王 碩.基于認知行為理論的大學生體育鍛煉意向與鍛煉行為的關系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12).
[5] 黃媛君.大學生體育鍛煉態度研究綜述[J].當代體育科技,2017(29).
[6] 黃柳倩.高校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風險的識別及規避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09):187~188.
[7] 石 巖,盧松波.體育教師教學活動風險認知的質性研究及測量方法[J].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02):121~125.
[8] 金 燕,周 平. 高校公共體育課風險管理對策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12):96~99.
[9] 郎 琳.初中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觀念的培養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13).
[10] 朱風書.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的劑量關系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32).
[11] 李 皓.利用碎片化時間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前景分析[J].當代體育科技,2017(27).
[12] 廖惠珍.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教育融合研究[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
[13] 潘秀剛,陳善平,張中江,等. 體育社團大學生鍛煉行為及影響因素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03):375~378.
[14] 牛一農,于 芳,付 奕.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焦慮、抑郁的相關性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7(02).
[15] 龐敏慧,王海清,饒珈銘,等.廣州市大學生體育鍛煉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6(12).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fter - hours Life of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KANG Houliang
Yunnan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 Kunming Yunnan, 650106, China.
We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of 277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fter-school main life style and physical exercise awareness,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behavi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after-school groups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are mainly roommates and fellow; the extra-curricular lifestyle is worrying; the students who choose or develop physical training habits account for only 15%. Most students are still satisfied with their way of life, while 37% of those who are not satisfied do not want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erefore, we suggest to intervene in the dormitory as a unit to the way of life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guide them to develop a healthy lifestyle that adheres to exercis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enrich and optimiz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programs,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and supervis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sports venues , Improve school facilities, targeted to carry out student work. Only by doing a good job in all aspect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healthy and active lifestyle.
Minority Undergraduates; After - hours Life; Physical training
1007―6891(2018)02―0111―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2.28
G807.4
A
2018-01-08
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