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帆 趙端端
摘要: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重要基礎工程,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分別從政治教育的本質、黨的領導和民主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等多個層面淺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要性
在黨的十九大上,習總書記指出:“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1]當前,認真學習、領會十九大精神中有關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論述,進一步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對于我們統一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開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其地位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意識形態決定了其階級性,無論是孔子的“孝悌忠信”,還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無論是古希臘的斯巴達克教育,還是當今美國的精神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在人類有階級歷史的整個過程,并在解決社會諸矛盾中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規定自身的本質,即通過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的社會化,將一個不適應,或不完全適應社會需要的人、培養成為能夠適應一定社會發展需要的合格社會成員,使社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顯現中得以延續和發展。也正是這種本質顯現,冠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社會中始終具有基礎性地位
人類的進步離不開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而“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2]。因此,“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一定的教育和訓練。”思想政治教育由此獲得哲學層面的社會基礎的價值定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培養健康身心,堅定理想信念,鑄造精神支柱,激發積極性、創造性、戰斗性,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價值的準確定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類社會中始終具有全局性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國之本。思想政治教育對統治階級的意志的貫徹、社會意識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創設和實施、科學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與社會文明的進步,都起著整體性的促進或制約的作用。正是由于現代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從依靠人口數量轉到依靠人口質量,從依靠體力勞動轉向更多的依靠智力開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業越來越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中具有先導性地位
人的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根本途徑在于教育,在于全面發展的教育。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一分鐘也不忽視教育工人盡可能明確地意識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以便德國工人能夠利用資產階級統治所必然帶來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條件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以便在推翻德國的反動階級后立即開始反對資產階級本身的斗爭。”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全面的教育。這種全面發展的教育不僅包括德育、智育、體育,同時還應該包括美育、技能、處理人際關系的正確觀念和能力等等。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全面發展教育的根本保證。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的戰略地位,是通過它的根本社會職能表現的。人類社會自有階級以來,社會的發展即政治斗爭的發展,即生產斗爭的發展。維護或改變生產關系,是一切政治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實質和總根源。作為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的核心部分之一、統轄和影響其他意識形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基礎的反映,特別是生產關系的反映,因而集中反映統治階級或政治集團的利益,但同時,被統治階級也總是利用各種方式尋找或創造某種思想理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以各自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宣傳和影響群眾,在相抗衡中天然地成為政治斗爭和階級斗爭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不僅為政治斗爭服務,也為生產斗爭服務。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激發創造熱情,開掘人的潛能,不僅使自身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力量,而且使勞動者的精神外化作用于客觀對象,發揮精神變物質的能動作用。
二、從黨的領導和民主政治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強黨的領導的強大思想武器,更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備條件
(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強黨的領導的強大思想武器
習總書記指出:“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堅決改變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推動全黨尊崇黨章,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層層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1]黨的領導,在馬列主義政黨看來,主要是指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領導。政治領導解決方向道路,組織領導是實現政治領導的組織保證,思想領導是黨的政治領導和組織領導的前提和基礎。思想的高度統一,才能保證我們的黨和人民協調一致地實現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光榮任務。
思想政治工作使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團結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實現黨和國家各項任務的中心環節,也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政治優勢。只有充分發揮這一政治優勢,才能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各項工作和群眾中去,才能及時排除和戰勝各種錯誤東西的干擾,才能鞏固和發展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政治基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期,當所處的國內外環境、所肩負的任務和黨的自身狀況,都已經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國際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趨勢不斷發展,西方敵對勢力不斷滲透;在國內,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日趨明顯。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少數黨員干部甚至理想信念動搖,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等等。這些,都需要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來統一人們的思想。不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不用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去占領意識形態領域,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興風作浪。
(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備條件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一般包括民主觀念建設、民主制度建設和民主生活建設三個相互聯系的側面。在民主政治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通過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感。民主政治是關系到億萬人民的大事,為了確保民主原則的實踐,公民必須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參與政治生活。這種參與活動,是一種既支配他人的社會行為。因此,它必須具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堅持向黨和國家負責與向人民負責的一致性。為了提高公民的政治覺悟和政治責任感,我們需要長期的、系統的和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公民的民主意識。引導公民參與政治實踐,不可或缺。只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使公民使公民首先明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依法表達自己的政治意志,才有可能將民主擴展到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之中去。第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培育公民的法治觀念。民主與法治密不可分,從一定意義上講,我國民主制度還不健全,這與公民的法治觀念不強有直接關系。由于殘存的封建思想影響,特別是近現代西方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沖擊,增加了我們培養公民法治觀念的難度,加之小生產方式的慣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對社會主義法治的認識,因而,我們必須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普及法律知識,逐步而有效地加強公民的法治觀念。
三、從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價值導向,是防止思想文化滲透的有力武器。
(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證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的內在要求。我們知道,物質生產本身沒有階級性,但任何生產力總是同一定的生產關系相聯系,經濟基礎總是同一定的上層建筑相聯系,因而經濟建設也有了方向的問題。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人們了解改革觀、發展觀,對于堅持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經濟建設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在經濟建設活動中,人們對國家和社會的前途命運如何評價,對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關性的認識,都直接影響到勞動積極性和發揮。因此,必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激發人們的主人翁責任感,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經濟建設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價值導向。
根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然要解決許多復雜問題。在所有制關系上,要處理好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關系;在收入分配上,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在利益格局上,既要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又要出要局部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結合起來,等等。隨著改革的推進和經濟利益的不斷調整,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不斷顯現,這就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用與我國占主體地位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的一元化的集體主義的價值導向去對多元化的價值導向有目的地規范、組合和引導,使市場經濟的利益指向統攝于社會主義道德價值導向,從而使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從、服務于社會主義的目的和發展目標。
四、從思想文化建設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
精神文明是衡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設的中心環節,思想文化建設即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教育和文化建設,為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必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重要內核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從一個側面上成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
政治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體系,是現代發展理論的最大特點。既要經濟發展,又要民主健全,既要科教更加進步,又要文化更加繁榮,既要社會更加和諧,又要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命題本身成為嚴密的邏輯系統。首先,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思想文化建設組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橫向結構,賦予“建設”以獨特的全面性。全面建設是多重要素的有機整體,作為要素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有效實施將直接關系到機體的健康,沒有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稱之為全面建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就是向教育對象進行馬列主義理論,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啟發和提高其政治思想覺悟,將社會的要求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心里素質。堅持正面灌輸,提高認識的方法是社會主義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
(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是防止思想文化滲透的有力武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國際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情況下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還要面臨新科技革命和西方敵對勢力的“分化”、“西化”的雙重挑戰。隨著全球經濟化的快速發展,滲透與反滲透,遏制與反遏制,顛覆與反顛覆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因此,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不能只注意片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看不到背后還存在思想文化的滲透;只片面強調與國際接軌,忽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還有著根本的差別;只片面看到“入市”的有利的一面,而忽略了對自己經濟發展、思想文化進步存在影響制約的一面,而應必須晶體和抵制各種錯誤思潮,排除一切破壞不穩定的因素。這就需要有著過濾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經常不斷地對人民群眾進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灌輸,用馬克思主義回答和解決各種思想問題,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違背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潮,從正面入手,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時刻給人以警惕,使國人牢記“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只有這樣,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才能在矛盾的對立統一中求得“贏”的一極,才能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開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3,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300頁
作者簡介:劉曉帆(1990.3-),女,河北石家莊人,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行政管理。趙端端(2001.5-),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市第二中學高二(3)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