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云
摘要:遷移是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現象。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氛圍,讓學生盡可能在利用正遷移促進學習效果提升,減少負遷移給學習帶來的消極影響。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遷移思想;應用;探究
遷移,是一種思維對另一種思維的影響。體現在學習上就是一種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對另一種知識的學習與應用可能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積極的,就稱為“正遷移”,如果是消極的,就稱為“負遷移”。我們知道,小學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知識間有很大的關聯性,這就意味著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著廣泛的應用市場。當然,有效的教學,就是利用正遷移,促進學生知識消化與建構,盡可能減少“負遷移”帶來的消極影響,讓學生在形成知識網絡中起到積極作用。下面,我結合多年實踐的小學數學教學,談談遷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和探究。
一、營造和諧氛圍,培養小學生遷移能力
遷移,說到底,是一種思維對另一種思維的影響,由于當前的知識與已有的經驗間聯系過強,相同點過多,易混淆造成的。如果教學中,教學氛圍過于緊張,學生思維放不開,那更容易使學生不能對相似相近的二者進行區分,遷移產生的可能性就更大。因此,我們要積極創設遷移氛圍,有意識地注意給學生提供靈活使用學習方法的機會和條件,就成為提高遷移能力的關鍵。為此,我們應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創設活動情景,以討論式、對話式、師生合作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為手段,活動為載體促使主體參與,協作提高。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各種表現進行靈活處理,給予鼓勵,提出激勵,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尤其多給后進生學習和思考的機會。只有真正把握課堂,才能有效促使學生學會獨立地運用已知的知識結構和認識方法學習新的、知識結構相同或相似的知識,對結構不同或差異較大的新知識,也能采用對比、類比、化歸、實驗等方法進行內化、同化,構建自己新的認知結構,產生遷移能力。實踐中,我們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學生主體觀,才能夠創設民主、融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靈活使用學習方法的機會和條件,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學習,其遷移能力也才能自然而然得到培養和提高。
二、搭建實踐平臺,引導小學生進行多種遷移
遷移是一種學習能力,有效利用遷移規律,有利于學生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果。因為其是指運用自己已經習得的概念、規律去解決問題或將已經習得概念、規則或解決問題方法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因此,培養學生遷移方法,引導學生多樣遷移,才是我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策略。
(一)引導學生在知識上遷移。
突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促進遷移更順利地進行。現行教材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或是結構類同或是類型相同。教師要抓住此特點,利用知識間的遷移規律教學,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發探索精神。實踐中,我們可運用遷移規律,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并且能根據后繼學習的需要,適時地、有限度地作一些拓寬、滲透,就可以把各個部分的知識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們可引導學生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進行學習:(1)溝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分數的分子相當于被除數,分數的分母相當于除數,分數線相當于除號,分數值相當于商)(2)回憶商不變的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3)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思考。除法有商不變性質,分數與除法有如此密切的關系,那么分數有類似的性質嗎?(4)學生小組合作,進行驗證。(5)知識遷移,得出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經驗上遷移。
學生生活經驗是數學現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的經驗既可成為新知的基礎,也可影響新知的學習。因此,教學時,我們分析學生“最近發展區”,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善于為數學知識找一個生活原型,引導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幫助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數學知識的遷移能力,使數學知識根植于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這一肥沃的土壤中。例如:加法的學習影響乘法的學習,分數的學習影響到小數的學習,結合律影響到分配律的學習等等。不僅如此,在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之間也存在著遷移現象。例如:隨著代數學習的深入,學生會逐漸把方程知識、與一般方法解題聯系起來,形成合理的知識板塊。在面臨有關間題時,通過這些知識的合理轉換,形成合理簡捷的解決方法。這樣,讓數學知識以豐富的生活經驗為依托,使之具有現實的、學生能理解的意義,就能成為“活”的知識。
(三)引導學生在學法上遷移。
學法的遷移更是創新方法的直接套路。傳統教法,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機械的、呆板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21世紀的需要,新課標要求不僅使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通過參與、思考、類推、遷移、創造,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類推、遷移,學生掌握了學法,學得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更強烈,萌發創新意識。
總之,遷移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認知現象,學生能夠運用遷移而不斷的掌握知識,這就為達到“教為不教”創造了條件。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要充分認識這種現象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意義,有效減少負遷移,發揮正遷移在學習中的作用,幫助學生高效地學、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