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要:培養高素質、全方位的人才,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需求,通過德育讓學生有較高的道德水準,也是要求之一。當前中職學校面臨怎樣的問題,德育工作要如何開展,是中職學校都在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公共藝術音樂課;中職學生素質教育;作用
一、中職院校公共音樂課的重要性
近年來中職院校的招生在不斷擴張,導致生源的素質低。中職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基礎,自我學習意識比較強,在綜合素質上高于中職的學生。中職的學生可以通過中職教育,為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所以更應該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開設音樂課程是我國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對于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德、智、體、美的發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想要提升學生的全面素質,就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音樂課程具有審美特征,還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語文、地理、歷史等學科都有聯系。通過一些音樂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中職院校最應注重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每個學生經過音樂的熏陶后,自身的審美和素質都會得到提升。每個人本身都是具有創新能力的,中職的學生創新意識薄弱,需要我們進行開發和培養。好的音樂不僅能夠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還能提升人們的道德水平,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新時期下中職公共音樂課程的教育教學現狀
(一)教育教學存在思想認知上的偏差
許多中職院校都曾認為音樂教育對于非專業學生而言是不必要的。教育管理者常常發表相關言論,即對非專業學生展開音樂教育,并不能幫助學生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這種觀念從一開始就是極錯誤的。中職院校不僅僅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作為主要目標,在新時期背景下,一切過去不合時宜的培養觀念都應該被移除。中職院校的教育重點應在于培養學生的身心品格,而后才應是培養其就業能力。而音樂作為品格素養中極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學生接受正規且專業的音樂教學,明顯對其綜合素養的成型有著正面的推動作用。因此,中職院校作為為學生提供教學服務的重要場所,這種教育教學層面上的錯誤認知應即刻改正。
(二)公共音樂教育團隊專業度較低
目前我國很多地區公共音樂教師團隊專業性較強的院校數量非常少,其余學校的教學團隊中,均存在非音樂專業或非教育專業仍參與教學的現狀。在這種團隊狀態下,學生很難接受到真正專業的音樂教育,而一旦教師的教育水平和音樂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時,學生在公共音樂課堂中就極易走神,繼而無法在公共音樂課程中學到扎實有效的音樂知識。故中職院校若要提升公共音樂的教學效果,就應對教育團隊加以改良。
(三)課程設置不科學,未實現有效教管
很多中職院校都將公共音樂課程以選修課的形態呈現,而選修課涉及到選課和可參與課程人數受限等問題,故這些院校致使中職院校內學生并未盡數參與到公共音樂教學中。而在已有的課程中,教學內容也多以科普類、欣賞類教學為主,學生并未切實參與到課堂中,無法完成有效的認知教育。尤其在一些理工院校或專業中,公共音樂課程所占的課時極少,完全無法起到系統性教學的作用。
三、提高公共音樂課教育現狀的策略
(一)優化師資隊伍
想要提升中職音樂教學質量,首先要提升音樂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師掌握音樂的專業知識,還要掌握和音樂知識相關的東西。比如民間音樂、西方音樂、視唱練耳、和聲知識等,教師要具有相應的教學技能。音樂教師一定要有即興表演的能力,因為擁有嫻熟的音樂技能還可以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也會給教師增加一份魅力。新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為本,注重學生個人的發展。過去教師只是看中結果,現在在關注學習過程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所以,教師不只是知識灌輸和傳授的工具,更應該努力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目標,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學習中去,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
(二)完善音樂教學的硬件條件
在很多院校之中,公共音樂課程形同虛設,音樂設備也是寥寥無幾。面對這種情況,中職院校的領導應該認真對待,將科學發展觀的理念貫徹落實在具體的事物之中,提升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全面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高度,完善音樂課程所需要的硬件條件。比如鋼琴、音響、音樂書籍以及各種涉及到的音樂樂器等,都需要學校合理地規劃與采購。只有硬件設施完善,才能確保教師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保障音樂教學的質量,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到公共音樂課程中,調動學生的音樂細胞以及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學習到有效的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
(三)改革音樂教學模式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之中,“一言講”“滿堂灌”的方式早已被時代所摒棄,新形勢下的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面向學生、了解學生,從而打造一個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學論要求教師少“說教”,多“實踐”,將更多的機會交還給學生主體,拉近教師與中職生之間的距離,用鼓勵的方式讓大學生大膽地表現自己。比如教師可以將一節課設置為才藝表演,讓學生們匿名推薦本班的學生進行表演,必定會將班級氣氛烘托至一個高潮,在學生表演完畢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演唱進行評價,此時興奮的中職生也能夠聚精會神地聽取教師的意見,從而在意見之中記憶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比較符合中職生的身心發展,培養學生處事不驚的態度,提升學生的人際關系,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自身潛力。
(四)鉆研教材,把握音樂課的育人方向
公共藝術·音樂這類課程的任課教師,除了要領會大綱的意思,還要對教材進行反復鉆研,尋找教材內與德育的契合點,從而以教材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例如,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古典音樂。讓學生猜想音樂所描繪的景象,或者是音樂所講述的故事,并通過相關的講解和圖像播放,激發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提升他們的人生追求。對于中職學生而言,他們所處的是一個對未來充滿幻想和憧憬的年齡段,音樂的可以很好地激發他們的幻想。音樂的熏陶也能讓他們有更高的美學基礎。很多從事藝術的人員都度過了艱辛的歷程,他們經歷著凄慘,但從來沒有放棄過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比如梵高,一個在活著的時候十分失敗的人,在死后才開始打開了名望,可梵高在那個絕望里,從來沒有改變過自己對藝術的執著,畫作中總是散發著他精神上的向往和瘋狂。
(五)探索教育方法,提升德育效果
教師要深入把握教材的內容和大綱的精神,并且尋找到相關的切入點,在課堂上進行教學,除此之外,還需要要有正確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學方法有問題,比如教師講了一些藝術知識,然后又講了一些聯系不大的德育內容,就會割裂課堂,從而無法得到最終的目的。所以,進行德育,除了要提升教師本身的能力之外,還需要對教學進行整體的改革。通過抓住課程特點、分析德育的需要、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和喜好,從而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德育變得完整。
總之,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新時代我們要清晰認識到公共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公共音樂教育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需要音樂工作者同心協力推進其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利琳,丁東瀾,季誠鈞,徐青.構建“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科學研究”良性互動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2(3):18-20
[2]潘燕桃,廖昀赟.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的“慕課”化趨勢[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4(4):21-27
[3]朱蘇華.中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與實施構想[J].江蘇高教,2012(2):99-100
[4]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孟沛欣,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