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錄
摘要: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關心愛護數學差生,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理解能力,正確引導,認真研究教法和學法,加強監督和檢查,及時反饋信息,大部分數學差生是可以被轉化的。
關鍵詞:數學;學困生;學習;方法;培養
馬克思指出:“一門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到數學時,才能真正發展。”但目前我們的實際情況怎樣呢?一些學生數學基礎非常差,學習數學感到很吃力,以致于有些學生逐步放棄了對數學的學習。如何幫助數學差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盡快扭轉這種被動局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轉變數學教學觀念
(一)由“偏愛優生”轉移到重視“學困生”
教學中教師往往傾向于優等生,提問找優生,板演找優生,談心找優生,對學優生備加關愛。相反,對“學困生”則歧視冷漠,不予關心,甚至諷刺挖苦;學生學習不好,只抱怨學生數學基礎差,而很少分析造成數學差生的原因,致使差生更差,造成嚴重的兩極分化。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我的做法是從關愛數學差生做起,“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增加對差生的感情投入,使他們感到教師的關心、愛心和誠心。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發現多數數學差生都有學好數學的意愿,只是由于基礎太差,沒有信心。我們做教師的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及時的予以鼓勵和表揚,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重新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心靈的溝通會促使學生普遍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使差生由厭學轉化為愿學、愛學和樂學,一改數學課的沉悶氣氛。
(二)由以“教師為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知識是無法傳遞的,傳遞的只是信息”。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沒有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師的主導作用便無從發揮。以往教師只注重教師的教,一進課堂就滔滔不絕滿堂灌,學生很少參與,造成知識吸收率低,厭學思想嚴重。為了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課堂上要多給學生留一些機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這樣才能不斷地開發潛能,促進主體性進一步發展。教師提出問題以后,引導學生進行嘗試、探索,并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課堂教學效益。
(三)由“只管教,不管會”轉向“注重效果及回授”
加強督促檢查,注重效果反饋,及時進行補授,是使學困生盡快脫困的重要手段。只注重教師教,而忽視學生學的現象,是導致差生大量出現、教學質量不高的根源。要提高教學質量,實施素質教育,讓所有學生都學好數學,應更新教學思想,改進教學方法。有些學生由于多年養成的懶散習慣,學習自律性差,作業時做時不做,或抄襲別人作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督促和提醒,對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有條件的教師可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我的做法是通過投影儀將學生作業在大屏幕上再現,這就像教師手把手教學生一樣,對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困難及時進行補授,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信息反饋時,要做到對事不對人,以避免傷害到學生的學習自尊心。
(四)由“只注重教法”轉向“教法與學法同步”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能動過程,這就決定了教與學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教法對學法有指導作用,學法對教法有依賴性,教法與學法之間還有互補性,它們相輔相成,辯證的統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忽視了教與學之間的這些相依關系,或是只注重教法研究,而忽視學法指導;或是只要求學生改進學習方法,而教學方法還是老一套。這樣教法與學法不協調、不統一,便出現了教不得法、學不得法的現象,使學生的智力潛能被壓抑,教育教學質量難于提高。因此,在加強素質教育的今天,研究教法與學法同步協調發展勢在必行。
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結構
(一)注重新舊知識的“鏈接”
數學差生認知結構中的數學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的,因而其認知結構便是“斷鏈破網”式的。這樣,教師在每節課前就應該及時引導學生復習與新知識有關聯的知識,使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系;在講課過程中,也應該適時、適當地復習與新知識有關聯的已學知識,使之起到新知識與原認知結構的中介與橋梁作用,通過納入新知識,構建起新的認知結構。復習舊知識應該注意精當,做到既能幫助差生建立思維聯系,又不浪費好生時間。
(二)培養學生的數學語感,克服數學語言障礙
學生的語言能力對數學學習的影響極大。數學語言能力弱的學生在數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可能受到影響,由于對數學語言的障礙,數學差生往往對題意理解不清,分不出哪些是條件、哪些是結論,難以表述解題過程,解題時顧此失彼、讀圖困難,等等。為克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語言障礙,在教學中可采取以下對策。
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堅持以人為本,關心愛護數學差生,深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結合學生認知特點和理解能力,正確引導,認真研究教法和學法,加強監督和檢查,及時反饋信息,大部分數學差生是可以被轉化的。